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产加工为特色的高职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
2011-07-24霍健聪邓尚贵
霍健聪 邓尚贵
(浙江海洋学院普陀科技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我国水产品已连续20余年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品产量的迅速发展使得水产品加工产业在我国食品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尽管近些年来我国水产品捕捞量有所下降,但随着养殖业和远洋渔业的不断发展,水产品总产量仍然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水产品加工产业蓬勃发展。基于这一发展趋势,水产品加工产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多。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全国有数十所高校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但真正以“水产品加工”为特色的高校却寥寥无几。舟山市是以水产品加工为主要特色的海岛城市,水产品加工业是舟山市的经济支柱之一,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高达500余家。面对今后水产品产业走精深加工道路,水产品加工企业对专业人才尤其是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娴熟实践技能以及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专门人才的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为此,我们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以满足地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人才需求,服务地方经济。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目的是打造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实践技能、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专门人才。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合理性直接决定这一人才打造目标能否实现。本专业课程设置立足于舟山水产品加工产业实际,并考虑学生将来的自身发展空间,从实质性就业的角度出发,确立了以下课程设置原则。
1.科学合理
同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通常由专业教师参观学习兄弟院校并集体讨论确定不同,本专业课程设置立足于实际,在学习兄弟院校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专业教师深入到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第一线,同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实地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期望与要求,最后由企业负责人、兄弟院校专业负责人以及本校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设置领导小组,来决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这样使得人才的培养目的性更加明确。
2.建立倾向性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以“水产品精深加工”为特色和指导方针,兼顾“生物技术”专业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考虑学生将来未必在水产品加工企业就业的情况下,采用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核心技能为基础的多课程倾向性教学。这一教学体系的建构思路为:以“以水产品精深加工”为课程核心,在涵盖“生物技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各专业课程以水产品加工为主要授课内容,以各专业基础知识讲解水产品加工。在此体系中,各专业课程的讲授,要在完成课程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讲授的基础上及实例讲解、课堂讨论等环节中主要以水产品加工中技术难题和实际问题为例,以加强和突出本专业特色。
3.以就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优化集成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以学生将来就业岗位要求为目标,在坚持应用性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实施优化集成,设置“食品加工技术实际应用模版与范例”课程。该课程以包括水产品加工在内的食品工业中常见问题与多发问题为例,讲解如何利用各专业课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打破以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中存在“泾渭分明”的现象,实现各专业课知识的经纬交接,避免知识的相互割裂和脱节,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该课程的设立,这种“就业前的演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大大增强,同时通过教师对实例的深入讲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大力强化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同本科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高职教育以培养具备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为主要目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成败。实践性是高职人才模式培养的重要特征,也是高职教育永葆青春的源泉。尽管本专业在原有课程设置中也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但不论从学时数还是实践强度上看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有必要将目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3∶7提高至4∶6甚至是4.5∶5.5。此外,在实践教学的形式上也需将原有的课程以实验为主、课外实习为辅转变为以工厂实习为主、课程实验为辅,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实行实践教学的项目化教学。
二、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专业教师、兄弟院校专家和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设置领导小组,从舟山市水产品加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教育特点出发,结合学院在水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办学特色,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高职学生的将来主要就业方向、就业区域进行了总体分析,以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为指标,制订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在具备较高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娴熟职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专门人才。“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水产品精深加工就业岗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特定的专业知识,构建“以素质和能力为中心”的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两大块,从课程分类上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技能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训课和专业选修课,这几部分课程课时比例为31.6∶34.5∶23.3∶6.7∶3.9,课时比例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与操作技能的充分锻炼。
