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 博 客 时 代 的 传 播 媒 介
——“微博”在电大教学中的应用

2011-06-21郝轶鸣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微博学习者信息

□郝轶鸣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微博”作为能实现这一诉求的便捷沟通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作为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微博”在教育领域也开始被关注,成为网络时代又一次重要的通讯革命。

一、“微博”追源

“微博”,一个“微”,一个“博”,一个“小”,一个“大”,小中见大也。汉字具有超强的组合能力,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献,浩如烟海,文献中典故、成语,丰富多彩。几个汉字,可以表达一种思想、揭示一个道理。

(一)“微”字探究。“微”字是个形声字,左边行旁表明这个字与行走有关,右边声旁表音。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微,隐行也”。就是指“秘密地行走”。比如历史典故中的“微服出访”。“微”字义有三条发展脉络。第一条是由秘密之意引申出“昏暗、不清晰”,例如谢灵运诗歌“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由“昏暗、不清晰”之意引申为“隐晦”,例如对别人的批评可以称之为“微词”。第二条在感情色彩上是褒义词,有深奥之意。例如成语“微言大义”中的“微”就是深奥的意思,整个成语是说从精炼、深奥的言辞中反映出深刻的大道理。第三条仍是从秘密之意引申,“秘密”就是看不清、听不清,一般细小的东西就不容易看到,因此引申为“细、小”,例如王安石在《易泛论》中说:“豚,豕之微者也”。“微博”之“微”应属第三条脉络,小、微小之意。

(二)“博”字探究。“博”字也是个形声字,《说文解字》对“博”的解释是“大也,通也”。从十,尃( fū)声。 “十”为形旁,意为兵器,故“博”字在金文用法上是“搏斗之意”。秦以后多假借为形容词“广大”,后造“搏”字来代替“博”字本意,尃为声旁。今天“博”字的意义多来源于《说文解字》的解释,即“广泛、精通,见多识广”。例如在《荀子·劝学》中有:“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意思是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而看得更广阔。之后,由“广泛、精通,见多识广”引申出诸如博爱、博士之词,表明大爱无疆,知识渊博。“微博”中的“博”,应指涉猎内容广泛,也可以理解为受众群和使用群广泛。

二、“微博”的特性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交互式平台,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开放性、时效性、操作性、交互性、社会性的需求。

(一)简短随意。传统的博客大多都篇幅较长,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写作者需要时间,阅读者也需要时间。而“微博”的字数一般都在140 字以内,用户可以仅用短短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表情、一个插图、一个链接就能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即便如此也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微博不要求用户有精湛的写作技巧和深邃的文学修养,简短的语言交流大大提高了交流的时效性和信息分享的效率。

(二)讲求时效。革命先烈李大钊说:“我以为世间最可贵的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微博”讲求的就是“时效性”。所谓“时效”,就是时间和所起到的作用。在“微博”中,通常体现为最快的速度传播最及时的信息。它强调的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外在表象的客观反映。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全时”和“即时”。“全时”即全天候、全过程,多角度,“即时”就是对事件零时差、零距离地进行客观表现。

(三)“名人”效应。笔者认为,“博客”是文字的攻击,“播客”是视觉的冲击,“微博”是文字和视觉的融合,名人微博凶猛,普通人微博更凶猛。人们喜欢追星,关注名人的动态,而事实上,更多的普通人也喜欢受追崇的感觉,这是一种内在心理的需求。其实“微博”的背后有更多的草根,草根们的信息不仅仅是他自有的用户关系,也可以是非好友用户,在一定范围内及时进行信息分享、传播。你建立了“微博”,相当于你建立了一个个人的广播台。当然你的广播台受众群多不多,就要看自己的内容好不好。一个草根也可以成为“名人”,关注度决定了他的“名人度”。

三、电大面授课教学的现状

面授课教学作为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电大开放教育中的面授教学提倡开放式、交互式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在自学中完成。然而,从专业基础看,同一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差距较大,大多数学生是在终身学习观念日益增强的趋势下驱使他们继续学习。因此,电大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确保电大开放教育的面授课教学质量,无疑是对自己综合素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一个极大挑战:

第一,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电大仅仅是为了文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换工作,实际上还是为了文凭。学历化倾向相当严重。也有不少学生学习目的不清楚,在整个学习期间他们并不关心能学到什么;

第二,目前电大的学生仍然严重依赖面授过程中教师主导地位,而忽视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了“灌输式”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

第三,电大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仅局限在由黑板教学到多媒体教学的变化,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仅局限在讲授内容的变化,而忽视了内容是否适合电大学生求知的需求;仅局限在考试形式的变化,而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师生互动少之又少,费神、费力、费钱做出的高质量的精品课件却得不到有效利用。

四、“微博”在电大教学中的应用

事实上,电大教学质量不能完全依靠面授课教学,30多年来,电大主动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积极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开放教育阶段,电大要抓住新时期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历史机遇,使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成为可能,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微博”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益、大范围的传播平台,它的开放性极强、信息流量极大,是一种时尚、快捷、便利的新兴信息传递与交流工具。电大作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教育的现代化开放大学,理应善于接受和运用最先进、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手段,与时俱进地做好电大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能够把电大与社会公众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好地发挥电大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优势与作用。通过组建“微博群”,可以克服传统的面授教学的局限,克服时间、地点、成人学生学习心理因素等的限制,借助网络的时空分离特征,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比传统教学要强很多。

