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
2011-07-08康慨
康慨
二十多年前读到安德烈·巴赞时,我根本不懂得怎样看电影,甚至不知道电影是什么。但巴赞对现实主义的偏爱从此在我心底扎根。它如此顽固,有时让我幻想在以巴赞的眼睛看电影,达德利·安德鲁却猜测,巴赞是以动物的眼睛看世界。
巴赞对未经驯化的动物情有独钟。童年时,他曾将家中阳台改造成小丛林,放养他搜罗来的小型啮齿目动物和蜥蜴。长大成家后,蜥蜴成了他儿子的玩伴。他甚至在家里养鳄鱼。去法国南方疗养时,他要求留守巴黎的太太雅尼娜把鳄鱼给他寄过去,可惜那宠物天性反复无常,雅尼娜毅然把它捐给了动物园。
安德鲁说,看似自由,实则受到自身与环境种种限制的动物,隐隐对应着巴赞的世界观和电影观,“电影仿佛是被暂时捕获的动物。他赋予电影自由存在的尊严,”却从中寻找非预定的偶然,看它在流动中创出自足的规则。
《巴赞传》出版于1978年——安德烈·巴赞去世二十周年之际。它并非一本通常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作为世界知名的法国电影理论学者和耶鲁大学电影与比较文学教授,安德鲁更看重巴赞的理论源自何处,如何发展、充实和推广。
如今在IMDB的影迷评分榜上,巴赞深为推崇的《公民凯恩》仅仅位列第38位,排在首席的是一部越狱主题的悬疑片《刺激1995》。就日新月异的电影技术和产业而言,去世53年的巴赞或许早已过时,尤其是在他的祖国。安德鲁在去年出版的巴赞新论《电影是什么》中,专门有一章谈及21世纪电影美学的追求。他指出,罗马尼亚导演蒙久的《四月三周两天》几乎在所有层面上构成了对法国当代电影美学的反叛,却得到了2007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此片严格贯彻了巴赞的现实主义原则,比如“实时(或等速)拍摄”(shot in real time,《巴赞传》中文版译之为“在真实的时间中拍摄”),一如巴赞本人在论及德西卡的《温别尔托·D》时所指出的那样。
安德鲁说,巴赞因其哲学偏向而喜爱的所有影片,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创造性的纪录片”。这种偏好既关于技术或审美,也关乎艺术家的创作立场乃至政治态度。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与这种观念完全背道而驰、并且加速逃遁的当代中国电影正是一个反面的例证。冯小刚的露骨愚妄,陈凯歌的故作高深,张艺谋的见风使舵,姜文的蔑视观众,无不令人绝望。而当贾樟柯近几年一再试图通过模仿秀来再现生活的同时,他实际上正在退出生活。
“电影必须通过自由地创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像,始终引导我们去理解我们自身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安德鲁在援引巴赞对苏联政治电影的评论时写道,“电影决不应该被迫去专门创造政治影像,这种影像只能是说教的、而且因此劣于询问和发现自然与人性的电影。”政治电影的有害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后人不把它们当做荒诞喜剧重温的话,那么它们会像垃圾一样被观众的记忆早早抛弃。
巴赞没有改变电影本身,却改变了很多电影人的命运。弗朗索瓦·特吕弗曾是巴赞夫妇从看守所救出来的坏孩子,在巴赞家的阁楼一住两年,终日读书,饱谈电影。巴赞死前一天,特吕弗初执导筒的《四百下》开机,他最终将此片献给了恩师,并在二十年后为这本《巴赞传》作序。
《巴赞传》
作者:[美]达德利·安德鲁
出版:新星出版社
定价:29元
《政治与文学》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出版:译林出版社
定价:38元
本书收录了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文学随笔32篇。奥威尔想让我们发现,我们是如何思考的;我们真实的感受是什么;他还想让我们理解,我们到底是谁。
《钱理群中学讲鲁迅》
作者:钱理群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38元
退休后的钱理群回到母校,为中学生开选修课讲鲁迅,后又为多所中学讲鲁迅。钱理群一直将对处于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中国人讲鲁迅,视为自己的学术和生命的一个使命。
《走向人生深处》
作者:刘再复 吴小攀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28元
刘再复先生在此书中首次以访谈的形式系统地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涵盖其幼时的成长奋斗历程。
《京华感旧录》
作者:周简段
出版:吉林出版集团
定价:38元
本书从艺文、风土、掌故、人情、名胜五个方面,介绍旧京城文化。
《我这一代东京人》
作者:[日]新井一二三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24元
作者的记忆里,东京是在春天的东京湾浅滩挖蛤蜊,在夏天的神田川畔抓鳗鱼,在上野公园百年木造音乐厅聆听来自过去的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