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自动控制系统
2011-07-05范士娟
范士娟,李 伟
(华东交通大学载运工具与装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13)
隧道照明是保障公路隧道安全行车和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隧道内能耗最大的环节[1],因此,多个国家制定了隧道照明的设计规范,如CIE[2](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d'eclairage),BS[3](Britain lighting standards)和IES[4](illuminating engineering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等。对于隧道照明系统而言,照明控制系统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照明系统的优劣。现有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手动控制方法、时序控制方法和自动控制方法。手动控制和时序控制方法易于实施,在实际应用中稳定可靠,但不能够根据天气、车流量和车速的变化对洞内亮度进行调节,基本上没有节能效果,存在着很大的电能浪费[5-7]。自动控制方法按调光的连续性可分为有级调光和无级调光。在LED灯应用于隧道照明之前,我国隧道照明系统大多采用有级控制方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因布线回路的限制只能做到2~4级自动控制,洞外亮度、车流量和车速等参数只是在设计阶段以最大值考虑,最终各段照明亮度也始终是处于最大值状态,照明系统效率偏低,存在着大量的电能浪费;2营运过程中产生与行车安全和隧道监控之间矛盾等问题[8-9]。本文利用LED灯的优越性能,尤其是它相比于其它照明灯具易于控制的特点,设计一种隧道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可根据洞外亮度、车流量和车速的变化动态调整洞内亮度,实现隧道照明的连续调光,不仅保证隧道的安全运营,而且降低隧道的电能消耗。
1 隧道照明系统的整体控制方案
本文设计的应用于隧道照明自动调光系统,主要由车流量采集器、车速采集器、亮度采集器、数据转换器、照明控制计算机、驱动电源和配套的LED隧道灯组成,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车流量采集器、车速采集器和亮度采集器采集到的隧道车流量、车速和洞外亮度信息,经数据转换模块处理后传送给隧道控制室内的照明控制计算机,按照事先设定好的调光控制逻辑,计算出洞内各区段的亮度,并根据隧道各区段亮度值及LED灯功率曲线计算出每一节点驱动电源所需输入的控制电压,通过信号传输电缆把调光控制指令发送给各个驱动电源,驱动电源根据得到的指令调整LED灯的功率,并反馈相关信息给照明控制计算机,实现对隧道内照明系统的连续调光。
图1 隧道照明自动控制系统结构图Fig.1 Block diagram of tunnel lighting auto-control system
图2 隧道照明的理论需求曲线Fig.2 Theory demand curve of tunnel lighting
2 隧道照明系统的自动控制策略及亮度计算模型
一般有级调光在设计阶段对环境参数以最大值考虑,没有考虑跟随环境参数的变化去调光,或由于灯具及布线回路的限制只能做到几级调光;无级调光并不是绝对的连续调光,但能够更加精细的划分调光级数,接近于连续控制。
隧道照明系统的控制策略主要依据《公路隧道照明通风设计规范》[10](以下简称《规范》)中的规范进行设计,其原理为:根据隧道洞内亮度适应曲线、隧道洞外亮度、车流量和车速信息建立隧道各区段亮度数学模型,并根据这些模型对隧道照明灯具进行动态调光控制,使隧道内实际亮度值很好的接近亮度适应曲线,实现隧道的节能。
根据《规范》,长大隧道照明区段可分为入口段、过渡一段、过渡二段、过渡三段、中间段和出口段(见图2)。图中,L20(S)为洞外亮度,Lth为入口段亮度,Ltr1~Ltr3分别为过渡一段~过流三段的亮度,Lin为中间段亮度。按照规范的设计标准,建立隧道照明各区段亮度的数学模型,每一次调光计算出相应各区段所需的亮度值,换算出LED灯所要调整的功率信息传送给驱动电源。为了满足人眼对亮度的适应要求,对LED灯的控制采用256级对数调光方式,使整个调光区域看起来像线性调节。为了保证隧道内行车的安全,在调整洞内亮度时,采用亮度渐变的控制方式,逐级分段的达到所需的亮度要求,避免亮度的突然变化。过于频繁的触发调光不利于人眼的适应,一定程度上还会降低灯具的使用寿命,所以控制过程中采用时间触发方式,每过3~5 min采集一次洞外亮度、车流量和车速数据,进行一次亮度需求的计算。
隧道各区段亮度的数学模型主要针对洞外亮度L20(S)、车流量Q(辆/小时)和车速v(km·h-1)建立,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对《规范》中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得到。
1)入口段亮度数学模型:对《规范》中的数据进行一阶线性回归(本文只对双车道单向交通隧道进行设计),可得交通量Q≤700辆/小时和Q≥2 400辆/小时时的入口段亮度折减系数k回归公式;当交通量700辆/小时≤Q≤2 400辆/小时时,采用内插法计算入口段亮度折减系数。
不同交通量和行车速度时的入口段亮度折减系数按式(1)计算。
根据《规范》,入口段亮度计算公式为
2)中间段亮度数学模型:对《规范》中的数据采用二阶线性回归,可很好的拟合规范中的中间段亮度值,交通量Q≤700辆/小时和Q≥2400辆/小时时的中间段亮度回归公式曲线;交通量700辆/小时≤Q≤2400辆/小时时,采用内插法计算。不同交通量和行车速度时中间段亮度按式(3)计算。
