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奇的红土地井冈山

2011-07-17撰文陈利生

浙江林业 2011年7期
关键词:黄洋界朱德故居

□撰文/ 陈利生

这是一个永远牵动人心灵和情感的地方,这是灵魂的朝圣地。

这是生命的一次最庄严的攀登,是人生的一次最沉重的跋涉。

我相信,很多去井冈山的游人不只是去赏景,而是为了缅怀,为了纪念,为了用心去体会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

是的,我是怀着朝圣般的虔诚和敬仰前往井冈山这片神奇的红土地的。我的心,在抵达井冈山的那一刻开始激荡。

披着微醺的晨光,我们走进了井冈山的腹地。从这块神话般传奇的土地任何一个角落望去,只见群峰连绵,山峦叠翠,竹浪翻腾,如同进入了一片浩瀚的绿色海洋。那参天的井冈松,早已替代了当年的凄凄荒草;翻滚的竹海,早已遮住昔日的战火硝烟。我想,只有红军的鲜血浸润的土地,才能孕育这样充满灵气的井冈松和井冈翠竹!

八百里罗霄五百里井冈山脉,被深秋的一层耀眼金色静静地笼罩着。这里,红的是历史,绿的是山水。

小井红军医院

小井红军医院是最让人心悸的地方。当走进医院,我的心一下子缩紧了。这阴暗潮湿的低矮房间,这席地而铺的简陋病床,这缺医少药的山区乡野,要承担万余红军的健康重任,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我们的红军靠智慧和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我想,红军医院不知挽救了多少伤病员的生命,但也目睹了无数个年轻鲜活生命的消逝。

站在那黑色的仿佛被烈士鲜血浸染过的杉木楼房里,似乎还能隐隐听到伤病员的呻吟声。那孤寂痛苦中的呻吟,更让这座埋于竹海中的医院陡添一份苍凉。

离医院不远的红军坟——130多名红军就静静地躺在那里。当年,敌人突袭了小井,对来不及转移的红军重伤员进行严刑拷打,伤员们却无一人泄露红军主力的转移情况。于是国民党军架起了机枪疯狂扫射,130多名红军全部壮烈牺牲。80年的丰功伟绩,如今的一抔黄土,对于我们这些游客来说,却是再难铸造的丰碑。

你看,井冈山北岩峰那高大雄伟的纪念碑,似燎原之火,像钢枪利剑,直插云霄。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贺子珍、伍若兰等革命志士的雕像耸立在青松翠柏间。我怀着无限的敬仰和虔诚在每一座雕像前驻足。我明白,这个时候无论说什么都显苍白。今天,在这里虽听不到连天的炮火,闻不到弥漫的硝烟,可我分明看到了那些走动着的朦胧的高大身影,他们并未曾离去,还聚集在井冈山上,指点江山,运筹帷幄。

白屋

离开小井医院,我们就到了大井——毛主席的另一处故居“白屋”。毛泽东、彭德怀的故居是一起的,不远处是朱德、陈毅的故居。当年毛泽东就和红军战士住在一个院子里。第三次“围剿”中,大小五井被敌人烧成一片瓦砾,故居仅存一堵残墙。毛主席故居后面,有两棵树,一棵是红豆杉,一棵是椤木石楠,当年两株古树也被烧枯。20年后,全国解放,故居得以修复,两棵枯树竟也和新中国一起奇迹般地发芽吐叶。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又一个奇迹出现了:这两棵树竟第一次开出如雪似银的小白花,喜迎共和国缔造者的归来!更可奇的是,两株大树再度枯萎竟是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之时!1978年,当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时,奇迹再一次出现了:两棵树再次发出新绿,长出新枝,茂盛无比!

大树也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三枯三荣,颇为传奇,让人不禁感叹大树之灵性。其实,历史的巧合并不需要人们的刻意而为,那些长眠在地下的烈士的英魂庇佑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它们的生命是不灭的。

我抚摸着故居里那布满弹洞的残垣,内心一阵激动。故居门前的那块“读书石”,似乎晃动着主席读书纳凉的身影;彭德怀、朱德等伟人的身姿就在近旁,不容惊扰。想当年,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的第一个晚上就住在这里。那时,四周树木郁郁葱葱,这两棵树尤其可人。门前的两株古树曾为领袖们撑起一片绿荫。毛泽东和朱德常常站在树下观看红军操练。一天,毛泽东问战士们:站在这儿能看多远?战士答:能看到江西和湖南。毛泽东听后坚毅地说:站在这里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国、全世界!

