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潮流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2011-06-25崇阳县教育局局长龙志凡
◎/崇阳县教育局局长 龙志凡
近年来,崇阳县高度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创新经济欠发达县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方法,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整体推进,梯级提升,均衡发展”的教育发展之路,城乡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师资配置得到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11年,崇阳县的学校布局调整、教师队伍建设、乡镇小学“1+X”联校一体化、学前教育发展综合改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五个项目被列入《湖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崇阳教育均衡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主要做到了“三个顺应”。
顺应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十一五”时期,崇阳县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一些经济条件渐好的农民,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采取租房、寄读、打工陪读等多种形式,送子女到城里学校读书,县城“大班额”现象十分严重。在这种背景下,高枧乡、金塘镇等地提出议案,要求将山区薄弱初中合并到城区,让山区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群众的需求就是政府的责任。崇阳县通过“三个一批”,开展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梯级提升全县整体办学水平。
集中资金新建一批,解决城镇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在县城,集中资金和力量重点建设好教育新城;在每个乡镇,重点新建1所优质寄宿制小学和1至3所优质公办中心幼儿园。经过5年的建设,教育新城总投资近5.2亿,面积1200亩,可容纳2万名以上学生就读。目前,教育新城集幼教、小学、初中、高中、职教于一体,其中新城关中学70%的学生来自农村,70%的老师来自原来撤销的学校。教育布局继续优化,将下津中学迁入原崇阳一中校址,新办了县实验小学分校、幼儿园,原崇阳一中已成为集幼教、小学、初中、特教于一体的崇阳第二教育城;原下津中学用于新办崇阳二小分校,崇阳四小、天城中学正在积极实施改扩建工程。目前,城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得到极大缓解。
集中精力撤搬一批,解决农村校点分布不合理问题。按照校点布局调整思路,全县高中由6所调整到3所,新建职校1所,初中由22所调整到11所,完小由115所调整到77所。港口乡横岭、塘口等6村通过搬迁重组,实行联合办学;白霓镇大市高小办成了六村合一的中心完小。2009年,撤销了9所农村薄弱初中,将之整体撤并到教育新城办学。以被撤销的初中校舍为依托,在每个乡镇办了一所寄宿制小学;以被撤销的小学校舍为依托,新办了一批公办幼儿园。
集中项目改造一批,解决永久校点办学条件不优问题。对永久保留的农村中小学进行大力改造。白霓高中撤销后改办成了实行寄宿制的白霓镇小学,建立了崇阳县第一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深受群众欢迎。近两年,全县共投资5610余万元,对一批农村初中和一批村级完小进行改造,共改造校舍32栋,合计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投资2440万元完成部分学校“六室一场”的建设和“班班通”建设。全县已为447个班安装了“班班通”设备,修建了10个标准塑胶运动场,所有初中已全部配齐标准化实验室,基本实现了教育设备标准化。
顺应群众对非义务教育的强烈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对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有强烈的需求,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个好的人生起点和拥有一技之长。非义务教育发展成为教育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崇阳县将非义务教育当成义务教育来办,通过大力整合资源,发展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县域各类学校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以优质的学前教育保证义务教育质量,实现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有机衔接。建立“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农村以公办为主,城镇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学前教育的发展重点由城镇向农村延伸。大力资助各乡镇利用撤销的小学创办公办幼儿园和采取“校园结合”的模式办学,使学前教育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型。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幼儿园92所,在园幼儿16488人,全县幼儿入园率达到80%(2007年不足40%);其中公办幼儿园由原来的2所发展到27所,入园幼儿8000多人。通过提高幼儿教育条件和质量,特别是一批公办幼儿园的发展,满足了群众对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的需求,使一批不合格、不符合幼儿教育标准的“托儿所”式幼儿园自动倒闭,实现了办好优质学前教育的目标。
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以多出人才的普通高中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发展,实现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良性互动。过去,群众普遍反映上普通高中比上大学还难。崇阳县按照“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方针,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崇阳一中因硬件设施薄弱,是咸宁市唯一一所没有进入省级示范高中之列的县一中。2009年10月,崇阳县委、县政府决定搬迁崇阳县一中,筹资1.9亿元新建一所可容纳6000名学生的新一中校园,今年暑假新一中投入使用。民办众望高中已搬迁到投资1亿元的新校区,民办龙阳高中在原崇阳卫校办学。三所高中的办学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带动社会就业,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成功对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提高青年就业能力,2007年以来,崇阳县委、县政府先后投资8000万元新建了职业教育中心。职校学生数每年以60%的速度递增,2009年招生数达2300人,生源已向周边县市区拓展,2011年在校生达5300余人。职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形成了“专业共建,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的专业主要有机械数控、生物制药技术、服务外包、畜牧养殖等,由对方企业提供设备,参与课程开发,派遣教师支教,提供就业岗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顺应教育发展规律
在创新求发展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把教育真正当做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来抓,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主要通过“三个强化”,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证。
强化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投资主体,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县、乡两级政府责任分担机制,出台了《崇阳县统筹城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决定》,制定了《考核评估方案》。发展规划和资金投入由县政府负总责,实行大部门工作机制、建校与办学分离等新机制,教育部门不负债,接受政府的“交钥匙工程”。在新一轮教育基础设施大建设中,学校没有背上一分钱的债务。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着重把教育办成人力资源的培训工程、留守儿童的关爱工程、贫困学生的扶助工程。
强化校长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校长创新潜能。落实对校长的正确定位,选拔专家型的教师担任校长,并把校长作为教育精英培养,结合高端培训,带领校长到省内外教育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建立校长论坛和校长沙龙,全力打造高素质的校长队伍。在校点布局基本调整到位后,注重创新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建立与各类学校相适应的办学新模式,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新模式。在这一系列工作中,充分突出校长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
强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成就感。创新崇阳名师的培养机制,每年通过教学技能大赛和全能大赛等活动平台层层评选,遴选出德艺双馨的教师进行高端培训,培养崇阳名师。创新教师表彰机制,对评选出的杰出教师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印制《优秀教师获奖名录》,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在崇阳教育网上开辟教育先锋专栏,宣传推介功勋教师。创新教师保障机制,全县投资3000万元,为教师改建、新建周转房800套;为资教生实行“双家制”,在农村学校有一个家,在城区有一个家;为教师添置办公电脑,办公室配置空调,让教师安心地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