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昆:永远有一颗探索之心

2011-07-11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姜昆曲艺

文/特约记者 程 也

他是舞台上的开心果

在整洁的办公室里面对面坐下,终于见到了家喻户晓的笑星姜昆。与舞台上、荧屏里一样,生活中的姜昆也是一付乐呵呵的模样,平易近人,忙忙叨叨。能够如此近距离地看他乐呵呵的笑脸,听他妙语连珠的神侃,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知道,这样的聊天,对于他这个出了名的大忙人来说,可谓是难得的奢侈时刻。果然,采访一再被前来拜访的客人打断。我们的话题也就总离不开那些让他忙碌的事情。不过,姜昆似乎并不以忙碌为苦,相反倒是乐在其中。

好奇让我保持工作状态

姜昆聊起天来给人一种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感觉,他自己说并不是无所不知,而是无所不感兴趣:“世界上未知的东西太多了,很多领域的很多东西并非我能了解,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但是我可以去尝试了解它,或者思考一下现在的最新技术将可能给人们的生活带去什么变化。”说到很多话题他的眼里都会闪过一些光彩,脸上则露出些许顽皮和好奇,好像推开了一扇进入新奇世界的大门。

姜昆说自己是一个有多方面爱好的人,诗词歌赋、科学技术等等,关于宇宙世界各个方面的知识他都很好奇。“我每天都像海绵吸水一样在吸收新东西,从报纸上看到的、从人们谈论中听到的新事物都会引起我的思考。”他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并不能按照上班下班截然分开,他的状态是,只要醒着就在不断地打量着世界,思索着。世界万物如此丰富,都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姜昆告诉我,相声的素材往往是很小的,但却是经过了长期的搜集和积累才能得到的。创新是火花亮点,也是水到渠成。所以尽管如今的他早已功成名就,有资格吃老本了,但他却不断有金点子闪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一直保持着工作状态。他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去发现新知识,并且进行思考。“世界太丰富了,从农耕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那么多新的东西不断涌现,总给我一种永远渴望求知的感觉。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想,用自己的脑子去记,大跨度地去了解与探索,争取多发掘一些相声素材,多产生一些新的、好的相声作品。”他说,“全国各地的观众经常问我有什么新作,问我‘今年春节晚会给我们制造什么新的欢笑?’我觉得大家对我抱有希望,我自己也有这份责任不断地进行创作。”

特别期待演出大幕开启的瞬间

姜昆从小就特别喜欢文艺。他家住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附近,其父特别喜欢看京味话剧,每次有演出了,父亲就会带着小姜昆去看。虽然买的是最便宜的票,但演员都是大家,比如于是之、刁光覃先生等。精彩的演出让姜昆备受感染,特别想当话剧演员。童年的姜昆最期待的就是演出大幕开启的瞬间,因为色彩斑斓的故事马上就要开场了。

姜昆对音乐也十分爱好,尤其喜欢手风琴。在他小的时候家里生活比较拮据,他想要一个手风琴却不好意思开口。于是就向别人打听音符在键盘上的位置,然后在课桌上用白纸画出一个键盘比划着弹,居然也玩得八九不离十。

小学四年级时,姜昆报考了少年宫的“戏剧组”。第一次走上舞台是参加《妈妈在你身旁》的演出,他在这个反映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儿童生活的独幕话剧中饰演主人公“黑牛”。这次成功的演出让他对“演员梦”更加着迷。在小学六年级毕业时,他闹着要爸爸带他去考中国戏曲学校。然而他爸爸看到戏校的小演员练习翻跟头、倒立时汗流浃背的样子,感到非常心疼。想起“十年出得了一个秀才,出不了一个艺人”的老话,他楞是没舍得让自己儿子去报考。

可是,没过多久,姜昆在少年宫活动中被影片《白求恩大夫》的导演看中,于是小小年纪的姜昆就自作主张跑到河北保定拍电影去了。这次“触电”让姜昆对自己的演员梦大打折扣。原来,他并不是《小兵张嘎》中的“嘎子”那样的主角,而是一个只有十几秒钟镜头的“望风的小八路”。就为了这个,他从北京跑到河北专区,整整花了五天的时间,而且还“又跑又喊”了几遍才算通过。回到北京后,姜昆就一直躲着不肯见人,更不好意思见爸爸,怕说起这个话题。

从那以后,姜昆开始“收心”,不仅努力学习,而且读了很多文学书籍。可惜,在他刚刚初中毕业的时候就遇上了一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没有地方上学的他变得整天无所事事。到他也可以出去“大串连”的时候,在南下的火车上,他每天早上都带头高唱《东方红》,而他的朗诵也引得全列车的人情绪高涨。他回忆说,“在我绘声绘色的朗诵中,我看到居然能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他们盯着我,我觉得过瘾极了!”在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的日子里,荒芜很久的文艺舞台开始繁荣。姜昆叫了几个同样爱好文艺的伙伴,拉起了一个“红卫兵话剧团”,不到两个星期,写出了一部六幕八场的话剧。然后又是排练,又是做布景、搞服装道具,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的演出进行了五十多场,直到姜昆报名上山下乡去北大荒。

