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谈谈英
2011-07-12风流
风 流
英谈是一个仅有17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藏在邢台县路罗镇的太行深处。知道英谈,是读了闻章的散文《英谈闲话》,走访英谈,缘于一次太行采风活动。看了英谈,真的应了闻章的话,不来英谈是错,来了英谈更是错。因为“一旦被它缠上,多年挣脱不开”。的确,英谈归来,无数个深夜清晨,我都忘情地阅读英谈专家刘顺超的英谈专著《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谈》。看了,读了,更相信许多去过英谈的人说过的话:“英谈跟别的地方不一样,谁看了是谁的。”难怪邢台市委宣传的路洪昌部长一再嘱咐,一定要去英谈看看。
据《现代汉语词典》,“英”可解释为花,如落英缤纷;也可解释为才能或智慧过人的人,如英豪。我以为,“英”还可理解为英雄,如群英会。而不论哪种解释理解,与英谈的来历都不沾边。英谈是因唐末黄巢起义时在此扎过营盘,后由营盘读音转化而来。另有一说,因常有老鹰在村边水潭喝水而谓之鹰潭,后来慢慢写成了英谈。
英谈全是石头的世界。放眼群山环抱,除了石头还是石头;近观石头遍地,石街、石巷、石桥、石庙、石屋、石门、石碾、石磨、石臼、石杵、石台阶、石栏板,还有石砌的寨墙,石砌的阁楼,石叠石,石压石,全是“实打实”。石头也别样,雪浪石、泥裂石、波痕石、叠层石、雨痕石、虫迹石、竹叶石、上水石等等,满山沟都是,或形态奇特,瘦、透、漏、皱,或纹如山水,肖物象形,养眼又养心。有一家主人会玩,把一块巨大的龟背石当屏风,迎着大门,随时招呼进门的客人。
英谈好在不缺水,不仅不缺水,还尽是好水。古井到处见,贵和井、官房井、寨西井、千年古井,井井都住石屋,安全又卫生。古泉水沿用至今,乐了村民:“门外一线泉,门里一滴泉,生活多美满,赛似活神仙。”谁说百姓不会作诗?
英谈绿满眼。丛林环抱,且长进寨子,长进院子,长进心里。松柏楸柞,榆杨桐椿,多达40个品种,还有枣、梨、桃,以及核桃、栗子、柿子、苹果等干鲜果类树木,一起染绿英谈的一川、三山、六岩、九沟、十八垴。古木名树也多得是,有千年古栗,百年古柳,还有古漆树、古柿树、古橡树,都是英谈天然氧吧的“车间机器”。难怪英谈人长寿,七十不稀奇,九十高龄的老人占全村人口的15%,八十岁以上老人占30%。
奇石如花,风景如画,英谈不愧为一个“英”字。
英谈人真会选地方。三面环山,南面临河,占尽了风水。英谈人真会建村庄。背靠大山,随坡就势,错落有致,层层叠叠。67座院落分布在村中水沟两侧,避开了洪水冲击;36座石桥沟通两岸,来往自由;石拱桥上又建桥上房、桥上院、桥上广场,拓展了生存空间。英谈人懂得排水,院内暗排,院外明排,自成系统。自然形状的石板铺成英谈的街道、小巷、台阶,岁月如流,棱角磨去,凸显圆滑,不变的是淳朴的民风,敦厚的人心。最可叹的是窗棂艺术。窗形多样,有方窗、圆窗、半圆窗、长窗、风门窗、尖形窗。装饰有粗犷有圆韵,或繁或简,或巧或庄,风格不一。窗棂样式变化多端,有海棠锦纹、菱格锦文、绣球锦文、龟棂纹、直棂纹、直棂拐子纹、福寿锦文、拐子锦文、灯景窗纹、灯笼锦文、梅花纹等。从中可以看工艺,也可以看历史,看民俗,看民意。看得太累,就看见一圈高大的寨墙如大山伸出的一双手臂,将古堡般的整个山寨揽入怀里。
匠心若此,英谈不愧为一个“英”字。
英谈其实还是一个英雄的村子。它最早的营盘就是英雄所建,那“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英雄豪气,因袭千年。而英谈路家先祖慧眼独具,迁此立村,艰难创业,也可称得上是英雄之举。抗战期间,当时不足三百人口的英谈村,有40人参军,出了七个烈士。还有一人换来百人命的英雄村民郑小金,赤壁丹崖,热血染成。英谈古寨全用当地红色石头铸就,红色英谈不愧为一个“英”字。
英谈有雨天的朦胧,晴天的爽朗,白昼的清风,夜晚的月亮。
英谈有明媚的淡青,叠积的翠绿,迸发的金黄,沉寂的雪白。
英谈有古老的故事,古老的传说,古老的炊烟,古老的豆沫饭。
英谈的天最蓝,云最白,星最多,月最明。
英谈永不愧为一个“英”字。
英谈的魅力,其实在于它的宁静,平和,永恒。乱世可避祸,盛世来洗心。不要说黄巢曾在这里练兵,就连“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如果不是路途遥远,也未必不聚义英谈。英雄到这里可以潜心磨剑,蓄势待发;也可以韬光养晦,东山再起。抗战期间,国共将才不约而同地选中这里做指挥部,绝非偶然。而一姓能形成一种文化,一村能成为一门学问,普天之下,英谈也是翘楚。岁月沧桑,青山依旧,英谈还是谜一般地迷人。如今那么多人来看英谈,议英谈,画英谈,写英谈,想住在英谈,终老英谈,全都被英谈迷住了。因为英谈能明目清心,去浊秽,生豪情,这一加一减,不知又能成就多少英雄与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