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失败原因分析
2011-07-11刘思涓
刘思涓
审计作为企业实施控制和改进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企业检验和改进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理念引入到了企业之中,很多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本文从客观环境和企业主观原因两方面着手,分析内部控制审计失败的原因。
客观环境方面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陋习的延续。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下,不合理的机制得到了延续,使得对内部控制不重视。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理论上要求政企分开,但是在执行上并不彻底。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改头换面但仍然存在的主观部门,客观上企业并没有真正的理财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国家呵护长大的企业,主观思想上还保留着吃大锅饭的思想。企业干的好和坏是一样的,这就使得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
二、外部监督乏力。企业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构,而同时现有的监督机制弱化,形同虚设,那么就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产生必要的压力。因为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在内的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够;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事不就人,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
三、资本市场发育的不完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都不健全,交易不是很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能引起投资者的猜测和恐慌,对公司的资本运作产生不利影响。同样,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的情况下,即将申请上市的国有企业如实对外披露相关内部控制内容,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影响或延误企业的正常上市。
四、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典型的股权集中型的,即使能将某上市公司的流通股全部买进,也不能取得公司的控制权。在内部人或控股股东等关键人大权独揽的情况下,中小股东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保障。因此,中小股东主要以二级市场的逐利为主,更关心的是企业的运营结果,而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兴趣不大。
企业主观原因方面
一、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而其作用能否充分的发挥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治理结构不尽如人意,公司章程大多照抄公司法,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指导意义。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则是三套班子一套人马,责、权、利的划分形同虚设。由于企业现有运行机制的约束,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环境的最高层次,而企业治理结构的是否完善,也是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能否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先决条件。如果缺乏良好的企业治理,那么内部控制就无法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也就无法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利的保障。
二、企业落后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一柄双刃剑,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阻止企业的衰败,同时也可能将企业推入困境。内部控制环境是对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多企业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文化,即使规定出各种规章制度来,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执行氛围,没有很好地将企业制度与文化、习惯、行为标准很好的结合起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具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价值观念的管理者,才能影响和激励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企业形成独立的文化氛围的基础是员工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
三、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 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经营者素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绝对重要作用,素质不同,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完全不同。在许多西方国家,由于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基本上已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而在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从企业内部来看,经营者享有的权利大于承担的责任,激励机制欠缺,管理者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造成了管理层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再者,企业员工素质低下。在知识经济时代,单一的知识已经不能胜任关键岗位的工作了。例如,财会部门是内部控制的中心,财会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财会人员既要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懂企业的经营管理,还要通晓一般的生产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实施。但从我国现状来看,财会人员的素质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的原因之一。
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企业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构,而同时现有的监督机制弱化,形同虚设,那么就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产生必要的压力。就企业内部监督而言,存在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范围有限、审计内容单一,以及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等问题。我国审计法对国有单位的内审机构设置作了强制性规定,而对非国有单位则未作要求,许多非国有企业未建立内审机构。在股份制企业,董事会下面未设立审计委员会,内审机构直接对总经理负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