(一)转变学习观念。学习动机是成就动机的体现。成就动机直接关系到学习动机的表现。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是师生的相对分离性和教与学的开放性。优势是能很好解决工学矛盾。我们应让学生知道远程教育的学习的主体行为者是学生,学习应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辅导作用,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环境,进而帮助他们学习。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用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进行学习。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开展学习。

(二)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亚里士多德曾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兴趣是学生认知需要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选择了电大,选择了所学的专业,就说明对电大、对所学的专业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兴趣。电大传统的面授课是师生交互的“主战场”,这和普通高校没有任何区别。教师唱着“独角戏”,即使想方设法启发、鼓励,制作精美的课件,学生大多时候都是无动于衷地看着你,无法取得想要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当他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学习活动有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组建“微博群”。“微博群”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建的虚拟空间,可以由责任教师组建,也可由导学员组建,导学员在其中应充当平台维护者角色,而教师和学生都充当成员角色。教师的活动主要是在“微博”中发布与课程相关的主题。初步建立应围绕主题展开,设置讨论。学生通过添加“关注”成为群中的成员参与讨论。一定程度也解决了部分学生使用电脑不方便的因素,使用手机完全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群中可以围绕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既有师生交流,同时也能达到辅助教学目的的实现。

学习变主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电大特有的教学模式,面授课始终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始终是被动式的受众群体。即使如今有了多媒体、双向视频等多种渠道,也只不过是将黑板搬家,增加了传播知识的“量”,而“质”却没有根本变化,学生的被动学习形式也没有改变。学生只能看教师的“独舞”和“作品”,却没有亲自实践的机会。孔圣人曾经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学习渴望和热情,才能构建有效的互动。利用“微博”,让手机和计算机充分结合,学生能主动参与,变成课堂的参与者,各抒己见,通过参与回复、讨论、评论、留言,不但能分享到他们的思想和体验,也会提升学习的效果。

(三)开展有效学习。“微博”信息发布的移动性使学习者传递信息非常方便,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同学互动,将瞬间闪现的灵感或者偶发事件,利用手机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发布到微博上,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学生的信息发布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将个人行为纳入了一个组织中,别人学习的经验也可以作为自己学习的经验。通过信息的交流、传递,能创造强有力的组织内非正式学习形式。形成更大的学习效应和价值。

(四)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学生在“微博群”,可以在交互与合作中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的学习行为。每个学生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微博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中心。同时,管理者也可以根据“微博”的功能与特点,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习者认知过程的重建,提高学习者思维的自由性、灵活性;其次,利用微博,培养学习者的团队精神,对团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归属感。这种基于“微博”的交互,学生间的学习气氛活跃,学习主动性强,更能促进学习的进行。

(五)利用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所创建得到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如责任教师在“微博群”上发了如图所示信息:

那么学生在学习《文学欣赏》绪论这一章节时,只需要点开相关链接,即可以搜索到相关知识点。如果学生觉得教师提供的这些知识点非常重要,那么可以将此链接“收藏”;同时也可以将这个学习资源“转发”给其他学习者,那么这则消息就会出现在“微博群”的动态信息中,同时也显示在他自己的“微博”主页上。当然,学生也可以提出质疑或者补充,直接点击“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微博”不仅可以实现师生互动,也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共享,提升了学习效率。

(六)强化信息内容。“微博”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如何避免某些“微博”用户散播与学习内容相关性不大的信息,又能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已见。除了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之外,还应该建立一定的防范措施。加入“微

博群”必须经导学员“同意”,群内的所有信息只有群成员可见。这样一方面过滤不必要的信息,有助于师生在各种微博杂乱的信息中只关注跟自己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师生交流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微博群”的管理者要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一方面将话语权落实给每位学生,鼓励、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交互中。另一方面加强用户的交互和反馈等信息的流向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适时规范学生的微博行为,防止和避免垃圾信息、偏离主题或流于形式等不良信息内容出现,使交流互动更有针对性、更频繁,提高学习的效率。

(七)增强反馈效果。反馈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某一学生对“文学欣赏绪论”一章节有不明白或者质疑的问题,可以在他个人的“微博”上发布如下图的帖子:

当贴子出现在群成员动态中时,教师和其他同学都能很快看到这个问题,给予他及时的帮助。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在“微博”上的互相交流,了解学生对难点、重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及时收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重点进行分析。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反馈效率,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五、结语

“微博”的发布简单、快捷,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现状,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可能。但是,“微博”的利用是面授课的补充和强化,对传统教学是锦上添花而绝非取而代之。因此在实际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分清主次,切勿喧宾夺主。同时,要发挥教师主导和监督的作用。“微博”作为电大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创造更有利、更便捷的学习环境。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交流平台,还有诸多值得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映玲.微博传播机制及其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1,(4).

[2]赵素芳.试论开放教育面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猜你喜欢

微博学习者信息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订阅信息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体育热点事件微传播特质研究
——基于微博传播关键节点的实证分析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展会信息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