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草产业问题研究

2011-07-14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年10期
关键词:牧草草地发展

董 杰

我国沙漠和沙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8%,草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几乎都集中在西部省区。内蒙古更是以草地、沙地和沙漠为主的省区,草地和沙地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能,既是重要的国土资源,也是维系全国生态安全和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

已故科学家钱学森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率先提出沙产业、草产业理论,他预言,创建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将是21世纪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他曾设想沙产业、草产业和农业、林业、海业将共同构成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草原生态学家任继周认为,草产业的内涵从草地的生长环境(大气、土地等自然因素)开始,到草地,到家畜,到产品,到市场流程,这是一个很长的产业系统,而不是单纯资源性的自然再生产。经过中国西部的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陕西等省区的成功实践,不仅证明了钱学森先生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证明了发展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是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选择,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专家们一致认为,西部地区发展草产业可以充分发挥“两个优势”,即发挥独特的气候资源和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西部98%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草原只占2%,在这一地区,耐旱的草灌木耗水少、见效快、周期短、投入低,能与养蓄和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还能在退化土地重建中发挥自我生态恢复的功能。据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所测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种草覆盖后,在中等雨量条件下,比不种草的地方减少冲刷80%-90%。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的系列试验证明,农业系统中加入牧草(含灌木)可提高土地利用率33%,降水利用率提高14%-29%。据测定,种植3年的苜蓿地每亩含氮素约10公斤,相当于施加22公斤尿素的效果。

一、内蒙古牧区草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牧草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随着近年来天然草原保护、围栏建设、畜棚建设、防灾基地建设、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飞播牧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大批与草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种草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1994年—1999年间,牧草种植面积连续5年徘徊在1000—1100万亩之间,但从2000年以后,牧草种植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区牧草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4000万亩。

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内蒙古草产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品种资源开发、种子生产及推广、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地区将草产业开发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口和提高农牧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草产业呈现出政府支持引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企业自我发展型、群众自我发展的种草养畜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加快了草产业的发展。

在干旱的内蒙古西部,越来越多的草产业投资者、研究者、政府官员和农民清醒地意识到,西北地区发展草产业对国家、农民和企业来说,应该是一个“三赢”的结果。草产业已成为当前内蒙古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

二、内蒙古牧区草产业发展前景

(一)由草产业决定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焦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彻底改变了畜产品供给绝对短缺的局面,然而,近年来在数量增长的同时,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已经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多年来以粮食及副产品为饲草饲料的结构显然不能适应畜牧业质量提高的要求。从田头到餐桌是买方市场提出的要求,这对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草业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二)草产业的发展成为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把粮食变为牧草,把粮食作物变为牧草饲料作物,或者把种粮食的土地直接用于种植牧草饲料作物,发展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潜力更大,同时还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已被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所证实。在丹麦,耕地的20%直接用于种饲草;在美国,耕地的28%直接用于种饲草;在荷兰,耕地用于种饲草的比例高达53%。优质饲草转化成了高价值的畜产品,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而且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荷兰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没有任何天然草原的条件下建立起了强大的畜牧业,使养猪、养牛、养鸡等畜牧业成为农业的主体,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超过了55%,带壳蛋、液体蛋和蛋粉的出口量在世界上排位第一,肉类、炼乳、黄油等的出口量在世界上排列第二位,奶酪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畜产品出口年创汇超过50亿美元,占农业出口总额的近40%,一大批农民通过草业生产资源转化为畜产品而富裕起来。

(三)草产品市场需求广阔

就国内需求而言,东南沿海一带崛起的奶业、肉牛业等对批量稳定、质量优良的草产品具有很大的需求,另外,中国目前近5亿头只牛羊也需要大量的越冬饲料。我区共有草食性牲畜2200多万头只,据统计,每年牲畜饲料缺口在3亿公斤左右,同时由于生态保护、退牧还草等项目的实施以及舍饲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草产品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草产品市场需求前景十分广阔。

