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兆策:止不住的脚步

2011-07-12罗婧奇编辑柳向阳

中国三峡 2011年10期
关键词:葛洲坝三峡工程漏油

本刊记者/任 红 罗婧奇 编辑/柳向阳

从1981到2011,

从三峡工程的“实验室”,到三峡工程的反调节水库,

葛洲坝电厂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30周年。

古人说,三十而立。

当年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依然激荡着你的内心,

昔日的铿锵岁月依然令你满腹感怀,

那个时刻,你在现场,

我们和你一起重返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我们陪你一切见证你的奋斗记忆。

葛洲坝电厂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已经三十载,这段历程置于苍茫历史中也许只是一个浅浅的印记,但在葛电人眼中,她却是一坛最醇浓的老酒,永远徜徉在记忆深处,亘久弥香。并网发电已然三十年,这个骄人成绩依托于更为长久的葛洲坝工程建设的光辉岁月。我见到了葛洲坝电厂筹建时的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卢兆策。他不高的身量,温暖的笑容,愉快的谈吐……让你很难与勇挑重担、敢于接管“万里长江第一坝”、筹建当时全国最大水电厂的主要负责人联系到一起。

——记者手记

葛洲坝电站。 摄影/陈业青

三个选择搭起与葛电的缘分

与葛洲坝工程、葛洲坝水力发电厂的缘分完全是卢兆策自己一手搭建的。人生中的三个选择推动他在祖国的南北都历练过后,来到长江边的小城宜昌定居,将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倾注到葛洲坝水电事业上。

卢兆策是福建人,由南至北到上海求学,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安逸生活的机会,去了当时全国工业基地的东北。这是他的第一个选择,凭的是心中那个年代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的信仰,主动到国家最艰苦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卢兆策曾被派往苏联学习两年,那时候“留苏”回来的人很吃香,学成回国后一般都被留在科研所或者机关工作。但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二个选择,拒绝了许多人艳羡的工作,选择了上一线、下基层。就这样,卢兆策开启了吉林丰满水电厂的工作之旅,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一直干到了1977年。

这二十多年间,他结婚生子、辛勤工作。一般人可能就安于在奋斗过的地方享受劳动成果了,可是卢兆策没有,他做出的第三个选择把他送到了葛洲坝,延续水电情缘,因为他认为“水电是可再生能源,对环境好,贡献又大,是值得献身于它的事业”。在这之前他去吉林省电力局做了一段时间副总工。省电力局设在吉林省会的长春市,环境非常好,可卢兆策就是不习惯,“因为天天在电厂、在一线工作,跑来跑去、跑上跑下的习惯了”。这是生产技术人员可贵的“习惯”!

葛洲坝大江截流。 摄影/侯建常

建葛洲坝,看三峡,听金沙江

“怎么对待困难艰苦,实际上是人生理念问题,”卢兆策一直这么理解包括他在内的水电建设者们的内心,“老一代革命先辈打江山、干革命,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做建设。”刚开始筹建葛洲坝电厂时特别艰难,难在房无一间、地无一寸、人无一个。什么都是从零开始,要靠自己想办法,开拓出一条出路。丰满水电厂至少是个老厂子,好歹还有路可走,生活区也有小商店,自己做好技术工作就够了,不用考虑什么后勤保障的问题;而葛洲坝是什么路啊房子啊都没有,样样都要自己筹备。“幸好我们有个精诚团结的好班子,专业配备得很齐,大家分工合作,筹建工作紧张而有序。条件虽然差一点,但是干得蛮愉快。”卢兆策1978年来到葛洲坝电厂,先去湖北省电力局参加工程筹建,为葛洲坝建设聚集技术人员,电厂的建设、人员的管理,吃住行建什么都要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逼上梁山”。他从丹江口、丰满水电站调集了一批生产骨干和技术干部,又新招一大批刚毕业的学生。“招兵买马”是卢兆策为葛洲坝电厂做的首件事情,如火如荼的电厂筹建就此展开。

水电人似乎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热情和爱恋,卢兆策道出了原因:“水电影响大,对国家的贡献也大,能把葛洲坝工程运行好,我很有成就感,觉得这一生没有白过。”这是卢兆策的“建葛洲坝”,身体正当壮年,与一代志同道合之人亲力亲为,倾心接管“第一坝”。三峡工程刚开始时,他还参加过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的讨论;后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时,他已经退休了。但眼看着工程日新月异地建起来,只能是“看三峡“了。再到现在金沙江的四个项目,他就成了“听金沙江”,没法亲身体验,但他非常关心,最新的建设消息主要靠媒体道来。

人的体力有限,会随着年轮时转、岁月流去而不断消减;可是精神和情感不会,虽然从“建”到“看”再到“听”,卢兆策能做的事少了,可是他觉得“这中间对水电建设的感情没有变过”,他依旧是那个熟悉水电事业,热爱水电事业的人!

