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2011-07-13黎婷婷

考试周刊 2011年40期
关键词:听力教学应用

黎婷婷

摘 要: 间接地使用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普遍现象,语言学家从语用学角度称之为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并给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间接言语行为的知识和间接交际的策略。

关键词: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听力教学 应用

只要对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稍加观察,便可以发现语言具有间接性。也就是说,人们出于礼貌或避免尴尬常常“拐弯抹角”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这种语言使用的间接现象就是语言学家们经过综合的论述所命名的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如果对英语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不了解,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就会常常出现一些语言的错误或语用失误,造成交际的失败。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从而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英语间接言语行为的知识和间接交际的策略。

听力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很多的听力对话测试中,说话者常常不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目的,而是采用迁回的手段间接回答,这就要求听话者要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正确含义,作出正确判断。言语行为理论在对话中经常听到,在每年的四、六级考试中也是屡见不鲜。我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下正确理解听力材料中一些话语的言外之意,也就是它所隐含的真正含义,以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

1.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 )。奥斯汀认为,在说话的时候,说话人可能在同时施行着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 (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在这三种言语行为中,语用研究最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同说话人的意图一致。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塞尔(J. R.Searle)1969年在他的《言语行为》(Speech Acts)一书中从根本上修订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并用其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作了深刻的论述。间接言语行为的提出是对传统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根据塞尔的定义,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即一句话里可以有两种言外行为,一种是能从字面上就精确表达了说话人的意图,另一种是除了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外,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也就是说,一种是表面的,另一种是蕴含的。如:当说“Can you pass me the salt?”这句话时,说话人表面上在实施“询问”听话人(给他)递盐的能力这个言外行为,但其话语真正的施为用意(illocutionary force)是在“请求”听话人(给他)把盐递过来,这个“请求”是通过“询问”的方式而提出的。正如塞尔所说的那样,说话人是通过实施“询问”这一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言外行为“请求”。

间接言语行为存在的问题是:说话人在说出的一句话里表示了一层意思的同时怎么会又表示另外的意思?听话人在听到话语之后又是如何理解到说话人要表达的另外那层意思的?从说话人的角度,这是一个如何产生这类语句的问题;而从听话人的角度,这是一个如何理解这类语句的问题。对于如何判断一句话的间接言外行为,何兆熊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习语论(idiom theory ),另一种是推理论(inference theory)。Searle是一个推理派,他认为,“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依赖交际双方所共有的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背景知识,以及听话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向听话人传达言外之意”。也就是说,Searle的解决办法是: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沟通,能让听话人明白话语中字面意思之外的用意,他所依靠的是他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这种背景信息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还有听话人所具有的一般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了解释间接言语行为,我们需要借助言语行为理论,借助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理论,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共知的背景信息,同时还要考虑听话人的推理能力。

2.启发学生通过语境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

人在进行言语交际的整个活动,都是在语境的制约下进行的。在英语听力课中,学生只有通过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言外行为”。所谓语境(context),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何自然、冉永平,2001)。

2.1背景语境(setting,常称为大语境)

背景语境由言语交际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交际双方个人历史、文化背景所构成,是内隐性语境。在指导学生听力时,教师应当适时地介绍有关英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例如:

W: John,do you want to go swimming with me today?

M: Sure. But I can?蒺 t leave now.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 at three o?蒺 clock.

Q:Why does John not go swimming now?

在西方,大学生与自己的导师约定时间进行讨论或答疑,是一种惯常的傲法。“有一个约会”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和老师见面。

2.2情境语境(situation,常称为中语境)

情境语境由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时空状况和具体的情境事件以及交际双方现实心理状态与彼此间的关系所构成,属于外显性语境。在指导学生听力时,教师应及时地指导学生认清情境语境,才能正确地理解听力材料。例如:2004年6月大学英语六级真题:

M:I wonder if you find my experience relevant to the job.

W:Yes,certainly.But if only you had sent in your application letter a week earlier.

Q: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这个对话的情境是男士询问自己是否能得到这项工作?女士回答说如果你把简历早一周寄过来的话,言外之意是这个工作已经给了别人了。

2.3上下文语境(context,常称为小语境)

上下文语境就是具体的语境,即狭义的语境。这种题型一般会在四、六级听力理解的短文听力中出现。在指导学生的听力特别是做听力理解题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认真听好全文,把握全文的总体大意,接着在分析和理解某个句子或段落乃至全文时,要提醒他们不要孤立地去看某句或某段,也不要只看它们的语法性质和语义内容,而应该联系上下文,也就是要联系某句或某段的前言后语,去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如2005年12月大学英语六级命题,其中有一道要求回答的问题是:What message does the speaker wish to convey?答案有四个选项:

A:The US population doesn?蒺t consist of white European descendants only.

B:Asian tourists can speak English as well as native speakers of the language.

C:Colored people are not wel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D:Americans are in need of education in their history.

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即推断出全文的言外之意,根据全文内容,以及“But America has been racially diverse since our very beginning on the Virginia shore”得知答案选A。

3.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谈话双方在语境或背景方面缺少互知,就会导致听话人不易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在听力理解中,学生如果不依赖相关的语境因素,没有相关的语用知识一定的推理能力,就不能推测话语中的言外之意。因此,在进行听力技能的培养中,应注重学生推测技能的培养,使他们能迅速领会话语的言外之意,逐步形成根据话语进行推测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侯国金.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之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4]顾曰国.导读[A].J.L.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5]梁骏.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2.

[6]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7]姜望其.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听力教学应用
英语影视欣赏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的加强措施
提高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策略研究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浅论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