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思路

2011-07-13张建华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张建华

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思路

张建华

从制造业企业中分离出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多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供保障服务的产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配套的、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游离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产业。研究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与思路,对于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既十分必要,又格外急迫。

一、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意义

(一)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客观需要

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内容。坚持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企业主辅分离,是当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实施企业主辅分离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物流、产品服务等业务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产业链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必然选择

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深入实施“创业创新”战略的有力举措,是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升级的重要方式,是经济发展中专业化分工的需要,是优化产业结构、破解企业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加快提升制造业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制造业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承接世界服务业转移发展的绝佳机会

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标志和主导产业,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从世界经济看,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现代服务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正在深入发展,因而,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正是主动适应和承接应对世界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的绝佳机会。

二、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战略

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制造企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及产业分工的内在要求,将其生产流程中的一个或几个服务环节从原企业中分离出来,设立独立的法人企业或者外包给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业企业,实现生产性服务行业与制造业的合理游离,催生新的服务业态的不断涌现与渐次成熟。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制造业提升的支撑和保障。制造业越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就越发达;制造业越落后,生产性服务业也越落后;而反过来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企业分离出来后,又支撑着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到制造业中去,提高了制造业的竞争力。所以,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适度分离和同步互动进而一体发展既是必须,亦属必然。只有在分离和互动中相互发展才能构建良好的生态经济群落,才能快速良性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化与可持续。为此,必须构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轮驱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通过“国际化、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四化带动,以渗透、延伸和拓展各生产环节为突破口,推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快速、高效、优质地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调与联动发展,构筑与现代制造产业链紧密衔接、功能完善、和谐发展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三、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思路

(一)集群带动

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推进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式发展。重点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区的建设,完善生产性服务集群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形成相应的服务功能,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入驻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区,实行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对接,形成规模型的联动、互动效应。与此同时,要积极引进制造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利用我国扩大开放的优势和较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已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效应,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以技术研发和离岸服务为主的大型制造服务商,争取其在国内设立地区总部或区域服务中心。以此,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来推动制造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集群式发展。

(二)产业延伸

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附加值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高附加价值环节不断向产业链的上下游两端转移的趋势,即向工程成套、技术开发、维修及再制造服务等环节转移,这些环节的高附加价值给制造业带来比零部件及整机制造装配更高的利润。为适应制造业产业链价值分布的变化,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在全球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制造业的服务化已成为企业实施差别化战略,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选择,“卖服务”已成为卖产品的基础和前提,是制造业产业链的主要利润来源。所以,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在制造业中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采用剥离组建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外包给能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企业等多种模式,以延伸拓展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为手段,鼓励制造业向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广告、包装、品牌设计,以及信息、物流、咨询、金融等拓展,不断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含金量和附加值,推进制造业有效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科技为先

在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要鼓励分离发展科学技术服务业。即积极引导和鼓励具有较大规模、较多科技研发业务或拥有独立研发机构的行业龙头企业分离发展企业的科技研发服务,组建运行独立、面向社会的科研服务企业,以充分发挥人才集聚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促进科技成果研究及应用转化。一是培育高层次、高素质的研发队伍,强化“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缩短全面形成产业的时间,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效应。实现经济发展中“科技与经济”、“成果与转化”、“产品与市场”三个环节的无缝对接。二是提供研究开发服务。建立一套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传统研发模式,加快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新体系。三是开展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重点扶持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标机构、情报信息中心、常设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技术产权交易等机构,搭建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的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推广机构向上游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下游的应用企业的联系,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

(四)投资多元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市场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借助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时机,以外引、内联的方式,通过合资、合作,培育一批服务辐射能力强的大型制造服务企业集团。同时,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向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抓住我国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大力引进并吸收国际知名服务机构进驻,带动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等各个层面的提升。

(五)模式创新

在推进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政府应转变职能,行业要发挥作用,建立公平、规范、自由竞争的市场,加快实施服务机构的脱钩改制,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要引导企业区分混合销售和兼营业务中的服务业,加强管理服务创新和分离发展模式创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为避免低层次、同质化竞争,各地应结合所在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重点围绕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主导产业,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与周边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错位发展,形成较强的地域特色和区位优势。

(六)环境保障

要创造服务业企业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企业间对相同或相近的业务进行整合,通过资产、人员、技术的有机组合,培养发展一批有较强实力或具备一定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政府要加强对发展制造服务业的政策引导,在资金、技术、税收等相关政策方面,对制造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扶助;强化对现代制造服务业的监管,规范和维护好市场竞争秩序,加强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序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加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和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对实施主辅分离后设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办理市场准入、登记注册、资质认证等手续时,享受绿色通道服务,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费用,提高办事效率。在商业环境方面,应建立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门槛。同时,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建设商业信用体系,加快公共信息开放、信用披露、信用评估等方面的立法,积极探索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信用约束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此外,还要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标准化建设、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以此,大力营造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良好氛围与运营环境。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基于SVM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藕合评价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中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