激情燃烧的岁月属于你我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远景。 摄影/陈鉴

在葛洲坝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安全运行的今天,金沙江上的几个大项目又展开了建设,用清洁能源为国民造福。听说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愿意投身向家坝、溪洛渡等项目一线,卢兆策欣慰地笑了:“我心里很高兴,我觉得年轻人应该有这个志向——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点,应该是每个时代精神气质的共性。”

他忆起为葛洲坝召集人才时的情形,当时全国各地的水电人对毛主席亲自批示的葛洲坝工程热情都很高,很多人都是写信表达参与建设的愿望,贴上一枚八分钱的邮票,递来一份热情的求职信。“满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责任的担当,我们就走到一起来了。”

电厂筹建时期的日子很苦,可卢兆策一手张罗来的一千多人,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这些人都有别的更轻松、更安稳的选择,但是大家都坚持下来了。”卢兆策说,“我是搞生产技术的,也不太会做思想工作,之所以留得住人都是靠大家自觉。我觉得我们那代人的信念确实很坚定,哪里有困难就奔向哪里,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很强烈。”当时,葛洲坝连住的地儿都没有,家属不想分开两地、硬是跟来的,都只能自己租房子,有的新婚夫妻只能把空出来的民工房当新房,类似这样熬住困苦、创造条件工作的事比比皆是。

印象最深刻的人总是和印象最深刻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卢兆策回忆,建设初期碰到了很多困难,头一件就是水轮机转轮漏油。漏油大了,就得停机抢修。当时电网非常缺电,抢修的工期非常有限。“水轮机班班长汤正义带领工人七天七夜守在机内。冬天转轮内又湿又冷,到处是水和油,朴实的工人们不计较这些,只要有工作需要,就会坚守一线。我们的力量来自群众。”卢兆策忆起往事,感慨良多。

解决水轮机转轮漏油,传统的解决方式是更换转轴上的胶皮盘根紧,尽量紧一点,以为紧些就可以止住漏油。但实际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胶皮的特性是热收缩。盘根紧一点就会发热、越热就越紧,造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胶皮烧糊、转轮坏掉。这是制造厂的设计缺陷。新投产的几台机组都漏油,抢修后一段时间又漏。“在技术上彻底攻克这个问题的是工程师俞国强。制造厂在接到他的方案后,修改了胶皮盘根的模具,后来投产的机组就不漏油了。他检修四号机,亲自检查机器,设计改造方案。实际上那个时候他已经病了,不能吃饭,吃什么吐什么,但还是带病把工作做完了。后来上医院检查,癌症,不久就去世了。”言及此处,卢兆策眼里滑过一丝感伤。过去了这么多年,他还是忘不了他们。

“女同志也很了不起!”卢兆策又回忆道,“女同志在电缆重新配线的改进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需要把电缆全部打开、重新配线,每个线上都得挂牌子,上面标注是多少号、哪一段路线。就像人的神经做手术那样,不允许有一点点差错。因为电缆配线这个活儿要蹲着做,女同志一蹲就是一天,天天得这么蹲着,相当辛苦。精工出细活,所有自动化、继电保护、励磁等设备经她们的手改造后才能安全运行。投产的九台机,就是这样一台台改造过来的。

追随水电事业的脚步永不停歇

今年8月5日,庆祝葛洲坝电厂发电三十周年的活动盛大举行,卢兆策应邀出席,也说出了他的感言:“葛洲坝工程是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又是三峡工程的航运梯级。她运行30年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效益。”他感慨于葛洲坝工程的风雨兼程路,更对以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为代表的水电事业有美好的畅想和希冀。新一代建设者继承了老一代建设者的前行步调,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地走在开拓之路上。

猜你喜欢

葛洲坝三峡工程漏油
科技支撑摇高峡出平湖
——三峡工程
立式电动机推力轴承漏油事例分析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精品工程
张文发扎根葛洲坝
葛洲坝情结
2010年宝马X1 发动机漏油
葛洲坝下:守护中华鲟繁衍的希望
郑守仁:大洪水可以检验三峡工程的“成色”
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安置研究
业内专家解读汽车漏油故障6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