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课程改革设想
2011-07-24陈一阳
陈一阳
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力度。为此,从调查社会发展需求、改革培养规格入手,对会计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情感等进行广泛调研,从课程的源头进行了改革。
一、传统的会计教育的特点及不足
1.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
传统的会计教育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这些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重通常在50%左右。其他课程不但课时数少,而且经常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这种格局与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
2.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
3.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
二、会计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真正实现课堂上教与学的共鸣。
(二)改革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
案例法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对传统会计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会计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与理财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与理财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方法。
(三)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它是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避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基础会计的课程改革应注意几个原则
1.毕业生就业导向原则
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作为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应与毕业生的就业紧密结合,因此,毕业生就业导向应是课程设置遵循的首要原则。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把握市场经济的动向和趋势,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设置出具有明显的市场化和鲜明时代感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就业要求相适应。
2.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模式,实行模块化教学,使学生具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即具备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性。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教学制度,实行学分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要及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3.可接受性原则
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可接受性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文化知识水平,使学生在能够承受的学习压力下,尽可能地获取知识和职业能力,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为达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文化基础水平,市场需求以及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研究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可接受性的特点。
4.宽基础,强技能原则
文化基础重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强化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性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训练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要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我系的课改初步设想是进行模块化教学,从而一方面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可接受能力、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与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密切联系,可以缩短用人单位的培训时间,从而加强学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