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张家口地区为例

2011-06-28夏建军石国强安宴菲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维度

夏建军,石国强,安宴菲

(1.河北北方学院 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学生处,河北 张家口075000)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路飙升,2005年为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到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1]。2011年3月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指出: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待就业总量压力非常大。大学生就业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课题以张家口地区为例,以用人单位、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开展大规模的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旨在通过样本的调查获取可靠的研究数据,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能否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这个主题,深入系统地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找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及其成因,从而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在国内,就业能力被一些学者称为可雇佣性。国内学者郑晓明(2002年)比较早地倡导就业能力理念。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国内学者谢志远(2005年)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3]。多数学者认为就业能力就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工作的态度及工作的习惯;处理与工作有关事情的一些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本研究结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国内外相关文献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做如下界定(图1),大学生就业能力由6个维度24个具体能力构成。

图1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通过现状分析,找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及其成因,从而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二)调查形式和对象

本次调查的主要形式为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调查的对象是张家口6所高校的用人单位和张家口6所高校近3年的毕业生。张家口地区的6所高校为: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张家口教育学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和构成,以就业能力的6个维度及24个能力指标为基础,设计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调查问卷”。由于调查对象不同,共设计了两种调查问卷:一种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问卷,一种是毕业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评价问卷。

(四)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于2011年4月开始发放调查问卷,于2011年7月全部收回,主要通过面对面发放、回收,网上发放、回收,邮寄方式发放、回收。用人单位:共计发放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42份,有效率95.0%。毕业生:共计发放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21份,有效率89.2%。

(五)统计方法

主要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利用Exeel进行图表制作。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中通过使用SPSS1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用计算平均数的方式来反映出各个能力的高低。在统计中,对用人单位卷和毕业生卷的数据进行了分别处理,对6个维度整体情况和24个具体能力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

1.用人单位评价

(1)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6个维度评价数据是:专业能力4.111 2,思维能力3.679 8,自我意识发展能力2.658 7,实践能力2.129 8,适应能力2.291 4,应聘能力3.521 4。从6个维度整体情况看,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专业能力很强,能够满足企业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实践能力最弱,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锻炼,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适应能力、自我意识发展能力在3.5以下,说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敬业精神和适应能力 不满意。(图2)

图2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评价

(2)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6个维度中的24个能力评价数据如表1。在24个具体能力中,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能力中的敬业精神最差,而专业能力中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强。

表1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24个就业能力评价统计 n=342

2.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自我评价

(1)如图3,毕业生对自我就业能力的6个维度的评价数据是:专业能力4.687 9,思维能力3.835 6,自我意识发展能力4.924 1,实践能力3.214 6,适应能力3.568 4,应聘能力3.126 8。从6个维度整体情况看,毕业生自己认为自我意识发展能力较强,而应聘能力最弱,这与用人单位评价不太一致。这说明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他们对自我及周围事物认识并不客观,要么自命清高,要么妄自菲薄。他们认为自己应聘能力弱也说明这一点。但认为专业能力很强(4.687 9),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弱(3.214 6),这和用人单位的看法较为一致。

(2)毕业生对自我就业能力的6个维度中的24项能力的评价如表2。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专业能力维度中的专业理论知识(4.562 4)较强,能够满足工作需要,而认为应聘能力中的职业规划能力(3.653 2)最弱。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对个别能力的评价与用人单位的评价相差很多。

表2 毕业生自评24个就业能力统计 n=321

3.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对就业能力评价的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用折线图4将上面图2和图3表示出来,用折线图5将表1和表2表示出来。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两条折线的走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毕业生各项自评能力的平均值要高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平均值,说明毕业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普遍偏高。但两者趋势相近,说明调查能反映出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实际状况。

图3 毕业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现状的评价

图4 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对就业能力6个维度评价

图5 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对24个具体就业能力的评价

4.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偏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24个具体能力评价中,平均值高于4.0的只有3项,低于3.0的就有8项。

(2)大学生就业能力6个维度中的各项具体能力发展不平衡。由图4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认为大学生专业理论学习能力很强,但专业技能知识较弱。在思维能力的4个能力要素中,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认为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策略谋划能力都很强,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但创新能力较差,大学生创新能力一直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瓶颈。在自我意识能力的4个能力要素中,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成就动机和持续学习能力评价都很高,均在3.9以上;而对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都评价不高。尤其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相当不认可,均在2.7以下。

(3)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表现突出。由图4和图5可知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而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受中国“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理论精通,实践操作能力弱”的现象。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重视不够,甚至出现“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没有临床经验”、“作物栽培的教师没到过田间”的现象,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4)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忍耐力不满意。当代大学生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裕时代,一直享受成功和富足,生活中缺乏挫折和失败,缺乏逆境锻炼,适应能力差。

(5)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由图5可以看出,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由于多数大学生是在“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下长大成人,缺乏责任意识的教育培养。

三、建议对策

(一)政府要完善机制,转变职能,出台政策,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

首先要完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促进高校提升就业能力教育水平。其次要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空间。其三要完善和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加大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创业[4]。其四要转变职能,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奖励措施,减少和消除对大学生个体资源配置的不利影响,通过积极的干预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5]。

(二)高校要以社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提升就业能力新模式

1.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高校要以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为导向,大胆调整专业结构设置,新上社会亟需专业,增加实验、实践技能课程的课时。

2.加强实践教学,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只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为此,高校要打破以往封闭办学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到社会的经济大潮中去锻炼、去发展。

(三)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主动与高校配合,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条件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高校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将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最大受益者。因此,企业要转变观念,主动与高校合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出资出力、献计献策。首先,企业应该全程参与高校课程体系制定,协助高校评价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产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需求;其二,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使其学到有价值的实践工作经验;其三,企业应该主动走进高校,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合作建立实习实训项目,把毕业生从“原材料”变成“备用件”。

(四)大学生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1.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动手能力。大学生要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和工人、农民生活、学习、工作在一起,了解社会、了解基层、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和欠缺。这样可以缩短自己与社会的距离,可以提高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2.加强逆境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直在父母的包容下生活,没有经过逆境锻炼,害怕挫折和失败,社会适应能力差。因此,大学生要挑战自我,勇于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和失败。要迎难而上,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忍耐力,在与现实生活抗争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3.强化责任意识,培养敬业精神。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因此,作为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要强化对班级、老师交付工作的责任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自己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做事习惯[6]。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个人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完善机制、转换职能、出台政策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前提;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障;用人单位转变观念,出资出力、献计献策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条件;大学生明确目标、坚定信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提高。

[1] 陈建辉.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J].中国经济报告,2009,(4):20-23.

[2] 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0-92.

[3] 赖德胜.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职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8):10-12.

[4] 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等教育与评估),2010,(3):22-24.

[5] 王军.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统计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0,(11):106-107.

[6] 包尔泉,袁朝武,张群力.打造大学生就业力途径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4):157-159.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维度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