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综合防治
2011-07-17李家艳
李家艳
(四川省昭觉县新城镇,四川 昭觉 616150)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病猪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为特征。
1 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核糖核酸(RNA)型,以球状为主,是外有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状突起的完全病毒。此病毒在组织细胞上培养困难,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对乙醚、氯仿等敏感,一般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
各年龄猪对本病易感,以2周龄内的乳猪最易感,母猪的易感性稍低。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肠道组织内,可随粪便排出,排毒时间可持续2月以上。病毒污染环境后主要经猪的消化道引起感染。
3 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十余小时,病猪突然腹泻,粪稀如水,呈灰黄色或水泥色,随之出现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之后。患猪体温一般正常,但很快精神萎顿,食欲减退、脱水。猪年龄越小症状越重,一周内的仔猪常于腹泻后2~5 d死亡,病死率可达60%,2月龄以上的断乳猪、肥育猪感染后可出现持续数日的腹泻。
4 剖检变化
4.1 病变主要发生于小肠,可见肠管充盈、扩张,肠壁变薄,肠内充满灰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和淋巴结水肿,肾点状出血,肺脏、肝脏无明显变化。
4.2 采集病料及粪便进行实验室诊断,用RT-PCR方法分别对猪瘟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进行检测。从脏器中检测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呈阳性。第二次采集的12份样品中有9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呈阳性,其他呈阴性,在后续送检的14份粪便样品中,有10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呈阳性。
5 防制
5.1 加强防疫,不从疫区引入带毒猪,防止本病传入。
5.2 一旦发现本病,应立即隔离病猪,封锁疫点,严格消毒猪舍、用具、通道。
5.3 对距预产期20~30 d的待产母猪进行人工感染,可使新生仔猪通过初乳获得抗体。
5.4 加强防疫,按期免疫,并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5.5 疫病发生后及时对病猪进行治疗。症状严重的进行注射治疗,可使用青链霉素或磺胺类药,病情较严重的进行补液,并应用VC等抗病毒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