下颌骨缺损修复及重建临床研究
2011-07-25徐宝成
徐宝成
(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二人民医院,吉林 伊通 130700)
下颌骨位于人体颜面部下三分之一处,是面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附着有咀嚼肌群及舌骨上肌群,由于良、恶性肿瘤、创伤、炎症等原因导致的下颌骨缺损,可影响到患者的咀嚼、吞咽等功能,亦可影响到容貌,导致面部畸形。临床上根据下颌骨缺损的分类,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修复及重建方法,其中骨移植根据选择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非血管化骨移植、自体血管化骨移植、人工替代物移植等,本次将收集我院近年来进行下颌骨缺损修复及重建的患者,采用电话、门诊复查等方式进行术后回访[1],对下颌骨缺损骨移植所应用材料术后效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00-2010年进行下颌骨缺损修复中采用骨移植方法的患者82例进行回访,其中,男性38例,女性44例,年龄为20~60岁,平均年龄42岁。下颌骨缺损病因:患肿瘤者75例,炎症导致者3例,创伤者4例。
1.2 植入材料种类
收集的82例患者中采用植入材料包括自体非血管化骨移植、自体血管化骨移植,人工替代物移植。其中自体非血管化骨移植材料包括髂骨、肋骨共59例,自体血管化移植材料包括带肋骨的胸大肌瓣、髂骨肌瓣、腓骨肌瓣共10例,人工替代物移植材料主要包括人工骨、有机玻璃、硅橡骨共13例。
2 结果
各种材料植入下颌骨缺损部位后临床效果差距显著,各种植入材料复发比例见表1。
表1 下颌骨修复植入材料临床疗效对比 [n(%)]
由表1可见,自体非血管化骨移植感染率5.08%,发生不良反应率6.78%,复发率5.08%,总有效率83.00%;自体血管化骨移植无感染复发,总有效率达100%;人工替代物移植感染率52.2%,发生不良反应率23.00%,复发率69.23%,总有效率30.80%;人工替代物移植临床对比自体非血管化骨移植与自体血管化骨移植疗效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不同的植入材料对下颌骨缺损患者的修复效果是不一样的,从本次回访的患者总结结果中可看出,现在主要以采用自体非血管化骨移植的方法为主,但采用该方法的部分患者的咀嚼功能受到影响。血管化自体骨移植效果理想,但手术费用高,手术风险大,前期术前准备困难,限制了手术的开展。人工替代物植入材料价格低廉,手术简单,但手术效果非常不理想,目前临床应用也较少,此种方法应该在技术改革创新后尽量减少临床应用[2]。
骨移植材料的选用与下颌骨缺损的类型是否适合在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中非常重要,手术前应先评估缺损的范围、类型,然后采用最佳植入材料,各种植入材料优缺点不同,避重就轻,可以为患者带来极佳的术后效果。
自体非血管化骨移植骨块血供不佳,植入缺损部位后通过“爬行替代”达到修复效果[3]。受植部位要求高,主要采用骨源包括髂骨、肋骨,其中髂骨主要适用于下颌固体缺损,肋骨适合单侧下颌骨缺损者。此种方法术后颜面部完整性恢复较好,下颌骨连续性恢复良好,术后感染复发率如本研究可见仅为5.08%,但义齿修复完成困难,咀嚼功能受到影响。血管化自体骨植入多采用腓骨皮瓣和髂骨皮瓣,腓骨长度理想,具有丰富的骨皮质,有利于牙齿种植;髂骨骨量丰富,自然外形与下颌骨相似。该种办法血运供给丰富,术后感染极少,下颌骨形态重塑满意,缺损部位复合良好,术后咀嚼功能得到较满意恢复,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植入材料[4],但是该种方法手术时间长、风险大、费用高等缺点制约该种方式在临床中的应用,但是随着我国下颌骨修复技术的发展,该种方法将会得到更大的推广及应用。人工替代物的手术材料选取方便,但是在术后排异反应大,如研究所示高达69.23%,因此在手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该种方式应该尽量减少应用。
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材料选择只是在修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已,影响到下颌骨缺损修复效果的方面还包括缺损部位和范围、患者要求、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法技巧不同等多方面[4],因此在进行该项手术时,应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全面评估,以便获得期待的手术疗效。
[1]廖贵清,苏宇雄.下颌骨缺损分类[J].广东牙病防治,2008,16(2).
[2]李晓敏,王虎,张静,等.下颌骨缺损不同植入材料重建的X线影像学追踪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7,21(4).
[3]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李祖兵,余世斌,东耀峻,等.下颌骨缺损重建植入材料的回顾性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