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肾小球肾炎50例临床分析
2011-06-19申新宏裴文燕徐世新
王 焕,申新宏,裴文燕,徐世新
(新乡市中心医院 肾内科,河南新乡453003)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latent glomerulonephritis LGN)又称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是指不同病因、不同发病机制的一组肾小球疾病。对隐匿性肾炎患者是否有必要进行肾活检尚存争议。现总结新乡市中心医院2005年1月~2010年7月共50例行肾穿刺活检的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病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7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行肾穿刺活检的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共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35±14.2)岁。
1.2 病例纳入标准[1]①无症状性血尿(持续性镜下血尿和/或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②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1 g)。③无症状性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2 g)。④肾小球功能正常。⑤除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⑥有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包括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
1.3 主要的检查指标
1.3.1 理化检查 尿常规及尿红细胞形态,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肌酐及肌酐除率,血清 IgA、IgG、IgM、补体 C3,肾脏彩超。
1.3.2 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送检肾组织行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
1.4 治疗方法 预防和积极治疗感染以及严禁使用肾毒性药物。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片50 mg,每日1次口服,饭后服用,潘生丁25 mg,每日3次口服。然后根据肾活检结果酌情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10 mg,每天一次,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0.15 g,每天一次,口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0.2 g隔日一次,静注)、中草药治疗(党参、黄芪、地黄、山茱萸、茯苓、丹参等煎服,每日一付)。
1.5 疗效标准 参照第二次全国肾病专题学术讨论会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2]。完全缓解:尿蛋白持续阴性,高倍镜下尿红细胞消失。基本缓解:尿蛋白持续减少50%,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4个。好转:尿蛋白持续减少25%,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5个。无效:尿蛋白或尿红细胞无显著变化。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为单纯血尿者12例,单纯蛋白尿者8例,蛋白尿合并血尿者30例,病程3~36个月。
2.2 病理分析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病理表现以IgA肾病、非IgA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也可表现为薄基底膜肾病、肾小球轻微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其中蛋白尿明显增多患者的病理类型相对较重,蛋白尿的多少可能是从临床角度判断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病理结果和临床表现见表1。
3 治疗结果
3.1 临床表现和疗效的关系 单纯蛋白尿者治疗有效率为75%,单纯血尿者为83.3%,蛋白尿兼总有效率为73.3%。其中以临床表现为单纯血尿者疗效最好(见表2)。
表1 临床表现与病理诊断比较
表2 临床表现和疗效的关系
3.2 病理诊断为 IgA肾病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3.3%,非IgA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为81.2%,其他病理类型的有效率为75%,以病理诊断为非IgA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疗效最好(见表3)。
表3 病理和疗效的关系
4 讨论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通常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由于临床表现轻而漏诊率非常高,尿常规检查是早期诊断本病的最好方法之一,在日常工作中医生应重视对肾脏病的筛查,简单的尿液检查,就完全可以实现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肾脏检查应列入一般体格检查的项目之中,尤其尿常规是重中之重。既往人们认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轻微、预后良好和无需特殊治疗,对隐匿性肾炎患者是否有必要进行肾活检尚存争议,该资料显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表现多样,以IgA肾病为主,高达60%,大多数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表现轻微,但也有少数患者临床表现与病理表现不一致,即临床表现轻病理表现重,需要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肾组织活检对临床诊断为隐匿性肾炎的患者判断疾病轻重及估计预后起重要作用。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预防和积极治疗感染以及严禁使用肾毒性药物。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国内诸多报道中被证实作用肯定,另可根据病理类型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隐匿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属于肾的气阴两亏、兼气血瘀阻,所以治疗上遵循扶正培本,活血化瘀的统一原则[3]。叶任高教授将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纳入“湿症”,“血症”“腰痛”等范畴,辨证施治。同时将隐匿性肾炎分单纯血尿型与蛋白尿并血尿型而分开治疗,效果显著[4]。治疗中应当充分发挥祖国医学在疾病治疗中的显著功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广大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1]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03-708.
[2]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中医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63,452.
[3]魏连波,刘冠贤.叶任高肾脏病临床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74-182.
[4]李向东,贾小桃,陈 钦.试析叶任高教授治疗隐匿性肾炎之经验[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0,5(3):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