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大山脚下的一个诗人

2011-07-12李亚伟

青年文学 2011年20期
关键词:格式化凡人全球化

李亚伟

读他的第一首诗,我感觉已经足够。这个姓董的,这个东北大山脚下的诗人,写的正是我希望读到的诗歌。

“现在,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奇。”很多诗人写平淡的生活,基本上也写得平淡无奇。从诗歌品味看,董瑞光绝非平淡之辈。在他眼里,现在很多诗人,包括很多貌似先锋的诗人,其实是小圈子里面的流行诗人,是小市民趣味的文化符号。所以董瑞光用词极狠,用意独特,其诗意抵达之处,绝对不是京城里那些热衷于四处出席文化聚会的文人以及天南海北搞笔会指导文学青年创作技巧的文学编辑所能到达的。

而且,这个世界正在全球化。复杂、多元、难以管理的社会也正在按一些强势组织或机构所策划的那样往有序和无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也正在被分配和消费的理念格式化。现在的诗人和教文学的教师无休止地在他们的言谈和文字里成千次地提西方作家的名字,频率远比提他们情人的名字高。从这点看,诗歌的全球化和格式化早就开始了。西方流行理论,我指的就是现代和后现代理论,早已总结出现代人的状态、情感,你按这些说法写出来,保证你是先锋派,保证你的诗没心没肺,保证你平淡寡味。董瑞光没这么干,董瑞光是高人。现代高人走在人群中,步子不大不小,与社会非常合拍,但他的思想坐在大山里,想的问题有可能是凡人的,有可能不是凡人的,即使是凡人的,也极其动人:

被梦纠缠着的早晨四点钟

离开花的上午究竟有多远

离埋葬母亲的山丘究竟有多远

早晨四点钟,你回答我

你回答我上山采花的路径

我马上就要上山

马上就要被山花簇拥而死

死在早晨四点钟

说穿了,人的性情没法全球化,每一个人独特的痛苦和幸福没法有序,一些人非同一般的梦想没法格式化。如果仅从纯粹的物质利益出发,每个人都需要全球化,如果从文化和精神出发,每个民族都不需要全球化,何况每个人。东北人放荡的语言需要全球化吗?巴蜀大地热烈的生活需要全球化吗?陕西和广东独特的文化需要全球化吗?江南水乡的抒情需要全球化吗?董瑞光需不需要全球化?

然而,我们的文化确实在这么干,张艺谋在干全球化的电影(商业啊,他只有这么干),时代华纳和微软正在收购我们的趣味,中国的很多现代派诗人为全球化当完先锋后坐下来正在为全球化继续服务,暂时用汉语写西方标准的文学(这可不是商业,可以不这么干的)。西方现代作家的价值观和论调,近20年来被我国一些文化盲流用作话语霸权的武器和文化审美的后勤,汉语诗歌中好滋味的部分被大规模地屏蔽和偷换。唉,我也曾参与其中,但如今,我被那些目的性和指向性极强的伙食吃撑住了,再也吃不下了。所以我读到董瑞光的诗就大觉亲切。

一些诗人会在他的诗歌里不厌其烦地写西方作家的名字,一些诗人则会在他的诗歌里动情地写他的爱人。董瑞光在他的诗里写祖父、妻女和母亲。写到文化的东西,他会泛泛地写一首诗叫做“哲学”,我感到,哲学在这个时候才叫哲学。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生活中的痛——或者说命中的痛感会唤醒真正的诗人,他早起或者晚睡,他梦醒或是大悟,走在街上或盘桓在别人的生活边,几乎没人会发现,他是一个理解生命的人,他很平静,有时痛哭也无人知晓。他知道痛,真正地明白恩爱情仇。这个时代不明白恩爱情仇的人绝对不是超凡脱俗的人,而是猥琐的人,是这个时代比电子产品还普遍的产物。

董瑞光却不甘于平淡,这是真诗人。这个流行文化和流行歌谣的时代,一个不善折腾的诗人或许不容易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说白了就是被社会文化所埋没。假文化需要假东西,真诗人被埋没在何处,我不知道,如果是埋没在真实的生活中,那不叫埋没,喝酒时碰得到,读诗时看得见他的身影,真的,这样的诗人碰到一个是一个,赶紧喜欢他。

读这部诗集的第一首诗,我就已明白,董瑞光,这个东北大山脚下的诗人,将在我的阅读里鲜活起来,并且将在我的关于诗歌的记忆中留存下去。

猜你喜欢

格式化凡人全球化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你是凡人,亦是英雄
现代人守则:昏死之前请把手机格式化
暴雨中的凡人英雄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格式化
不要迷恋神,神也是凡人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电脑硬盘格式化知识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