1.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是人才培养与成长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有可能在实际生产中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理论课程的设置也是本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以往生物技术专业理论课程中纯理论教学课程较多,占用较多课时,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构建新的理论教学体系。下面是新旧理论教学体系的对比,从中可见一斑。
表1 新旧理论教学体系对比
2.构建高效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科学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设置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公益劳动、认识实习、专业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践、课题设计共9个实践环节,贯穿于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并做到实践环节的集中化、针对化和连续化,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职业技能认定考试,获得营养师、HACCP内审员证书、食品检验工证书等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证书。
三、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建设成果能否体现的直接载体,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名称确定后,课程内容能否与课程体系匹配、能否按照课程体系设置的初衷设置也关系到课程体系构建的成败。课程内容改革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专业特色为总线,以教材选定和编制为骨架,以课程讲授为灵魂。
1.理论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又可指导实践。对职高教育而言,理论这一特色应当体现的更为明显。基础课的理论应当时时刻刻秉承为实践服务的原则。由于理论具有比较宽泛的特点,如何将理论宽广的范围缩减到与职高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成为课程内容教学的关键之一。理论教学应以“够用但留有发展空隙”为原则,注重在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讲授清楚的基础上重点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对实践有何指导意义,切记避免长篇累牍的公式推导,也无需介绍理论知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在理论教学部分,教材的针对性对教学效果影响最为直接。学生在课上讲授部分不可能完全领悟教师的讲授内容,课后阅读教材成为巩固教学成果不可或缺的途径。因此,教材的科学与合理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在水产品加工领域的专业教材相对欠缺,尽管有部分教材如沈月新主编的《水产食品学》较为经典,但以高职学生为主要编写对象的水产加工类教材寥寥无几,在长期的实践中教师也是以《水产食品学》为教材,有重点地挑选教材中的内容讲授。除此之外,可用于本高职专业实践教学的教材到目前还处于一片空白。通过课程内容改革,本专业教师先后编写了《水产食品学》(自编版本)、《水产食品实验20例》、《水产品检验技术与范例》等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不断修改与完善,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提高了教学成果;同时,由于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出版社教材的更新速度不能与实践中的技术更新同步,而自编教材则具备时刻更新的特点,做到了教材与实践的与时俱进。
2.实践教学内容以岗位为标杆,突出实际操作技能培养
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以往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着重于课程实验和工厂实习,这两个环节不论从学时数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欠缺,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体现并不明显。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也是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改革内容。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实验是对课程内容的实践。在高职课程实验环节主要以食品分析实验为主,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升华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以往课程实验部分参考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分析的实验项目,尽管实验内容涵盖面较广,但也造成了重点不突出;在实验类型上,也有相当部分实验以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此次实践教学改革,将以往食品分析实验课时数增加,项目数减少,剩余的课时由任课教师安排实验题目,并将学生分组,每组撰写涵盖实验思路、实验用品、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实验心得在内的综合性实验报告,并在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中大幅增加实验心得权重,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我掌握。
实习实践。实习是衔接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的最主要环节,是学生对将来工作岗位有全面深入认识的直接机会。实习实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践四个部分。认识实习设置在第二学期结束与暑假开始前的短学期,通过对水产品加工厂的参观可让学生对工厂生产有感性认识;专业实训与生产实习分别设置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末,为期各半个月,学生深入生产工程,此阶段教学参考职业中学教学模式,采用一线生产工人同学生形成“一对一”模式,以师徒形式直接参与劳动实践;毕业实践设置在第五学期期中,为期两个月,同样采用深入生产车间,按照学生能力采取个人直接上岗或师徒帮带形式。
毕业课题设计实践。毕业课题是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否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对理论知识的温习与回顾。这一环节由教师给学生安排与生产实践相关的若干课题,将学生分成3-5人的课题小组。采用分组的形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相互合作的集体意识。
四、结 语
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合理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至关重要。对于高职专业学生而言,其人才培养核心在于“实践”,能否培养出走出校门即刻能上岗的学生是高职教育成败的标志。围绕“实践”这一核心,我们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中进行了大幅改革,改变了原有课程体系“大、宽、泛”的弊端,在调整理论课程科目、删减授课时数与改变授课重点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并对实践环节做了大幅调整,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相互促进与良好互动,达到了“教、学、做、用”的有机结合。
[1] 任淑华,罗冰,刘丹.高职营养师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原则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57-61.
[2] 王尔茂,贡汉坤,汪建军,等.高职食品生产加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构建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3):103-105.
[3] 王恺.项目化教学在高职畜产品加工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3):61-63.
[4] 何钢,蔡健.高职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