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胃肠宁胶囊减轻化疗副反应的临床观察
2011-07-06徐奔
徐 奔
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中医部,湖北 恩施 445000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虽然能杀伤肿瘤细胞,但化疗常导致严重的毒副反应,比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心肝肾脏器功能损害等,往往使患者无法耐受而放弃治疗,严重影响疗效。如何减轻化疗副反应,是临床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采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胃肠宁胶囊治疗化疗副反应,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4-65岁;肺癌10例,鼻咽癌7例,宫颈癌4例,乳腺癌5例,大肠癌4例,病程为2个月至1.5年。对照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肺癌13例,鼻咽癌5例,宫颈癌6例,乳腺癌4例,大肠癌2例,病程为3.5个月至1.2年。化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均正常,无化疗相关禁忌。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根据肿瘤类型采用相应方案化疗。治疗组化疗前3天开始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 (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 Z19990065)250m l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加服胃肠宁胶囊 (院内制剂,鄂药制字:Z200830029)每次3粒,每日3次 (党参、茯苓、白术、熟地、鸡内金、炙甘草)。与化疗同步应用,使用天数根据不同化疗方案确定,化疗结束后停用。对照组使用化疗。两组均常规预防处理。化疗结束后2周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治疗前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程度的例数。
1.3 疗效标准 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程度参照WHO的诊断标准进行评价,即0度为无恶心、呕吐,无便秘,白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10G/L;Ⅰ度为有恶心,无呕吐,轻度便秘,白细胞 (3.0~3.9)×109/L,血红蛋白95~110G/L;Ⅱ度为短暂性呕吐,中度便秘,白细胞(2.0~2.9) ×109/L,血红蛋白80~94G/L;Ⅲ度为呕吐需治疗,重度便秘,白细胞 (1.0~1.9)×109/L,血红蛋白65~79G/L;Ⅳ度为难控制的呕吐,腹胀,白细胞<1.0×109/L,血红蛋白<65 G/L。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化疗所致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3 讨论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也有明显毒副作用,这往往加大综合治疗对患者的损伤,使患者无法耐受而放弃治疗,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中医中药在这方面有独到的优势。
中医学认为化疗药物的副反应主要表现为气血亏损、脾胃失调及肝肾虚损等症候群。化疗药物致肝肾功能受损,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气足则精气盛,肾气虚则精气竭;肝藏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肝脾肾三脏与生髓、化血关系密切。化疗损伤肝脾肾,先天后天均受损,从而使气血生成出现障碍,导致骨髓功能受到抑制,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降低等。同时化疗药物也会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功能失调,不能分清泌浊,表现为厌食、纳差、口苦、返酸、嗳气、腹胀、腹泻等,对患者治疗和体质不利。总之,化疗药物导致肝脾肾受损,肾脾受损,气血乏源而致气血两亏 (骨髓抑制);脾失健运而升降失常 (胃肠道路反应)。
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党参、黄芪,具有扶正固本、益气健脾的功能。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促进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和成熟过程,其作用机理可能为促进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促进骨髓细胞的分裂分化、生成旺盛;在临床中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有显著疗效。党参补气活血,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作用,使肿瘤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再者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升高白细胞。胃肠宁胶囊是本院院内制剂,主要功用为健脾益气和中,使脾升胃降,生化有源,调节胃肠排空运动,可以达到减轻和防治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而且对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也有一定的作用。
本组资料表明,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胃肠宁胶囊对于防治化疗副反应疗效确切,能有效保护骨髓,阻止白细胞下降,同时能降低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能最终完成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1]蒋沈君,刘云霞.参芪扶正注射液改善化疗副反应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3):209-210.
[2]徐阳,于淑珍,邵丽华.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八珍汤减轻化疗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321-322.
[3]王海明,杨明会.六君汤治疗消化道肿瘤化疗副反应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4):459-460.
[4]朱琳.化疗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J].黑龙江中医药,2009(6):57-58.
[5]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