三、内蒙古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科技技术在实践中运用不足,导致草产品品质和效益低

作为草产品的生产者,缺乏草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对于优质牧草、种植技术、收获技术、储藏技术一知半解,进而造成田间管理不到位,收割时间不准,晾晒时间过长,使草产品质量无法提高,同时由于嫩芽部分的脱落,使牧草品质明显下降。牧草种子繁育体系不健全,导致牧草品种单一,品质不高。由于体制的制约和法制不完善,严重影响了牧草新品种的培育及推广,加上草种繁育体系存在缺陷,生产的草籽品种混杂,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由于生产技术落后,我区的人工草地保有面积虽然达到了4000多万亩,但单位面积产量并不高,仍属于广种薄收。目前牧草的集中生产区并未真正形成,不利于充分发展科技技术满足牧草生长的特殊要求,从而提高牧草的单位面积产量。

(二)牧区偏僻的地理环境、分散的经营方式制约了草产业发展

我区草地畜牧业大多数位于经济落后,交通欠发达地区,政府对草地建设投资少,草地畜牧业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棚圈饮水设施,草地家畜的良种化程度低。这种基本上靠天养畜的草地,生产力低,抵御灾害的能力低,成为我区草地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畜牧业经营方式由于受自然资源条件限制,牧草种植地域分散、规模小、品种多而杂。目前,内蒙古牧草种植区大部分均为小面积种植,收获的牧草也大多以自用为主,难以大规模发展草产品加工业和发挥规模效益。

另外,牧区传统的经营模式和人口科学技术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也造成了草产品加工能力不足、生产良种化程度低、经营粗放、成本高等问题。据调查,内蒙古由于各地牧区的牧草收割、运输机械设备没有配套发展,很多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牧草无法收获,造成牧草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有一些地区草产品的加工设备落后,生产的草捆类产品重量轻、体积大,使得草产品的运输费用甚至超过了草本身的销售价格,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三)牧区以天然草地为主的草原畜牧业没有优势

内蒙古虽然是天然草地资源大省,面积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草地资源丰厚,具有发展草原畜牧业的优势。但事实上,由于近几十年来草原的退化、牧业人口的剧增,使得曾经人均天赋的牧草资源已不再丰厚。

全区天然草地可食牧草总贮量从50年代的1115.9亿kg减少到90年代的289.1亿kg,可食牧草总贮量减少3.9倍。牧业人口20世纪50年代初29.6万人,90年代末增加到191万人,人口增加6.5倍。牧业人口人均拥有天然牧草存贮量40年间从37.7万公斤减少到1.5万公斤,减少近25倍。尽管牲畜头数在不断增加,但牧业人均牲畜头数在减少。

加上我国在界定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时并没有从植被的有效利用角度考虑,把凡是植被盖度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牧业用地中减去居民点、道路、冲沟、零星裸地、盐斑、流沙、小溪等统统界定为可利用草地面积。现行统计中的内蒙古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有近一半的天然草地属自然生态型缺草,其裸露的地面远远大于植被的覆盖度。无论从植被的有效利用角度及十分脆弱的生态功能讲,相当一部分地段除能少量饲养骆驼外不适宜日采食半径不大的畜群放牧利用。

四、内蒙古草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林业局等都曾下文强调积极发展沙、草产业。我区连续三年把沙产业、草产业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自治区“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其相关内容包括:1.研究制订专项规划,加强对沙产业、草产业优先发展领域、重点发展地区、重大示范项目的前期工作;2.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3.加强条块协调,形成支持合力;4.制定科学合理的草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实际、尽快制定草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发展目标和不同区域草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建立不同类型的牧草产业化加工生产基地,推动草产业发展。

(二)加强草产业机构建设

政府机构中应设立一个沙产业、草产业的专门管理机构,从促进我区建设生态小康社会建设和保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角度,举全区之力,统一规划、协调指挥、有序推动全国沙产业、草产业的健康发展。

