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本科课程体系优化和改革研究
2011-07-13齐莲花
齐莲花
会计学本科课程体系优化和改革研究
齐莲花
本文分析了目前经济社会全球化、信息化和资本化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论证了会计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对国内外会计学本科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会计学本科教育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转向以实质内容的改进和提高师生的内在素质为主,会计课程体系应该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动态调整。
一、我国本科会计学教育面临的环境背景和新要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为重要特征的新社会时代。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将会对会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和优化,以适应高校为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材的迫切需要。首先,以企业为主体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社会化和资本化程度加深,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即为会计教育赢得了纵深发展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也使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其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发展迅速,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经济要素,世界贸易组织日前普遍,区域性经济集团扩大的进程加快,均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迅速提高。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及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取决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美国Albrecht、Sack(2000)、Cummings等人(2001)和Burnnet(2003)的研究表明:在美国,财务会计、金融学、税务学、信息系统和审计(鉴证)服务被认为是重要的会计专业知识学科,而分析性(批判性)思考、写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和决策能力被会计从业人员普遍认为是最重要的技能要素。即会计教育必须跟上商业社会的发展,Albrecht& Sack(2000)认为:每个学校必须采用“零基础”教学法,即抛弃那些不再有用的课程,尽量使课程变得有价值。传统单一的会计教育必将被商业、管理科学及其他社会或人文学科相结合的多学科教育所取代。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通而不专,解决不了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专而不通,导致知识机械化、思维片面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因此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2007年,美国《公共会计报告》公布了“第25届会计学教授年度调查”的结果。该杂志访问了美国92所主要大学和学院的500位会计学教师,请他们在全美提供会计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位教育的大学(学院)中选出他们所认为的“一贯以来最能够培养出未来有能力胜任合伙人职位的学生的大学”。
三、目前国内外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会计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结构已经非常接近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然而,目前存在问题最多的环节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尽管我国大多数高校均开设了与美、英国商学院名称完全相同的课程,但是一些课程的授课内容陈旧、授课要点不完整、教学内容大量侧重于对规章制度细节的解释,忽略了基本原理和概念框架的理解,忽略了会计的基本逻辑和终极目标。各高校使用的教材不统一,教学水平高低不齐。在部分高校中,教学计划更新速度比较慢,存在因人设课的情况,有些必要的课程因为师资的缺乏而无法开设。
我国会计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应该鼓励会计学教师改变单纯的以灌输性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大量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无疑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激发个人的创造力,我国高校会计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实践能力和组织现代化教学的水平。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师生共同转变学习习惯和思想;另外,采纳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小组课题、课堂讲演、分组辅导、校外实习等现代教学方法,必须有系列配套的制度作为实施的保障,现有的课时安排、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等都要重新设计。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