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都破解“资源诅咒”
2011-07-12
□ 本刊记者 张 宁
煤都破解“资源诅咒”
□ 本刊记者 张 宁
去年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国家正式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根据中央要求,山西省将先行先试,为资源型经济地区转型发展探路。山西省119个县中有94个产煤县,是全国范围内极具典型性的资源型经济地区。
一年过去,资源型大省山西是否开始了如约而至的“华丽转身”?
因煤而兴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山西省物产丰富,被称为“煤铁之乡”。探明矿种120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就有24种。而煤矿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丰富,素有“煤海”之称。目前,山西省煤炭资源探明储量2873亿吨,占全国的1/3;全省90多个县市地下均有丰富的“乌金”。
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使山西省被确立为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走上了一条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统计,从1949年到2010年,山西省煤炭产量高达120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以上。其中,省际外调量占全国的3/4,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源支撑。同时,山西也跻身世界年产亿吨煤炭以上的六大生产基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以煤炭等资源开采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主体。国家及省内各级政府对能源产业均采取了倾斜政策,形成了高投入、高强度、大规模、粗放式的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山西煤炭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促进了山西省经济发展,使山西因煤而立、因煤而兴。
资源依赖型经济造成产业结构单一化、初级化,抗市场风险能力十分薄弱,一旦煤炭行情不景气,经济的发展、百姓的生活将直接受到冲击。
每隔几分钟就有一辆满载山西煤炭的火车专列或汽车驶出太行山脉,把煤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的电厂、港口和用煤单位,这是山西省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真实写照。
“华北地区一半以上的电灯是山西点亮的。”山西人自豪地说。长期以来,山西为我们带来万家灯火、给全国人民带来光和热,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燃料。然而,这些贡献也让山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因煤而困
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为山西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资源,也使山西经济走上了一条令人感慨万千的曲折道路,患上了严重的煤炭“依赖症”。正如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所言,“因煤而兴、因煤而困。”
山西煤炭就像一把“双刃剑”,为中国的经济充当能源“发动机”,然而煤炭开采也埋下了吞噬城市资源与环境的祸根。更令人忧心的是,山西的行政思维、发展模式和社会认知,一度牢牢束缚于脚下的“乌金墨玉”,不复百年前经纶天下的三晋风采。
资源依赖型经济造成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初级化,抗市场风险能力十分薄弱,一旦煤炭行情不景气,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将直接受到冲击。煤炭紧俏,财政则一路飘红;煤炭滞销,经济则一落千丈。
持续多年以煤为主的工业结构使山西在做出“晋煤暖天下”、“晋电亮天下”的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将山西推入了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资源浪费、事故频发、地质灾害、生态恶化,使山西至今仍然处于“还账”的治理过程中。
煤尘、烟尘笼罩着整个山西,最严重时,全国污染城市前10名就有5个城市出自山西;白天很少有蓝天白云,黑夜看不清月亮星星,湛蓝的天空和新鲜的空气一度成为众多城市市民渴求的“奢侈品”。污染,成为山西的一张“黑色”名片。
山西的万元GDP耗能和二氧化硫排放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对当地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每采一吨煤要破坏2.48吨水,以年产5亿吨煤计算,每年有将近12亿吨的水资源遭到破坏,相当于山西整个引黄工程的总引水量,可为山西3000万人口每人每月供水3吨。
目前,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总面积的1/8。在撑起“中国能源大厦”的同时,煤炭的高强度开采给山西带来了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有人曾以“山河破碎、触目惊心”来描述山西的生态状况,煤炭大省几乎变成“塌陷大省”。
每隔几分钟,就有一辆满载煤炭的火车驶出太行山脉,把煤运往全国各地,这是山西省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真实写照。
“北京的后花园”——这是山西曾经大力宣传的一个口号,但如果不经历伐毛洗髓的环境蜕变,后花园的胜景将永远无法重现。
袁纯清说,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大省,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但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粗放式的煤炭开采和能源开发,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山西不转型将难以为继。
破解“资源诅咒”
山西,曾被国内学者称作“资源诅咒”的样本,即丰裕的煤炭资源对其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有着种种限制。
频发的安全事故与严重的环境污染为高度依赖资源、单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频频亮起“红灯”。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的特性决定了资源型经济由兴盛到衰竭的客观规律。
痛定思痛,为破解“资源诅咒”,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治省方略和“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发展途径。
袁纯清说:“山西不转型发展不行,不跨越发展也不行,转型跨越发展是山西走出困境、走向新生的历史选择。”
煤炭资源是山西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转型并不是摒弃这一优势另辟蹊径,也不是简单地关闭小煤矿,而是要跳出资源型城市“矿尽城衰”的怪圈。要在以煤为基,依托、借力、升华煤炭产业优势上做足文章,使煤炭成为工业化资本的主要来源和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同时,在做好做足煤炭文章之外,还要做到“多元发展”,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提升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壮大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素有“煤都”之称的山西省大同市地处“三省”交界,正处在追赶跨越、加速崛起的重要历史关头,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尤为突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大同市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确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发展主题,形成了“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
大同从资源型城市的传统发展轨道转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煤炭能源基地向新型能源基地转变,由传统的文化资源大市向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转变,由传统的老工业城市向生态工业强市转变,由传统的商贸集散地向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转变。
目前,大同已基本打破“一煤独大”的格局,建成了煤化工、装备制造、医药、冶金化工、建材和特色农产品等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经济总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努力做到依托煤而又不完全依赖煤,立足煤而又要超越煤,兴于煤而又不困于煤。
然而,在煤炭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面前,转型升级之路还需要智慧与魄力。同时,我国众多资源型经济城市的转型已迫在眉睫,山西大同的煤困突围之路或许能为这些城市带来一些思考。
□ 编辑 周 旭 □ 美编 庞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