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种业现状及发展的思考

2011-07-09呼格吉乐图肖层林吴升高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制种种业种子

呼格吉乐图,肖 晓,肖层林,吴升高

(1.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410128;2.德农正成种业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湖南 长沙,410001)

种子是具有生命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物质载体,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生产资料,具有优良种性的优质种子是决定农业增产增收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榴段,农业是国家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种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因此种业的发展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试图通过解剖中国种业现状,分析中国种业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符合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种业对策。

1 中国种业现存问题分析

1.1 种子企业格局相对落后

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成功育成并推广杂交玉米、杂交高粱、杂交水稻等杂交种子以来,农民种地就不能留种,从而使种子成为商品,各级国有制种子公司纷纷建立起来。2000年后中国加入WTO,并制订了《种子法》,种子市场随之放开,各级国有制种子公司相继改制,各类种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至2010年,全国己成立了7 000多家种子公司,是2001年以前公司数量的三倍以上。公司如此之多,但绝大多数公司的注册资本在500万元及以下,年销售额在1 000万~3 000万元。无论从职工人数、技术力量、设备条件,还是资金实力、市场占有量均表现为弱势。由众多的弱势公司形成的中国种业,与国际上强势种业相比,竞争力明显较弱。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耕地面积1.2亿多hm2,常年农作物种子用量为125亿kg左右,潜在种子市场价值在800多亿元左右,无论是种植作物的类型,还是种植面积,均表明中国种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种业格局显然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1.2 种业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中国种业形成的历史较短。20世纪60年代至今,中国农业生产体制发生了几次较大改革,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种子业也随之发生变革,每次变革所经历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中国种业的法制管理尚不十分完善。20世纪80~90年代推行品种审定制度,颁布了《种子管理条例》,制订了《种子质量标准》,建立了各级种子管理站,这些措施对制止品种的乱引乱推,以及品种的“多、乱、杂”现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世纪之交颁布的《种子法》及《植物品种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以及种业的政企分家改革,使种子行业的法制管理水平上了新的台阶。然而,中国种业正处于较大变革和国内外同行竞争激烈之际,使得种子行业中法律法规的配套性和合理性不能适应行业发展,出现很多缺陷和漏洞。某些地方执法管理机构与职能仍不能完全理顺,加上执法管理经费的不足,常出现多头执法管理现象,而且表面看上去都在管理,实质上谁也未管好,经常出现办事推委、扯皮或“人情”管理现象。10年前规定的种子企业的许可登记标准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以及目前的经济状况、物价水平等已经不太适应,注册资本低于500万元的种业公司,其生产经营已显得无能为力,很多是勉强维持,有些甚至到了破产的边缘。

1.3 品种与种子质量问题相对突出

种业的科技进步是种业发展的前提。近10年来,中国农作物育种采用传统育种手段与现代育种手段相结合的途径,使育种水平提高较快,品种的产量得以提高,品质得以改良,抗逆性增强。由于企业数量的急剧增加,各企业需要具有独家开发权的品种,一时间品种审定的数量急剧增多。近年来,审定的品种数量大大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但在众多的品种中,具有特异性、广适性、持久性的品种却很少。企业年年宣传新品种,几乎都在品种说明书的显要之处突出“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等字样,并配上经艺术处理的特大穗型或果型照片,使得购买者眼花缭乱,不知道改选那些。而且,同类型品种间差异性越来越小,一种多名等 “多、乱、杂”的现象也不少见。虽然《种子法》规范了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和使用过程中的行为,但无证生产、无证经营,未审先推的现象却常有出现,假、劣种子坑农害农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1.4 种子生产风险较大

种子生产基地的条件及环境的稳定,是保障种子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目前,杂交水稻制种已成为中国水稻种子产业主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公司自制:该模式为“公司+基地+农户”制种,公司以自身的技术力量、财力、物力, 自办基地进行种子生产。公司统一提供种源和制种物资,统一技术方案。这样,技术措施易到位, 制种产量与种子质量相对有保障。但是制种所需的启动资金大,加上各类公司、各种制种方式的相互竞争,争抢基地,导致自办基地难以稳定。

委托公司代制:当公司在技术力量较薄弱、资金投入较难的情况下,即以供销合同形式委托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并具有种子生产资质的单位进行制种。委托公司负责提供亲本种子,在既定时间内收购种子;制种单位负责制种成本的投入和制种技术措施的制订与实施, 在合同规定期限内向委托单位交付合格种子。此种模式使委托方节约启动资金,节省技术力量,种子质量也能够得到保证,但由于委托单位未主动掌控制种基地、制种产量,故收购种子数量可能得不到保证,种子供应短缺的风险较大,并且不便于品种知识产权保护。

委托个人制种:公司与个人或农户协商,以供销合同的形式制种。委托方负责提供制种亲本、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制订制种技术方案,并提供技术指导,种子成熟后进行收购;农户或个人提供耕地、劳力,接受技术指导,生产合格种子交给委托方。这种模式可以节省委托方的人力、物力,并降低生产成本;而对农户来说,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学习技术。 但是,由于制种农户或个人没有种子生产资质,一旦种子生产失败,制种农户或个人不承担法律责任,造成的损失全部由委托方承担。杂交水稻制种是特殊商品的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而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小户经营,不易实现集中连片制种;农户素质参差不齐,法制意识较淡薄,难以保证种子质量;在制种减产年份,种子紧俏,制种合同难以执行,经常出现种子走私、串购、套购、抢购等不良现象。

