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实验问题
2011-07-23朱传琴赵笑笑
朱传琴 赵笑笑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 济南 250002
1 正弦波振荡电路为什么会输出三角波信号
在指导学生做RC串并联正弦波振荡电路实验时,实验按图1所示电路接线,所用器件是通用型集成运算放大器A741,多数实验小组的结果都是正常的,但其中有一小组的实验,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输出波形是图2所示的三角波,而不是正弦波。
图1 实验图
图2 示波器输出波形
为什么正弦波振荡电路会输出三角波呢?带着这一问题,我进行了各种参数的实验,实验波形如图3所示。
图3 正弦波振荡电路在不同参数实验条件的输出波形
经过分析找出了两个原因。第一是由于通用型运算放大器的频带宽度有限,其电压最大转换速率SR较小,一般在0.5V/μS左右。
设正常输出正弦波电压为:
输出电压对时间求导:
输出电压随时间最大变化率为:
从式(1-3)中可以看出,输出电压随时间的最大变化率与振荡频率成正比,振荡频率越高,电压随时间变化率越大。
当振荡频率为1kHz,uom=10V时,输出电压随时间最大变化率为:
当振荡频率为10KHz,uom=10V时,输出电压随时间最大变化率为
可见,在频率达到10kHz时,已经大于通用运算放大器的最大电压转换速率SR(约0.5V/μS)。振荡频率再高,则由于电容在进行充放电过程中,运算放大器电压转换速率跟不上振荡频率的变化,所以输出端的波形不是按正弦波规律变化,而是按三角波规律变化。
读者可能会问,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为什么其他实验小组实验结果正常,而个别小组的实验输出三角波呢?这就是正弦波振荡电路会输出三角波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由RC串并联选频网络的并联电容C2开路所致。因为放大器的输入端有分布电容,与选频网络中的C2并联,由于其电容容量很小,与外接并联电容C2相比较,一般可忽略不计。当C2开路后,输入端的分布电容就发挥出它的作用,在电路中充当电容C2的角色。我们把放大器输入端的分布电容用C0来表示,RC串并联选频网络等效电路如图4所示。其反馈系数F的表达式如下:
根据式(1-4)可以看出:在正常的实验中,C0与C2并联,等效电容约等于C2且等于C1,满足振荡条件时,,反馈系数等于三分之一,当电容C2开路时,C0与C2的并联等效电容就等于C0,而≈0,所以,输出正弦波的幅值是输入幅值的2倍,这与图4(b)所示波形 相吻合。但是C2开路后由于C0的数值很小,使得振荡频率高于10kHz,输出电压最大转换率大于通用运算放大器的最大电压转换速率SR(约0.5V/μS)。所以输出端的波形不是按正弦波规律变化,而是按三角波规律变化。
图4 等效电路图
2 直流稳压电源的纹波电压为什么比直流电压还要高
在做直流电源实验时,电路如图5所示,其中有一项测试内容是测输出电压的纹波电压。按理论分析,输出的纹波电压很小,应在毫伏数量级,但有的同学测出的纹波电压接近30伏,这显然是错误的。但这个同学很执著地说,我测的就是这么高的数值。为此,我亲自看着这个同学重新做了这个实验,结果发现他的测试数据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他的测试方法有问题。纹波电压是交流信号,应该用交流毫伏表测,他们却是用万用表的交流电压档测的。
图5 直流电源实验图
为什么用万用表的交流电压档会测出这么高的纹波电压呢?电压怎么来的?这要从万用表的结构来分析这个问题。万用表的内部结构如图6所示。
被测交流电压经过半波整流电路后,通过微安表的电流是半波电流,得到的电压平均值是被测电压有效值的0.45倍。为了使电压表读数正好是被测电压的有效值,需要进行转换。在电路中串入一个600Ω的电位器,用来调整表盘刻度值,将表盘读数扩大倍,折换为电压有效值。例如被测?电压ux有效值为10V,半波整流后的平均电压为4.5V,扩大2.4倍折换后,电压表读书为10V,与实际值相吻合。
图6 万用表内部结构图
用万用表交流电压档测直流电源输出纹波电压时,为什么测得比直流电压高呢?这是因为直流电源的输出是直流电压,经过图6所示结构的万用表测量时,半波整流后的电压不变,与原来直流电压相等,但万用表内部折换关系并没有变,仍然扩大2.4倍折换,所以测出的电压读数是输出直流电压的2.4倍。
用交流毫伏表测直流电压的纹波电压时,其输入端有耦合电容,将直流电压滤掉,所以只测出其纹波电压。
3 小结
电子技术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实验又是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以上是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几个典型的问题,经过我们的反复实验和分析,找到了问题所在。希望我们的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训练后,除了要掌握实验方法之外,还要充分理解实验的原理,学会正确地去检查线路,测量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学会分析实验结果。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周良权.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