姜昆和外国魔术师交流

我也要说相声

姜昆在北大荒一呆就是8年,因为他能唱会演,还在表演时经常加入新的笑料,他在兵团渐渐有了一些影响力。但是他没有正儿八经地听过相声,直到1973年的一天,中央广播文工团的相声演员郝爱民和李文华到北大荒慰问演出。姜昆得到领导的批准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火车,赶到鹤岗市听相声。精彩的演出让姜昆特别激动。当他和队友们听完相声走出剧场时,已经是深夜。回连队的火车已经没有了,他们就围在车站里的炉子旁取暖。姜昆默默回味着相声的魅力,产生一个念头——“我也要说相声”。回去后,他凭着记忆把相声默写出来,在连队进行表演。

1975年,通过层层选拔,姜昆和另外两个人合说的三人相声《大钢连长》代表黑龙江省到北京参加表演,并获得了成功。他们返回时住在哈尔滨的体委招待所,一天晚上10点多,突然进来一位民警大声说:“谁是姜昆?跟我走一趟!” 把姜昆着实吓了一跳。上了民警的车,一路冷风飕飕,姜昆的心里七上八下。让他万分惊讶的是,民警把他带到一个房间,推开门,里面居然坐着大名鼎鼎的马季和唐杰忠!两位相声大师和姜昆一问一答:“你愿意当演员吗?”“愿意!”你愿意从事相声事业吗?”“愿意!”“你愿意到我们团来吗?”“愿意!”。三个“愿意”说完了,姜昆感觉晕晕乎乎的。这简短的对话对他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他新的艺术生涯就要开始了。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从1985年起,姜昆开始和唐杰忠老师一起合作,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那时候我当学员,在他面前,我都不敢坐下。我不敢想我们俩以后能一起合作。”还有李文华老师,那个第一次用相声魅力触动他心灵的相声前辈,他做梦也想不到能与他搭档合说《如此照相》《想入非非》等经典段子。在《艺术人生》录制现场,因为喉癌做完全喉切除手术而无法说话的李文华老师给主持人朱军写了很多他想说的话,对于姜昆,他写道:“姜给我的印象是最喜欢相声,姜昆对朋友热情,很尊重合作者……”对此姜昆觉得恰恰是因为有老一辈的好演员带着,才能够有他之后的成绩,他觉得相声走到今天,他有很大的责任要传好接力棒。每一个创新将来都是传统。传统又不断为创新所取代。在他看来,传统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创作则是一种责任。

当演员是姜昆最大的梦想,但是他的行政职务也很多,他觉得这对于他在业务上的钻研会有一些影响,但是对曲艺艺术的发展却能够做更多的事情,就这点来说,他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情。他组织编撰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中国曲艺通史》《中国曲艺艺术概论》等已经成为研究中国曲艺的权威资料。姜昆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功的轨迹,他从说相声开始,起点比较高,如果只是沿着老套路,也许仍能保持很好的局面,但也就此停滞不前了。人都有惰性,不进则退。他愿意不断去发现新的知识,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人们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因为眼界不够开阔。要想不断进步就必须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不断有所发现。

姜昆是一个特别乐于尝试新事物的人,他曾连续多年主持春节联欢晚会,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还和杨澜共同主持了《正大综艺》,一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可谓家喻户晓。姜昆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还要有一个摆手的动作,重温当年,很多人觉得这个动作比较好笑,姜昆也坦言的确有点“傻帽”。虽然这个傻帽的姜昆当时已经有40岁了,但是在主持人领域,他还是青涩而勇敢的,因为他希望表演真正的脱口秀,不要串词,也不是简单的报幕,而是尝试一种新的挑战。

他不仅转战各种舞台,而且早在1989年就开始接触电脑的世界,用自己买的第一台286电脑把写的东西存起来、打出来,要知道,在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紧跟时代潮流的他在互联网出现并普及后还尝试注册网名,之后又办起了网站。1998年,他下海筹建公司,并先后开办了昆朋相声网和中国名人网。在相声日益滑坡的时候,姜昆的这种举动引发了不少质疑。对此,他说:“我一生当中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愿望,但从来没有一个愿望如此之强烈。我从事相声事业以来,一直有一个心愿是给我们的相声事业盖一座大厦。这座大厦要有我们相声的历史,相声的今天,甚至包括相声的未来。而且要包含音、像、文字等各种实物,我要让它展现出来,因为我们中国的相声艺术和笑的艺术一点也不比外国的差。但我发现真的去盖一座大厦其实是天方夜谭,根本完成不了。终于有一天,当我接触到网络的时候,我发现世界上还有一个方法能够帮我完成这个事情。”

曲艺艺术是姜昆的最爱,他找到了网络这种新的传播途径。他认为,相声从出生到现在,每天都在变化创新,如果没有创新,这种艺术走不到今天。随着时代改变,人们的语境发生了改变,人们的欣赏口味也发生着变化,所以相声也必须发生变化。相声有时代性,要时刻面对观众,接受观众和市场的检验。无论在国内剧场中,还是在国外舞台上,或者是与网友的交流中,姜昆发现,在曲艺艺术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不那么遥远,有很多情感是全世界共通的。他说,“我在国外演出,观众都会笑,现场气氛很好,说明交流还是可以实现的。”

曲艺有着独特的魅力,时代改变,但是人们对曲艺的喜爱没有变。交流方式在增加,但是人们并没有舍弃曲艺这种人与人沟通的形式。这些让姜昆对曲艺的未来一直都抱有信心。或许正是这份信心,让他每天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一直对探索、创新保持着孜孜不倦的热情。

猜你喜欢

姜昆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姜昆有座艺术收藏馆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姜昆:我都说啥了?怎么就把她给说吐了
姜昆的“绯闻”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