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434”法构建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2011-07-24冯桂云曹双梅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11期
关键词:实践性实训技能

冯桂云 曹双梅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9)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基础建设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为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我国已加入WTO,并且国内建筑市场已全面开放,建筑工程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使竞争更加激烈。无论投资方还是承包方,都希望运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利润或投资效益,因此必须通过造价管理和控制才能实现。同时,随着建设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合同管理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等基本制度的确立,以及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索赔、项目融资等新业务的出现,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及相关行业对从事工程技术和造价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的竞争最终将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参与建设的各方,没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就不可能编制和控制好工程造价及管理好工程项目。

高职高专的工程造价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掌握建设项目工程技术与管理基础知识,经过严格职业技能训练,具备工程建设一线造价员及造价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能从事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的编制、审核与管理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崇高使命。

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体制的基本依据,也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体现。近年来,虽然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对“以能力为本位”的认识逐步深刻,在课程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没有把“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精神落实到实处。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还在初步探索之中,其内容大多仅留意于形式,还没有成型,更难以落实,均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建筑企业内部技术性岗位人才极为缺乏,技术创新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科学、具体、实用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指导实践性教学的科学指南,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生产一线需要的懂技术、会操作、善管理的要求,对解决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匮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以“434法”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一)坚持以“4大模式”为指导思想

1.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企业是为人才提供成长与展示的沃土和实战的战场,二者是种子与土地、生产与供给的统一体,只有共同合作培养人才,才能达到双方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因而,我们以校企结合为切入点,深入建筑行业市场,先后到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河南天工建设集团、河南省四建、南阳造价咨询公司等部省级及地市级和私营建筑企业及造价咨询公司,吸收建筑造价行业有名的高级技术人才,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一年至少两次定期与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一起对本专业从业人员的岗位及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以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制定实践性教学指南→加强相应基础条件建设→可行性论证→整改提高→定案等程序为基本思路,校企合作确立专业与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具体见表1),确定课程的内容与组织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基础条件建设。

校企双方共同办学,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职办学宗旨。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证明,专业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清淅,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毕业生符合企业、符合市场的需要。

表1 专业能力与实训内容对应表

2.坚持“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课程建设中打破知识学科体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确定课程学习的知识领域和具体的学习情境,建立符合高职特色的高等技能型知识结构。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科学设计学习性及实操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结合,强化能力培养。

3.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设置模块及项目进行教学,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由手工到应用软件,反复练习不断强化、不断深入,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并具有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技能。

4.采用“学校、社会、行业及企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在课程的教学效果考核方面,采取由学校、社会、行业及企业多主体,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等多方位,对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单项操作技能、综合技能及基本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等多阶段进行考核,以获取学历毕业证、技能等级证或上岗资格证双证书毕业,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过程控制与考核,以过程塑精品。

(二)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形成3个递进层次的课程体系

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通过开设认识实习、各类实验、见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定岗实训、综合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证书培训等实践性课程,以三个模块、三个层次来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指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利用CAD软件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施工现场的建筑装饰施工工艺操作,建筑、装饰、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做技术标书,手工及应用软件进行建筑、装饰、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做商务标书等技能实训。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计算机应用技能、造价员、资料员、施工员等职(执)业资格证。三个层次是指从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提升,形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至体的层次化上升。以上情况如下图1所示。

图1

从时间的总体安排上还确保了实践能力训练从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连续不断线,在学时分配上,实践教学学时占总理论教学学时的40%以上,加大了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为培养岗位职业能力提供了机会(具体见表2)。

表2 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三)健全人力、环境、设备、制度等4保的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基础性建设

首先,我们依托行业,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本专业聘用了两名建筑行业的注册造价师、高级工程师做为专业兼职教师,长效为专业服务已有6年,主要从事建筑、装饰、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造价软件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从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从建筑行业引入两名高技术人才成为专业专职教师;先后选派4名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了专业实践应用技能。目前,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85%以上。

其次,我们依托行业并利用所在区域的优势,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河南天工集团及地方的私营企业共6家企业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得到锻炼,从而实现产、教、学结合,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依托行业办专业的有效机制。

另外,我们还通过校企合作完善了实验实训中心的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方法和考核制度的制订;成立了造价员、施工员、资料员等建设项目“五大员”培训基地;完善了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及指导书;公开出版了一本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建筑装饰工程基本技能实训指导》。本专业从2004年至今,创建了《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两门院级,《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此外,还结合现场,整编工程实践案例并制成图片、光盘或多媒体课件等,充实了专业教学网络资源,改进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从而,健全了人力、环境、设备、制度四保的支撑保障体系,为实践性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结 语

以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工程造价专业的2004-2007届学生已在此教学改革中受益,其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已深受企业单位的青睐,待毕业之际已有工作意向的占90%以上,毕业学生就业率达100%。同时,使该专业的招生规模出现逐年增长和其它专业向该专业抢转、学生报到率达100%的喜人景象。该校的成功经验已推广应用到河南经济管理学校、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等本省地域的其它学校,具有一定的辐射效应。

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符合本专业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探索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科学途径,为专业技能应用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有力推动了高职高专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了高职高专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实践性实训技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