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阳光驿站”
2011-07-12汪文娟实习生李文一
□ 本刊记者 汪文娟 实习生 李文一
“365阳光驿站”
□ 本刊记者 汪文娟 实习生 李文一
医院医护人员到“365阳光驿站”进行义诊。
伴随着北京第一场雪的降临,寒气一步步地逼近,然而这并没有影响“365阳光驿站”的热心服务。一大早,北新桥街道16个社区“365阳光驿站”的志愿者,就在忙忙碌碌中开始了新的一天。他们笑迎八方来客,如冬日里的暖阳,给社区居民提供着最贴心的服务。
“365阳光驿站”,是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北新桥街道工委在社区党组织中搭建的“服务社区、服务党员、服务居民”的工作平台。这一名字的寓意就是“365天,天天有服务”,阳光驿站以此为宗旨,以服务人民为荣。几年来,这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志愿者。他们日复一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无私奉献,把点点滴滴的爱洒向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北官厅樊祥昇为行动不便老人上门理发。
打造亲情社区
记者走进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在2.6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弥漫着温暖和感动。在这里,“365阳光驿站”是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亲切贴心。从2004年6月成立的那一天起,它就吹响了无私和大爱的号角,照亮了百姓的心田。
吴桂宝是“365阳光驿站”的一名志愿者,今年60多岁了,是一名有着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热爱社区、关心社区,对社区居民有着火一般的热情,被居委会称为“编外主任”。
他有维修电器的精湛技术,十几年来,一直坚持为居民特别是困难家庭义务修理各种电器。小到电水壶、半导体、儿童玩具,大到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等。谁家的煤气灶坏了、油烟机不转了、下水道堵了,他都会上门帮助维修。为了不影响居民使用,他常常是用最快的速度,修好送去,还自己掏钱到处奔波购买零配件。
一天,一位老干部买菜回来,门锁打不开了,急得在家门口团团转,于是找到了吴桂宝。正在吃饭的吴桂宝,放下饭碗立即赶来,帮助修好了门锁,解决了老干部的燃眉之急。
吴桂宝每年义务为居民修理的小家电有上百件,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向社区居民奉献着爱心,人们都称他是社区里的“活雷锋”。
吴桂宝并不是“365阳光驿站”中的个案,这样尽心尽力无私为社区服务的身影随处可见。
假如没有亲眼见过,你一定不会相信,有人会去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为他们义务理发,但在樊祥昇居住的北官厅社区这却是常有的事。
2002年,樊祥昇退休了,每天不用上班,空闲时间多了,但她心里却空落落的。她想自己是一名党员,还可以在社区发挥余热,不能就这么闲下来。
她以前学过理发,回到社区便主动跟当时的社区党委书记说:“我想发挥一技之长,为社区居民服务。”书记听了特别高兴说:“太好了!那就辛苦您了。”
从此,社区把每月的11日定为义务理发日。每到这一天,她就准时来到社区,为社区的党员、群众义务理发。社区搞大型的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她也出来为居民义务理发,常常一干就是大半天,人多时甚至顾不上喝一口水。每次服务她还把老伴动员出来,让老伴帮忙清理头发渣子。就这样一干就是几年。
有时她还应邀去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理发。记得有一次北小街8号院3号楼的关敬茹大妈卧床不起。她女儿找到居委会说:“听说咱们社区有义务理发,能不能到我家给我老妈剪剪头发。现在天太热,老太太头发长老出汗,真是没有办法。”社区李主任当即就给樊祥昇打了电话,她爽快地答应说“好。”放下电话,她便带着理发工具跟着李主任来到了老人的家。老人在床上一动都不能动,她就蹲在床边,小心翼翼地给老人剪。她怕头发渣掉在老人的身上,就边剪边用手托着剪下来的头发。剪完后,她已经是汗流浃背。老人女儿看在眼里,一再说:“谢谢!谢谢!”
