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卫士:“二战”中不为人知的艺术珍品争夺行动
2011-07-23⊙
⊙
《古迹卫士》
[美]罗伯特·M·埃德塞著 谭勇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9
定价:38.00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大地和人民带来了无法磨灭的灾难,人们可能记住了被炮火烤焦的欧洲大地,也可能记住了欧洲人民为反抗这场侵略战争所做的种种努力和牺牲,但是,我们却可能忽略了一群你闻所未闻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叫---古迹卫士。
希特勒图谋征服欧洲之际,他的军队也在有条不紊地劫掠欧洲最精美的艺术品,从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到凡·艾克、维梅尔。
古迹卫士们领命于罗斯福总统,受助于艾森豪威尔将军,却没有车辆,没有汽油,没有打字机,也没有实权。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与强盗的争夺中,他们或使用从遭到轰炸的教堂和博物馆里寻回的记录文献,或使用罗斯·瓦朗---一位秘密追踪纳粹劫掠行为的法国博物馆雇员---所写的便条和日志,甚至从牙医那里得到的内线消息,将这些零星碎片和各种蛛丝马迹汇总起来,勾勒着自己的寻宝图。
这些让人无法想象的英雄大半是些中年居家男人,为了不让世上最伟大的文化瑰宝毁于纳粹狂徒之手,他们抛开成功的事业,来到了战争的震中地带,他们甘冒生命危险---一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
《古迹卫士》一书作者罗伯特·M·埃德塞是“古迹卫士艺术品保护基金会”的创始人,2007年荣获“国家艺术勋章”。他与研究人员、历史学家共同努力,发掘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件,并全部捐给国家档案馆。这些文件是纳粹掠走的艺术品目录,也是纽伦堡审判的关键证据。2007年,罗伯特·M·埃德塞成功说服国会通过法案,将6月6日定为“古迹卫士全国纪念日”。
希特勒战场之外的罪行
二战期间,纳粹战车无情践踏无数无辜生命,奥斯威辛集中营、毒气室、焚尸炉,随随便便就能列举出一大批令人发指的纳粹罪行。然而,战争、杀人并不是纳粹罪行的全部,比起大屠杀,对文化的掠夺和损坏可能更容易被大多数人忽略或忘记。希特勒图谋征服欧洲之际,他的军队也在有条不紊地劫掠欧洲最精美的艺术品,从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到凡·艾克、维梅尔。
纳粹党卫军在二战期间实施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盗窃”,从欧洲各国博物馆中掠夺了超过五百万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并运送到第三帝国。
这些劫掠来的珍稀宝藏都成了纳粹元首希特勒和他手下高官们的私人收藏品,这些宝藏被运到了德国和奥地利,并暂时藏匿在了数百个极端隐蔽的地方。后来,希特勒将这些世界上最伟大的杰作埋藏在最难以想象的地点,奥地利的一座地下盐矿中,打算二战胜利后用它们建造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元首博物馆”,而且纳粹狂热分子还打定注意,如果确定第三帝国无法拥有它们,世界其他国家也都别想得到它们,这些奇世珍宝只有被毁灭的命运。
其实早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前,盟军就知道了纳粹德军正在有系统地掠夺每一座被征服欧洲城市的艺术财宝,而这些被劫走的宝藏都被纳粹藏匿在了一些潮湿黑暗的矿洞中。为了寻找并救回这些被纳粹劫走的宝藏,13个盟国联合组建了一个秘密的寻宝队伍---“古迹、艺术品和文献”组织。
《古迹卫士》这本书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高官无法撼动古迹卫士
“古迹卫士”大多由男性和女性艺术专家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搜寻和抢救被纳粹夺走的艺术宝藏,或确定这些宝藏的具体下落,以防盟军投向纳粹城市的炸弹不小心摧毁这些具有1000年历史的无价艺术珍宝。
最终,有大约三百五十名来自十三个国家男男女女在“古迹、艺术品和文献”部门服役,比起数以百万记的参战大军来说,这个数目少的可怜。然而,到战争接近尾声时,只有大约六十位古迹卫士尚在欧洲服役,大部分是美国人或者英国人。在遍地古迹的意大利,只有二十名古迹保护人员。
