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非正常死亡的中国文人
2011-07-25*马嘶
*马 嘶
孙寒冰
郁达夫
忧愤绝食而逝的陈三立
清末“四公子”之一——诗人陈三立,1933年从庐山来到北平,就养于三子陈寅恪家中。陈三立是位爱国诗人,“九·一八”事变后,他得知日寇攻占沈阳的消息,激愤得彻夜不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寇侵占上海闸北,他亦忧心忡忡,一天深夜,竟在梦中大呼“杀日本人”。来到北平后,他订阅了多种平津报纸,密切关注时局的发展。北平沦陷后,陈三立日夜忧愤,以致旧疾复发,家人劝他进医院,他拒绝了;劝他服药,他也不吃。后竟绝食五日,于1937年农历八月逝世,享年85岁。
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陈三立死后只能被草草收殓。陈寅恪在守孝满“七七”之后,才带着妻小离开北平。
在重庆大轰炸中罹难的孙寒冰
在日寇侵华战争中,惨死在敌人炮火中的国人多得难以数计,这其中就包括1940年在重庆大轰炸中死难的、迁至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师生。文化界著名人士、复旦大学教务长、《文摘》杂志主持人孙寒冰,就是在这次大轰炸中罹难的。
担任复旦大学教务长的孙寒冰,当时办了一份影响巨大的《文摘》杂志。1937年,孙寒冰看到斯诺写的《毛泽东传》,他便让学生译出全文,他逐字逐句地推敲、修改后,在《文摘》上连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孙寒冰常说:“文人上不得前线杀敌,办一个刊物来向日寇作战。”
1940年5月27日9时许,北碚警报台发出空袭警报,孙寒冰立即组织师生疏散隐蔽。日机向复旦校园里投弹,又用机关枪扫射,孙寒冰被炸身亡。1941年8月1日,复旦大学为罹难师生立碑,碑文记述了日寇轰炸的罪行、孙寒冰等师生遇难的经过,并表示抗日到底的决心。
惨遭杀害的抗日文化志士
抗战期间,日伪用各种手段残酷杀害了一些知名的抗日文化志士,仅我们所知的就有:
1938年1月1日,居住在苏州的原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女士,因多次当面斥责日军奸淫掳掠的罪行,被两个日本兵枪杀,抛入河中。
1938年4月7日,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庐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在上海静安寺路大华路口遭暗杀。
1939年11月23日,曾判处杀害刘湛恩凶手死刑的法学家郁华,在上海自家门口被汪伪特务狙击而死。
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著名文学家郁达夫之死。他是我们迄今所知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最后一个被日寇残害的文化名人。他遇难的时间是1945年8月29日晚,那已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两周之后了。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重要文学团体创造社的一名主将,鲁迅的好友,是一位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反法西斯斗争的英勇战士。
1938年8月1日,郁达夫在戴望舒主编的香港《星岛日报·星座》创刊号发表《抗战周年》一文,宣传抗战必胜。12月8日,郁达夫携妻王映霞、长子郁飞离开福州去新加坡。此后,郁达夫一直在海外活动。在海外流亡期间,他一直不遗余力地宣传抗日救亡,发表了大量文章。
1941年12月8日,日机突然轰炸新加坡,新加坡遂掀起了抗敌的群众运动热潮。文艺界同仁迅即成立了星洲(新加坡旧称)华侨文化界战时工作团,郁达夫任团长,胡愈之任副团长。战时工作团的主要工作是开办青年干部训练班和组织口头宣传队、流动戏剧队、歌咏队等,进行抗敌宣传。为了一心一意进行抗日救亡工作,郁达夫把13岁的儿子郁飞托朋友转道送回国内,为的是再无后顾之忧。
1942年2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新加坡,郁达夫与胡愈之等人渡海撤退到荷属小岛——达吝来吉星汶。他拎了两个手提箱,对同伴们苦笑着说:“又把万卷藏书丢了,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杭州‘风雨茅庐’的三万卷书!”他开始蓄须,学习印尼语,准备长期隐蔽。随后,郁达夫到苏门答腊西部高原小市镇巴雅,同战时工作团的几个负责人会面,讨论如何在这个没有日本驻军的地方隐蔽下来,各找职业做掩护。郁达夫化名赵廉,租了一幢荷兰人的别墅住下来。他在这里开起了酒厂,很快出了“双清”、“初恋”两种酒。他们以此做掩护,潜伏下来从事抗日工作。
郁达夫能讲一口纯正的日语,常常同日本宪兵周旋,来保护华侨和印尼人。终于熬到日本投降了,郁达夫很高兴,但他还是很谨慎,很少外出。不料在1945年8月29日晚8时左右,郁达夫正在家中和三位华侨闲谈,来了个讲印尼语的青年,说有事请郁达夫出去商谈一下。郁达夫随青年出去了几分钟,又回来对客人们说:“我出去一下就回来,你们请坐一会。”说完就出去了,但此后就再也没回来,神秘地失踪了(编者注:据日本学者铃木正夫考证,8月29日夜,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绑架,当天晚上或30日凌晨就被处决。处决的方式不是枪毙,而是“掐杀”——用手掐死!殉难时仅49岁)。
(孙丽娟摘自岳麓出版社《学人书情随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