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肉瘤54例影像学表现

2011-06-20任翠萍程敬亮李彩霞李贝贝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骨膜皮质磁共振

李 莹,任翠萍#,程敬亮,李彩霞,李贝贝,任 仙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室 郑州 450052 2)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磁共振科焦作454001 3)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01

骨肉瘤亦称成骨肉瘤或骨生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多见于男性,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对骨肉瘤的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1]。骨肉瘤术前病理由于穿刺位置不同,有时会有本质性的偏差,因此影像对骨肉瘤的术前诊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DR、CT及MRI均是临床诊断骨肉瘤的影像学手段。作者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54例骨肉瘤患者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 2~72(22.8±15.2)岁,病程 1周至 1 a。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疼痛,其中15例疼痛较轻,间断疼痛且不伴有夜间痛;18例持续性钝痛伴活动后加重,不伴有夜间疼;21例持续性剧痛伴夜间痛。功能障碍20例,肿胀20例,软组织肿块28例,跛行29例,病理性骨折3例。病变部位:股骨远端23例,胫骨近端8例,股骨骨干5例,胫骨下段6例,髂骨3例,肱骨上端3例,腓骨近端2例,桡骨远端、额骨、胸椎、腰椎各1例。依据文献[2]分为混合型24例,溶骨型18例,成骨型12例。

1.2 检查方法 54例中46例行DR平片检查,34例行CT检查,51例行MRI检查,其中23例行MRI动态增强检查。CT检查:①9例使用GE Hispeed Rp22螺旋CT机,层厚、层距均为5 mm,螺距为1,其中5例做多平面重建。②25例使用GE Lightspeed 64层CT机(64-MSCT),层厚、层距均为5 mm,螺距为0.984,均做多平面重建。MRI检查:①13例使用Siemens Impact 1.0 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扫描序列包括SE序列和fl2d序列。矢状位T1WI:SE序列TR/TE 480/15 ms,fl2d 序列 TR/TE 530/18 ms,层厚 4 mm,间距 0.4 mm;冠状位 fl2d T1WI:TR/TE 430/15 ms,层厚5 mm,间距0.5 mm。②38例使用 Siemens Trio Tim 3.0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矢状位TSE序列T1WI:TR/TE 765/17 ms,STIR序列:TR/TE 2 555/70 ms;冠状位FL2d T1WI:TR/TE 600/9.8 ms;动态增强 MRI:TR/TE 3.87/1.41 ms,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马根维显,剂量0.2 mL/kg,注药前采集一次图像作为蒙片,注药后连续采集18次。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放射诊断医师对各病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4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图1A~C);43例可见肿瘤骨的形成(图1A~F),且形态多样[斑片状(6例)、云絮状(8例)、放射骨针状(15例)、象牙质状瘤骨(5例)、其他(9例)];46例可见大小不同的软组织肿块(图1C),肿块边缘清楚,多引起周围软组织的水肿;39例可见骨膜反应(图1A、C),19例可见到Codman三角。DR、CT、MRI对于各种典型影像学表现的显示见表1。

图1 骨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表1 DR、CT及MRI对骨肉瘤典型影像学表现的显示比较 例(%)

3 讨论

3.1 骨肉瘤的好发年龄及部位 骨肉瘤起源于原始成骨性结缔组织,以肿瘤细胞能够直接产生肿瘤性骨样组织和不成熟的骨组织为特征[3]。该病好发年龄为11~30岁,尤以11~20岁为最多,男性多于女性,四肢长骨为其好发部位,尤其以膝关节周围最为常见[4-5],发生于骨干或侵犯骨骺较少见,该组病例符合这一规律。

3.2 骨肉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3.2.1 骨质破坏 溶骨性骨质破坏是骨肉瘤影像的基本特征之一。该组资料显示,MRI和CT对骨质破坏的敏感性较高,而CT对于鼠咬状骨质缺损及筛孔征最为敏感;但有研究[6]指出,MRI可以发现更早期的骨皮质破坏,以T2WI最佳,表现为低信号的骨皮质内含有高信号的肿瘤组织。

3.2.2 肿瘤骨 是骨肉瘤影像的另一基本表现,同时也是病理学上与其他肿瘤鉴别的重要依据。丁大明等[7]认为,CT对于肿瘤骨的显示具有绝对优势,MRI优于DR,该研究结果与其一致,且MRI可清晰显示大多数肿瘤骨。

3.2.3 软组织肿块 是肿瘤组织突破皮质及骨膜向软组织内生长的结果,其内肿瘤骨多偏骨皮质一侧,且越接近骨皮质密度越高。该组资料显示MRI对软组织肿块的显示优于DR和CT,不仅能明确显示肿瘤范围,对于肿块内部复杂结构的显示也具有绝对优势。

3.2.4 骨膜反应 由肿瘤成骨和破骨活动所引起。该组资料中,DR和MRI较CT更易发现骨膜反应;MRI可发现早期尚未骨化的骨膜反应,与陈亚玲等[6]的研究结论一致。

总之,MRI对骨肉瘤的部位、大小、范围、肿瘤内部情况及骨膜反应均能很好地显示,动态增强MRI能够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但对肿瘤骨的显示不及CT。DR检查经济简便,是初筛骨肉瘤的主要手段。CT克服了DR密度分辨力差的缺点,可观察更加细微的肿瘤结构和组织变化。MRI用于骨肉瘤的整体评价具有优势,但与DR或CT检查联合应用,能为手术方案的制定、病情的评估及术后的随访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1]孟悛非,陈应明.骨肉瘤的CT征象[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3):193

[2]曹来宾,徐爱德,徐德永.实用骨关节影像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43

[3]Picci P.Osteosarcoma(osteogenic sarcoma)[J].Orphanet J Rare Dis,2007,2:6

[4]Caudill JS,Arndt CA.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one malignancy in adolescence[J].Adolesc Med State Art Rev,2007,18(1):62

[5]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33

[6]陈亚玲,张敏,郭会利,等.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3):343

[7]丁大明,胡元清,姜秀杰.骨肉瘤的X线、CT和MRI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9):3085

猜你喜欢

骨膜皮质磁共振
人参-黄芪与熟地-山茱萸影响肾上腺皮质瘤细胞皮质酮生成的比较研究
皮质褶皱
迎秋
眼眶MRI 在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的应用研究
骨膜反应对骨病变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2020 年第1 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2019年第1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