古迹卫士的军衔普遍不高,许多都是陆军中尉或者上尉,但连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级别的将领有时候也必须听从他们的建议。
一次,一名英军少将开车来到德国著名的新天鹅堡,这座城堡已经被盟军控制,里面储藏着大量纳粹来不及带走或销毁的艺术名画。这名英军少将想要进去欣赏几幅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名画以及德国银行世家罗特希尔德家族的一些珠宝收藏品,然而,一名身为寻宝组织成员的美军上尉却阻止他进入,而这名英军少将只能无可奈何地打道回府。同样,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也不能例外,有一次艾森豪威尔试图从巴黎凡尔赛宫拿几件精美艺术品来装饰自己位于巴黎的新司令部办公室,也遭到了古迹卫士的严词拒绝。
希特勒欲与宝藏“同归于尽”
1993年年底,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震撼了所有人。它向我们讲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二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相比之下,《古迹卫士》中也有属于自己的“辛德勒”,那就是奥地利某盐矿的矿长埃米里奇·波奇穆勒,和辛德勒不同的是,辛德勒拯救的是活生生的犹太人,而该矿长拯救的是欧洲数以万计珍贵的文物。
眼看败局已定,希特勒万念俱灰,他不甘心将好不容易搜刮、掠夺来的各种珍宝归还回去。在柏林即将沦陷前,不甘失败的希特勒丧心病狂的对掠夺来的珍宝下达了毁灭命令---譬如臭名昭著的《尼禄法令》,希特勒要求德军炸毁柏林所有的大桥和基础设施。许多死硬的纳粹分子相信,希特勒也下令销毁所有他从欧洲各国掠夺来的艺术宝藏,以免它们落入盟军的手中。
《根特祭坛画》
藏匿希特勒“私人宝藏”的奥托塞盐矿位于奥地利上多瑙州,该州州长高莱特·奥古斯都·艾格鲁伯是一个铁杆纳粹分子,艾格鲁伯向奥托塞盐矿中秘密运进了8只柳条箱,每只箱子中装的都是半吨重的炸弹。艾格鲁伯宣称,如果纳粹输掉战争,他甚至会亲自进入奥托塞盐矿中,“向里面扔几枚手榴弹”,从而将盐矿中的无价艺术品炸成灰烬。
幸运的是,就在艾格鲁伯即将下令炸毁奥托塞盐矿中的艺术宝藏时,奥托塞盐矿的矿长埃米里奇·波奇穆勒悄悄移走了盐矿内的所有炸弹,为了确保艾格鲁伯不会再派人来炸毁盐矿中的艺术珍品,波奇穆勒接着又用6吨重的炸药炸毁了盐矿的入口。
两个星期后,古迹卫士找到了奥托塞盐矿,他们清除了盐矿入口处长达12米长被炸毁的乱石,两名成员罗伯特·波赛和林肯·科斯滕率先进入了盐矿中,当时他们压根不知道里面的艺术宝藏是否仍然完好无损,因为他们看到盐矿入口的安全铁门已经被炸毁,里面的空气则相当潮湿,但当他们用颤抖的手打开第二道铁门时,他们被满眼的“阿里巴巴宝藏”惊呆了,几乎忘记了呼吸,因为他们在里面看到了无数个被纳粹劫走但却完好无损的旷世名画和雕刻作品,包括著名的《根特祭坛画》和米开朗琪罗的大理石雕塑《布鲁日圣母像》等。
完璧归赵
如今的和平年代,当这些珍宝能够安然无恙的出现在各国的博物馆中,当我们还有幸在各国博物馆欣赏到这些人类历史上的艺术瑰宝,我们应该感谢“古迹卫士”。假如没有他们,假如这些宝藏毁于纳粹之手没有被保存下来,那将是对欧洲文化艺术,乃至世界文化艺术最大的一次摧残。
古迹卫士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设法保护这批宝物,战争结束后,他们没有被眼前唾手可得的这些无价之宝冲昏头脑,真正做到了物归原主。
随着战争即将结束,开始有人讨论起该如何处理在德国和奥地利发现的宝藏。最后作出的决定是,所有文化物品,即使是属于德国的,也要还给他们最初所在的国家。
这么大规模返还行为是史无前例的,世界各国自然也有点不大相信。盟军牺牲了他们国家的财富和整整一代年轻人,难道他们真的会把战利品拱手送回?
艾森豪威尔将军响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下令在能够实施系统返还之前,先立即将最重要的艺术品还给相应国家。首先要还的,就是《根特祭坛画》。很快,其他艺术品也都同样返还了,包括来自著名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被法国人视为国家瑰宝的蚀刻彩色玻璃窗。
被保护下来的文物不仅返还给国家,纳粹从个人手中掠夺的文物也被悉数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