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2011-06-19程树红谢映辉张志坚唐志萍姚福弟
程树红,谢映辉,张志坚,唐志萍,姚福弟
(东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东莞523000)
大量研究已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密切相关。我国属于HP高感染国家,为了解广东省东莞地区HP感染情况,笔者对本地区门诊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患者进行HP的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查,统计HP感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消化科门诊因腹痛、腹胀、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反酸、纳差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患者,剔除近2周服用制酸剂、铋剂或抗生素者及近一周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检查前均空腹2 h以上。胃切除术后,妊娠和哺乳者,14岁及以下儿童不做此检查。共2 911例患者,男1 398例,女1 513例,年龄15~90岁,平均45.2 岁。
1.2 检测方法 根据我国2007年发布的对HP感染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1],14C-UBT阳性可诊断HP现症感染。采用深圳海得威公司生产的HUBT-20A型插卡式幽门螺杆菌测试仪,结果大于等于100为HP阳性,小于100为HP阴性。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HP感染阳性率 HP总感染率为35.1%,男性 33.8%,女性 36.4%,男女比较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χ2=2.1378,P >0.05),见表 1。
表1 不同性别HP感染率
2.2 不同年龄HP感染阳性率 按年龄每10岁分一组,各年龄段HP感染率在32.8% ~41.8%,在不同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2,P >0.05),见表2。
表2 各年龄段HP感染阳性率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是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首先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证明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尤其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相关。此后的20多年,大量研究证明了这一结果,而且这种细菌和胃癌及胃MALT淋巴瘤发病也密切相关,还可能与某些胃肠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部分缺铁性贫血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有研究显示在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和皮肤病等疾病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2]。
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在全球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超过50%,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我国属于HP高感染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胃内HP检出率在30% ~80%,各地报道不一,具有明显地域差异。年龄、种族、性别、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状况都是影响HP感染率的因素,其中首要因素是人群之间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基础卫生设施、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保健的缺乏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和过于拥挤的居住环境均会增加HP的感染率。儿童是HP的易感人群,感染率为10% ~80%。10岁前,超过50%的儿童被感染,极高的感染率可能与儿童期胃酸分泌少、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3],50%以上成人HP相关疾病患者其HP感染是在儿童期获得。
HP主要通过口或粪→口途径传播。污染的胃镜可造成医源性传播。人群感染HP相当普遍,但感染后的结局却大相径庭,所有感染者最终均会发展成胃炎,但大多无任何症状或有部分非特异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仅少部分(15% ~20%)发展为消化性溃疡,极少数(<1%)发展为胃癌或MALT淋巴瘤。
该研究显示,东莞地区HP感染率与2003年报道(78.86%)[4]相比呈下降趋势,且低于全国各地平均水平(59%)[5],这可能与生活水平及卫生保健意识的提高有很大关系。而且不同性别、年龄感染率无明显差异,与郭新文等[6]报道相同。郭庆捷报道[7]天津地区消化性溃疡患者2006年以后HP感染率(快速尿素酶试验法)呈明显下降趋势,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医学界及大众对HP越来越重视,众多的体检中心已经将HP检测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加之HP根除治疗的指征比较宽松,无症状HP感染者如要求治疗也可以进行根除,导致根除HP药物治疗有滥用趋势,本地区HP感染率较以往报道低,是否与此因素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2008,13(1):42-46.
[2]胡伏莲,周殿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修订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张志坚,刘玉杰,李 智,等.东莞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4(3):201-203.
[5]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郭新文,王 隽,冯 慧,等.新疆阿克苏地区维、汉族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6):728-730.
[7]郭庆捷,曹泽伟.天津地区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分析[J].新医学,2010,41(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