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作家萧红的生命咏叹——歌剧《萧红》(文学本)管窥

2011-07-11李方元

戏剧之家 2011年6期
关键词:生死场呼兰河女作家

□李方元

评介、研究萧红的文章、著述很多,甚至也有舞台剧,是评剧,电视剧听说也有人在写。而以萧红生平为内容的歌剧(文学本),就我所知,姜在心的这部《萧红》,还是首开生面,是第一部。

用歌剧表现女作家萧红的一生,应该说难度是很大的。在心大胆实践,这份勇气就很可称道。

用短短的只四幕歌剧的形式,表现女作家萧红虽短暂,但却丰富、复杂又曲折的一生,从童年至到故去之后,作者姜在心可以说是在剧本结构上,下了很大的心思。歌剧开场第一幕,写上世纪初呼兰河农民的生存境况,作者就写了四月初八求子拜神、七月十五放河灯的场面,而这也正是萧红小说中写过的当年北方农民的生存状态。歌剧剧本作者以此为切入点,是很巧妙很生动的,也一下子就凸显了女作家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角,把舞台人物萧红还原到她自己写的小说的场景去,可以说是一种借题发挥,借萧红小说之题,发挥歌剧作者的歌咏之笔。这样以简捷明快之笔表现所写人物童年的生活,以点概面,以少胜多,也正是舞台剧、特别又是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所能承载的。因为受舞台时空限制,这也是舞台剧本的难写之处。在心在这方面,他做得是成功的。

全剧四幕。第一幕:呼兰河畔;第二幕:松花江上;第三幕:上海滩外;直到剧的结局第四幕:浅水湾边,剧本作者一以贯之,都是采用以萧红作品中的内容来采写萧红,用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塑造萧红歌剧舞台形象的。在剧本规定的、有限的舞台空间,却容纳了女作家从童年到故去31年的曲折凄苦的人生际遇,由而表现了一代才情卓拔的女作家,令人扼腕而叹的一生,剧本很感人。

从整个剧本看,《萧红》作者姜在心,对萧红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对萧红所写的小说、散文,乃至诗歌,都做过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样,剧作者不仅由此把握到了所写人物(萧红)的生平经历、婚姻、家庭和创作情况,也由此深入到所写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所以《萧红》歌剧(文学本)所塑造的人物萧红,是真实的,作为艺术形象也是丰满的。看过剧本后,一个歌剧舞台的女作家萧红的形象如在目前。作为文学本,歌剧《萧红》是成功的。

在此应该说,作为歌剧(或其他舞台剧)剧本的最终目的是立在舞台上,况且还要有音乐谱曲的一方面,但文学本毕竟是成功的第一步,是基础的基础。有了好的基础、好的文学本的开端,我相信歌剧《萧红》一定会获得最后成功。就作者在心而言,他本人就是诗人,多年从事写诗,有多本诗集面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心本人就懂音律,也写过不少曲子;而这两种能力系于一身,以此条件创作歌剧,我相信,不会太久,歌剧《萧红》将立于舞台上。

谈优点,谈成功,再优秀的艺术创作,也或有可圈可点之处,《萧红》(歌剧文学本),也有一处微瑕,即开场第一幕合唱:

七月十五放河灯。

呼兰河畔悼亡灵。

忙着生又忙着死,

“生死场”祭女萧红。这段歌词所表现的内容是很好的,“忙着生又忙着死”正是萧红成名作小说《生死场》所写的主题和内容,是最能代表女作家童年时北方乡间百姓的生存境况和精神面貌。但这段唱词用在这里,所表达的时空概似不够清晰,是表现当年萧红眼中的“生死场”,还是写后来,用“生死场”祭已故的萧红?给人感觉或在两种之间?望作者察之。当然,这无关大碍,作些许处理,剧本可更臻完美。

猜你喜欢

生死场呼兰河女作家
萧红《生死场》版本流变及副文本探析
梦游呼兰河(组诗)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
从 《生死场》 看萧红的女性生死观
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
现代女作家的文学交往与互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