问她觉不觉得辛苦,樊祥昇说:“因为我的服务,社区居民能够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对社区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我感到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打造亲情社区”,让社区所有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是“365阳光驿站”的奋斗目标之一,这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在身体力行着。
“顾了大家忘了小家”
为了服务好每一位居民,工作人员们兢兢业业,舍小家为大家。节假日里,有的人放弃了与自己家人的团聚,陪伴在社区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身边;有的人放弃了为家中孩子做顿饭的时间,夜晚还奔走于社区居民中间……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群众的赞扬声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馈赠。
曹建军,九道湾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从当选的那一天起,“责任”二字就深深地装在了她的心里。“我是居民选的,要对居民负责”这句话是她的座右铭。
社区就像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她,几年来有数不清的日日夜夜都是在为居民的服务中度过。在社区居民家中矛盾、院中水电纠纷、空巢老人家安炉子的现场、下雪天为行为不便老人送饭的人群中,总能看到曹建军的身影。
有一年,为了给在社区施工的自来水公司外地职工们过父亲节,她在社区一直忙到了晚上十点。当她接到在家中一直等她回家的儿子的电话时,一句“妈妈,我还没吃饭”,让曹建军心里酸溜溜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想到自己在社区工作的几年里正是孩子中考、青春期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母亲没能给孩子更多的关心,愧疚感油然而生。可每当置身于社区居民中间,她身上的责任感就更重了。
几年来大多数和家人团聚的节日,曹建军都是和社区居民一起度过的,好在有家人的大力支持。她说:“家人的理解为我做好工作增加了动力。”
居民们打心眼里叹服并时常念叨着她,赞她为 “好带头人”、“群众的贴心人”,但曹建军一直认为这是她应该做的事。
“民情日记”换来民心
“365阳光驿站”工作者在埋头奉献的同时,还不断创新。“民情日记工作法”就是其中的一大法宝。
北新桥街道的九道湾社区是民情日记的发源地。这里的每一位社区党委、居委会成员都离不开这件“法宝”。走街串巷少不了它,体察民情缺不了它,落实问题、解决困难更是不能没有它。
“365阳光驿站”,一个温暖的港湾,这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用最贴心的关爱和最朴素的情怀,温暖着社区居民的身心。
2005年初,伴着和谐社区建设的春风,“民情日记”走进北新桥地区的千家万户。同年11月,东城区委总结推广的民情日记工作法走进原东城区137个社区。
翻开他们的民情日记本,里面详细地记载着社区的基本情况和居民的大事小情,字里行间,百姓的冷暖在每一位社区工作者的心间惦记。
一位居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这民情日记真是给我们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好事。以前是我们去找居委会,现在是居委会拿着日记本上门找我们,大小困难、生活琐事,都在里面记着呢,并且都能尽快落实,我们居民是打心里头竖大拇指啊。”
管片主任在看望78岁的宋惠玲老人时,老人提议建立一个红医站和小澡堂子,方便社区老年人与残疾人。这一建议记入“民情日记”两天后,就被采纳并回复。由居委会旧址改造的社区卫生室、小浴室面向社区老人、残疾人开放。
2008年初,万家安康服务公司承办的老人饭桌(小食堂)在九道湾开伙了。社区空巢、孤寡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够吃到可口的饭菜,老人们都非常满意。没过几日,邻居王师傅就向管片主任反映,小食堂噪音影响他休息了。管片主任把这一情况反映上来之后,社区党委非常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协调,经过耐心协调,双方终于达成协议。万家安康服务公司不仅自家安装了双层窗户,将它粘死不再开窗,还为王师傅家也安装了双层窗户。不久,王师傅和其他邻居又反映小食堂的油烟影响了他们,社区党委又及时出面协调,万家安康服务公司加长厨房排气管,解决了油烟问题,单位和居民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厚厚的“民情日记”写满了居民的心愿和建议,更记载着基层党组织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使命和重托。市委书记刘淇曾在“民情日记”上亲笔题词:创新基层工作,建设和谐社区,服务广大群众。
“民情日记”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近年来,在北新桥街道工委的大力倡导和精心培育下,各社区党委努力创新,陆续涌现出藏经馆社区的“手足情互助组”,前永康社区的“心里话说出来议事会”,小菊社区的“党员爱心基金”,海运仓社区的“中医文化进社区”,二条社区的“星星驿站”,门楼社区的“和风化雨工作室”,民安社区的“党员巡逻队”等一批受到居民群众欢迎的党建品牌。每一个品牌背后都有无数催人泪下的故事,有着太多震撼心灵的感动。
“365阳光驿站”,一个温暖的港湾,这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用最贴心的关爱和最朴素的情怀,温暖着社区居民的身心。
□ 编辑 汪文娟 □ 美编 庞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