3)过渡段的亮度取决于入口段的亮度,参照《规范》可知过渡段由Ltr1、Ltr2和Ltr3三段组成,其对应的三段亮度分别为Ltr1=0.3Lth,Ltr2=0.1Lth,Ltr3=0.035Lth。
4)出口段的亮度Lout可取中间段亮度的5倍,即Lout=5Lin。
3 控制系统主程序流程设计
隧道照明系统控制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首先对系统各模块进行初始化,读取亮度传感器和车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判断是否启用手动控制(默认情况下为自动控制);如果是自动控制,判断隧道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果状态不正常,调用特殊状态控制程序,并报警结束程序;如果状态正常,直接调用计算机自动调光控制程序,输出调光指令,完成一次调光;判断是否有外界触发停止程序,如果没有,间隔3~5 min重新采集数据,如果有,结束程序。将建立的数学模型和系统控制流程转化为相应的控制程序,嵌入到照明控制计算机中,即可实现隧道照明系统亮度的自动调控。
图3 隧道照明系统控制流程图Fig.3 Flow chart of tunnel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4 仿真与分析
在照明设计软件DIALux中建立隧道模型和仿真模型,设定一天不同时间段的洞外亮度、车流量和车速参数值,在此条件下采集各区段亮度的多组样本数据,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5组样本数据如表1。根据所建立的各区段亮度数学模型设定的洞外亮度、车流量和车速参数值下计算不同隧道区段的亮度值,即理论照明亮度值,也列于表1,比较可知,仿真调光数据与理论数据很接近,误差基本控制在2%以内。
表1 各区段仿真亮度值/理论亮度值(部分)Tab.1 Simulation luminance values/theoretical luminance values of each section in tunnel(partly)
图4是白天晴天时隧道照明功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将高压钠灯替换为LED灯,就可以节能45%左右。对LED灯进行无级调光,其节能效果更加明显,相比于只按最大值考虑的高压钠灯和LED灯,分别多节能80%和35%以上。相比于LED灯的四级有级控制,无级调光也能够多节能20%以上。本文设计的隧道照明自动控制系统,不仅有较优的控制效果,保证了隧道的行车要求,同时有很好的节能效果。
5 结束语
隧道照明是公路交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照明控制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隧道内的行车安全和能耗成本。本文利用LED灯的优越性能:1以《规范》为依据,以洞外亮度、车流量和车速为输入参数,建立了隧道所需亮度数学模型;2能够跟随洞外亮度、车流量和车速参数的变化而自动调节洞内亮度,设计了一种隧道照明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在满足照明要求的同时,降低了传统照明控制系统因忽略车流量、车速的影响或只按阶段最大值考虑所造成的电能浪费,节能效果显著。
[1]涂耘.公路隧道节能照明系统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6):117-120.
[2]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DE L'ECLAIRAGE.CIE No 88-2 guide for the lighting of road tunnels and underpasses[S].Vienna:CIE Publication,1999.
[3] BRITISH TECHNICAL COMMITTEE.BS 5489-2 code of practice for the design of road lighting of tunnels[S].London: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2003.
[4] ILLUMINATING ENGINEERING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ANSI/IESNA RP-22-96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practice for tunnel lighting[S].Washington: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1996.
[5]陈仲林,孙春红.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研究[J].灯与照明,2007,31(3):32-35.
[6]黄凤武,陈勇隧道照明节能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J].公路工程,2008,33(6):111-114.
[7]郭兰英,梁波,张生瑞.一种新的隧道照明系统控制策略[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4):572-574.
[8]李韧,傅达,陈朝阳.隧道照明节能与控制[J].公路工程,2007,32(5):204-206.
[9]郭兰英,梁波.公路隧道照明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9,25(3):38-40.
[10]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