2009年12月31日,中国沙草产业研究中心在内蒙古大学成立。中心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开展现代生物、环境、工程、经济、管理等多领域的协同研究和技术开发,致力于推动我国乃至全球沙草产业发展。

中国沙草产业研究中心,围绕内蒙古丰富的课题资源和现实需求,从全球视角出发,以沙草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项目为纽带,联合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从自然、人文社会、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为地区及国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为国内外沙草业界的科学家和国际组织到内蒙古开展相关研究和技术合作提供平台。中心还将培养更多的沙草产业专业人才和学术骨干,为下一步创建沙草产业创新技术联盟打基础。

(三)紧密联系市场,促进草产业发展

要用大市场的观念组织生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掌握了市场,谁就占据着最有力的竞争地位。要实现草业产业化,就必须破除把种草单纯作为小农经济的副业式生产模式,把自然的小农经济改造为有一定规模的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现代产业。这就需要站在大市场的高度,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千家万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体系为保证,组织农民进行企业式生产,使草业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达到产、加、销一体化,科、工、贸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保证草产品适销对路,实现草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彻底改变小农经济有产品、无商品的状况。

要在有条件、基础好的地区建立试点,作为我区沙产业、草产业健康发展的试验示范基地,在资金、政策和基础公益性项目上给予倾斜,激发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参与沙产业、草产业项目开发的积极性。走出一条有别于以色列“贵族农业”的,中国特色的,融合知识农业、阳光产业、高新技术、系统思想、循环经济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新路来。千方百计实现“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并重,绿起来、富起来结合”的双赢目标。

(四)加强草种培育研究

产业要发展,种子是核心。据统计,中国培育的草种只有30多个,而且绝大多数已被生产淘汰。草种生产大多采用天然野生种或地方土种,种子系谱不清、品种混杂、质量低劣、病虫杂草严重。草坪种子除采集野生草种外,其余全部依赖进口。要发展草产业,必须有好种子,而目前国内草种培育水平较低,短期内虽然可选择直接进口草种的捷径,但从长远来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种必然制约国内草产业发展,而且国外直接引种还存在地域适应性问题。通过多种研究渠道,鼓励和扶持高质量草种的培育研究,提高国内草种培育水平。

(五)大力扶持农民种草养畜

目前农民面临种植结构调整,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已导致农民难以增收,而经济作物的趋同现象又导致市场价格走低,农民出现卖粮难。扶持农民种草养畜是调整农业结构,帮助农民增收的一条现实之路。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发展规模种植,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草产品加工水平,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地区,扶持草产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从牧草良种推广、种植收获加工机械、仓储等环节给予支持,拉动草产业快速发展。

(六)支持、鼓励围绕沙产业、草产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目前,内蒙古沙草产业已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全区有沙草加工企业近千家,甘草、沙棘、沙柳、山杏、麻黄、黄芪、锁阳、苁蓉、苦豆籽等特色加工业发展迅速,带动了百万农牧民增收。组织草业生产,在起点上要突出一个“高”字,即瞄准21世纪主导食品将是优质安全的绿色食品,立足于为市场提供绿色草产品;在产品上要突出一个“优”字,提供优质的草产品;在运作上要突出一个“创”字,进行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在产业上要突出一个“强”字,将草产业做大做强,带动自治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加强“沙产业、草产业网站”建设,利用国际互联网宣传、交流沙产业、草产业的成功经验;完善沙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在高校开办“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的基础上,开设新型专业,编写专门教材,培养沙产业、草产业人才。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李毓堂.中国近现代草地管理开发科学技术的长期滞后与发展对策.2004年.

[2]叶志华,侯向阳.我国草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科技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2.

[3]李毓堂.发展知识密集型草产业迎接第六次产业革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和建议[J].草业科学.2004,21(9).

[4]多立安,赵树兰.提升我国草学学科地位的思考[J].中国草地.2004年02期.

猜你喜欢

牧草草地发展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草地上的事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Laughing song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草地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