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 三环外交”
2011-07-20马守信
马守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取得了胜利,但大战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大战消耗了英国250亿英镑的物资,丧失了战前的大部分黄金储备,减少了70%的出口贸易和40多亿美元的海外投资。战争结束时,英国外债高达34亿英镑,工业总产值比1938年减少了20%。英国的经济衰退,财政困难。英国“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优势。”
同时,美苏两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大大增强。由于国家实力对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国际关系格局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加紧争夺世界霸权,英国等欧洲国家主宰世界事务的时代已结束,成了美苏争夺的主要对象;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有力地冲击着英国这个老殖民大国的统治。
但是,数百年来形成的英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地位这一传统观念却不会因为大英帝国的衰落而自行消失。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的丘吉尔积极寻求对策,以尽力延缓英国的衰落,维护其大国地位。为此,丘吉尔提出了著名的“三环外交”思想。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演说,认为如果把美国和英国、英联邦的力量联合在一起,就会“为未来的世纪,带来一个广阔的前程,这是明确无误的。”
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发表了《欧洲的衰落》的演说,在这篇演说中,他主张英国和法国接近,而法德应摒弃前仇,共同建立“欧洲联盟”。
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全面阐述了“三环外交”的战略思想。他认为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至关重要的三环:第一环是指英联邦和英帝国属下的全部领域,第二环是指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一切讲英语国家的联合,第三环是指联合起来的欧洲。丘吉尔指出:“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联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联合足以推倒它们……我们是在这三环的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并“有机会把它们全都联结在一起。”
丘吉尔“三环外交”思想的目标在于,力图维持英联邦的存在来维系其殖民利益并作为英国增强国际地位的基础;维持英美“特殊关系”来争取获得与美国平等的大国地位;利用联合起来的欧洲来对抗苏联的“扩张”和美国的“渗透”,使英国能主宰欧洲。总之,力图使英国处于“三环”中心,起主导作用,从而恢复昔日大英帝国的世界强国地位。
虽然丘吉尔早已于1945年7月下台,但执政的工党政府不但十分乐于接受“三环外交”的战略构想,而且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行。那么,英国政府竭力推行的“三环外交”政策的结果是否如愿呢?
首先,英国竭力维持的英联邦中离心倾向不断增强,英国往日的主宰地位日益削弱。“二战”后,英国的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缅甸、爱尔兰相互退出、脱离了英联邦。为了使英联邦能继续存在下去,1949年英联邦总理会议通过决议,将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中的“共同效忠国家(英王)”改为各成员国“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从此,英联邦成员国无须再承认英王为本国元首。英联邦虽保住了,但其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成了各成员国可能进行合作的松散的联盟,英国的主宰地位有名无实,英联邦也不可能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其次,英国力图加强与美国的合作,来提高自身的地位,但美国和英国合作的目的却不是帮它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而是想借此进一步渗入英国的势力范围,最终取而代之。1948年4月,英国接受马歇尔计划,在经济、政治上受控于美国。7月,英美签订秘密协定,规定美国可以在英国设立军事基地,美军可以进驻英国。可见,“英美联盟”实质上是英国依附于美国的关系。因此, 英国利用英美联盟争取与美国平等地位的愿望成了镜花水月。
最后,英国在促进欧洲联合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充当欧洲霸主的目标却未能实现。由英国积极促成的敦刻尔克英法同盟条约和布鲁塞尔条约,最终只是为美国全面控制西欧以至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而铺平了道路。英国力图通过“欧洲的联合”实现充当西欧霸主的美梦破灭了。
总之,“三环外交”的推行,不仅无法挽回大英帝国的荣耀,反而进一步导致英国外交地位的江河日下。大英帝国的世界强国地位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