1.5 公司研发能力不强

由于众多种子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资金严重不足,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仅为2%~3%,很难形成“育、产、销一体化”规模。现有科研院所均为国家事业单位,多数单位得到的科研经费不足,以致面向社会的公益性基础研究严重滞后。由于科研投入较少,科研项目都追求“短、平、快”项目,育种资源较分散,缺乏统一的布局和资源的有效整合,科研目标也不十分明确,甚至脱离生产实际需要,在低水平上重复。科研与企业的育、产、销相互脱节,科研成果的转化未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使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较低。目前小规模种子企业由于无自主创新能力,加上资金不足,因而只能买进价格不高的普通品种进行经营,使得优良品种推广难度较大,出现科研成果与生产应用脱节的现象。

2 中国种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2.1 大型企业集团将成为中国种业的主体

目前中国种子公司规模小,内部机构设置不齐全,研发投资能力差,经营品种繁多,经营规模小,企业效率差,抗风险能力弱。中国加入WTO后,新的市场环境使得种子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原来的国内竞争逐渐转向国内和国际的双重竞争。目前,资金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强、排名世界前10位的种业巨头均己进入中国抢占市场。种业高投入和高风险的市场竞争机制决定了一旦行业的市场化规则得以确立,行业内企业的集中就成为必然趋势,大企业、大集团将逐渐成为中国种业的主体。

2.2 “育、产、销一体化”是种子企业的必然趋势

种业“育、产、销一体化”是国外种子企业发展成功的模式。虽然中国在农业生产基础与体制方面与发达国家不同,但种子企业的“育、产、销一体化”之路,也是中国种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育、产、销一体化”的关键在于种子品种的科技创新,企业必须拥有自主品牌的优良品种,同时加快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生产技术创新能力,加强“育、产、销一体化”的科学管理,完善从生产到市场的销售网络建设,着重打造企业种业品牌。

2.3 自主研发是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农作物育种投入大,周期长。种子企业要研发新品种,必须加大投入,要有超前的育种目标,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利用和保护。知识产权是企业无形的资产,要充分认识到品种保护的重要性,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优良品种是种子企业自创品牌的根本,也是种子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无论是种植者、经营者,还是各级政府,都要求种子企业有高产、优质、广适、稳产的新品种,能在生产上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未来的种子市场属于能不断成功研发新品种的企业。

2.4 打造企业品牌是种子企业的必经之路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将使中国种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的开拓。因此,中国种业现在必须树立国际化经营和国际化竞争的理念,抓住机遇引进吸收国际种子领域的先进技术,促进中国种业的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入 WTO 后,打造企业品牌将是中国种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随着种子产业化的发展,种业的竞争焦点将集中在品牌上。种子企业有了优良品种,还必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巩固用户的记忆,从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在中国创立品牌,要针对“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方向,把握时机,及时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转变成市场品牌。

3 中国种业发展对策思考

中国种业从20世纪70年至今,经历了22年的“四化一供”阶段和10年的改革开放阶段,为种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农业开始全面向市场化和国际化迈进,遵照WTO规则,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种子产业的经验,笔者提出中国种业的发展对策。

3.1 加速种业体制改革与法律修订完善

针对中国种子企业“多、小、弱”的现状,种子企业的改制已显得迫不急待。针对种业现存问题,应及时对《种子法》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要提高种子企业准入门槛。引导种子企业进行“撤、并、扩”,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人力、财力、物力、地力,组建一定数量的大型股份制种子企业集团,以新思路、新管理模式、新技术与先进设备来武装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强化综合实力,打造中国种业的龙头企业,提高中华民族种业竞争力量,发展与稳定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

3.2 提高种业的科技含量

企业创办科研实体,加大科研育种投入,应用育种先进技术,加速优质高产、抗性强、适用广品种的选育,培育有品种权的新品种,即实行自主创新,加快“育、产、销一体化”进程,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注重与科研单位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强企业独立开发或联合开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3.3 强化种业质量管理

种业的质量包括品种质量和种子质量。优良品种、优质种子是种子企业品牌的根本保证,也是种业利润的来源基础。品种质量指品种的种性,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抗性等。种子质量指在符合品种真实性的基础上,主要指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量,主要受种子生产、加工、贮藏等环节的影响。种子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建立严格的品种质量鉴定与种子质量检验管理体系,按照区域化鉴定、审定、示范程序推广新品种,按照种子生产、加工、检验程序经营商品种子。对影响品种与种子质量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提高品种与种子的科技含量。加快种子质量认证步伐,按照国家种子检验规程,参照国际种子检验规程严格控制质量,以质优价廉的种子占领市场。

3.4 加强种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事业成功之本。中国种业的发展取决于种业科技,种业管理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专业特长和辛勤投入。中国对种业专门人才的培养起步晚,规模小,至今种业人才已供不应求。种子企业部分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对种业尤其对中国特色的种业了解不够深入;在种子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仍以普通农民、村干部为主,仅凭经验操作,对种子生产原理了解不全不深,尤其对两系法杂交制种技术原理知道得更少。因此,农业院校要加强培养具有种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实行校企联合定向培养是人才快速培养的可行方式,即校企双方利用各自优势条件,双方紧密配合,培养造就一批专业知识过硬、年龄结构合理,并且甘于奉献、具有创新能力和拼搏精神的人才,来充实种子企业。同时可由相关部门组织对种子企业现有管理人员、生产人员、质量检验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加强培训,进行严格考核,提高种业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1]袁国保.种子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J].中国种业,2005,(7):5-6.

[2]王孝华,曹祖波.种业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析和选择[J].中国种业,2007,(2):9-11.

[3]孙永朋,王美青,徐 萍,等.开放背景下中国种业后发优势与战略[J].中国种业,2011,(2):8-11.

[4]佟屏亚.“新政”或引发种业大震荡[J].北京农业(中旬刊),2011,(1):3-6.

猜你喜欢

制种种业种子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关于玉米制种自交率的原因及对策
种业名企展示
伊犁地区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北疆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