此刻,我们站在树下,山风拂来,树木萧瑟,毛泽东那浓重的湖南乡音还隐隐回荡在山间。

黄洋界

黄洋界于井冈山,如长城之于北京,漓江之于桂林,几乎每个到井冈山的人都会去黄洋界。这个当年因一发炮弹而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山间军事哨口,早就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浓重而神秘的一笔。

登上海拔1343米高的黄洋界垭口,举目远眺,群山起伏,云雾弥漫,乱云飞渡飘忽不定,让人顿生万丈豪情!一段残存的红军战壕赫然出现在眼前,把我的思绪一下拉回到80多年前的战火中。黄洋界保卫战中,哨口守军以两个连的兵力打败了敌人八个团,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计划,成为我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如今,英雄不再,炮声不再,空留一方炮台镇守着群山和云雾。徜徉于此,心潮激荡。感慨之余,用手去抚摩那饱经沧桑的大炮,感受当年的火热。耳边似乎又听到了那不朽的诗篇;“黄洋界上炮声隆……”

是的,你看黄洋界那起伏的群山,那绵延的波谷浪峰,那是从湘江边就开始烂熟于心的磅礴诗意。毛泽东这位马背诗人,从井冈山到娄山关,再到延安到北京,他用诗作吟唱着艰苦卓绝的苍茫岁月。

离黄洋界不远处,有一条羊肠小道在那起伏的群山脚下绕悬崖而上,这是当年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挑粮走过的小道。路边的那棵小荷树如今已经长大,只是不见往昔挑粮之人。荷树伫立在万树丛中,伟岸挺拔。绿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站在这历经沧桑的大荷树下,遥想当年先辈,背靠青山,面向夕阳,眼前的群山一直茫茫延伸到天的尽头……朱德那根有名的青竹扁担,难道仅仅挑的是粮食?又何尝不是挑起了革命的重担,人民的前途!

历史博物馆

当我随着人流走进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内时,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张张后来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像,一件件先烈们留下的遗物……生锈的梭镖、铁矛和大刀都成了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传奇,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让人感动、落泪的故事。

瞻仰着烈士遗照上一副副年轻英气的面容,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心灵的震撼。许多烈士淡黄的照片上,还流淌着孩子的稚气……在井冈山时期,59位担任过各种重要职务的先烈中,有90%以上是20多岁的青年。他们都牺牲在生命最灿烂的年华,他们把鲜血挥洒得那么精彩而灿烂,将青春化作了井冈山上一簇簇映山红,永远地融入了大山!

我仿佛置身于80多年前的红色摇篮,走进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率队向井冈山进军、开辟红色区域、打破敌人“围剿”、开展土地革命。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最终夺取了全国范围的胜利;在这里,有4万多人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其中留下名字的只有15744位。

巍巍井冈山,在你的怀抱,我不停地追寻着那些逝去的时光,还有那些不曾磨灭的足迹……

80多年前,在茅坪的八角楼上,如豆的灯光下,肃杀的寒气中,一个披着旧棉大衣的瘦高身影,在这间给人灵感的山间斗室里思考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道路。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应运而生。八角楼的灯光,就像夜空中的一盏灯火,照亮了黑暗中的茫茫前路。

我听到了——飘荡在龙江书院上空那会师的欢声笑语;

我看到了——红军造币厂里的炉火在熊熊燃烧;

我感觉到了——八角楼的灯光依然闪亮……

岁月流逝,群山依旧,井冈山已成为一个象征。井冈山作为朱德题写的“天下第一山”,尽管在中国版图上是弹丸之地,但在中国人民心中却高耸云天。

井冈山,这座中国革命永远的丰碑,她不仅诠释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更是镶嵌在中华民族整体记忆中一个金光闪耀的亮点……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回眸井冈山的千仞石壁,似热血在铁青如削的峭壁上流淌。那分明就是燃烧着的火红信念呀!

猜你喜欢

黄洋界朱德故居
卫立煌故居
冯贵华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不必要花的钱
西江月? 井冈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黄洋界观云海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黄洋界缘何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