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肝宁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分析
2011-06-15翟东兴
翟东兴
(江苏省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 江苏泰兴 225411)
各型病毒性肝炎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较为常见,我科近几年来使用舒肝宁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所致黄疸,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为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慢性乙肝49例、急性戊肝6例、急性甲肝5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6岁。诊断符合我国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参见《中医内科学》肝胆湿热证,证见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短黄,乏力、纳差,胸肋张满,恶心、呕吐,舌苔黄腻[2]。上述病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0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TB、DB、ALT、AST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舒肝宁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ivgtt qd。对照组门冬氨酸钾镁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ivgtt qd。2组同时给予复方甘草酸单胺s160mg加入5%葡萄糖250mL,ivgtt qd、还原性谷胱甘肽1.2g加入5%葡萄糖100mL,ivgtt qd及其它对症支持治疗。疗程均为4周。
1.3 观察方法
观察治疗前后TB、DB、ALT、AST的变化,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 结果(表1,表2)
由表1、2可以看出治疗前后2组TB、DB、ALT、AST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表1 治疗前后2组TD、DB变化[umol/L,(±s)]
表1 治疗前后2组TD、DB变化[umol/L,(±s)]
注:治疗前后2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TB DB治疗组 30 治疗后 49.6±13.1 25.4±8.7治疗前 136.6±22.5 73.5±15.4对照组 30 治疗后 73.4±15.3 42.3±11.9治疗前 141.6±23.3 78.9±16.1
表2 治疗前后ALT、AST变化[u/L,(±s)]
表2 治疗前后ALT、AST变化[u/L,(±s)]
注:治疗前后2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ALT AST治疗组 30 治疗后 38.6±27.5 41.6±45.2治疗前 568.3±98.8 385.4±85.5对照组 30 治疗后 50.3±37.5 58.6±50.2治疗前 581.6±102.3 375.6±87.2
3 讨论
舒肝宁注射液秉承祖国传统医学肝病辨正施治之精髓,合理组方,其主要由茵陈苷、黄芪、栀子、板蓝根、灵芝的提取物组成。其中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黄芪补气固表、清热解湿、泄火解毒;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泄火除烦;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林芝扶正固本。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茵陈具有利胆、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细胞坏死的作用;栀子有较好的保肝、促进胆汁分泌、抗炎、改善肝脏微循环的作用[3]。板蓝根抗病毒、抗内毒素、免疫调节等作用[4]。灵芝双向调节免疫、促进肝脏再生同时加强肝脏解毒功能的作用[5]。黄芪抑制加氧酶的作用,可控制花生四烯酸的瀑布反应,使得氧自由基减少;还可通过抑制蛋白激酶,减少缺血性损伤[6]。五药共同组方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益气扶正、保肝护肝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湿热黄疸,症见面目俱黄,胸肋张满,恶心、呕吐,小便赤黄,乏力,纳差,便溏;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见前述症状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黄疸属中医黄疸“阳黄”的范畴,多属肝胆湿热证,故患者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面目俱黄等之诸证。本研究显示舒肝宁注射液治疗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所致湿热黄疸,能够较快的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24~329.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267~268.
[3]谢韬,梁敬钰,刘净.茵陈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海域医学,2004,16(1):8.
[4]李楚源,曾令杰.板蓝根研究进展[J].现代中医药与实践,2005,19(3):51.
[5]邓海林,吴佩颍,王建新.灵芝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2):142.
[6]张喜平,田化,陈琪辉.黄芪苷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1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