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实现城乡统筹的新突破口
2011-06-15刘晓华
◎文│本刊特约记者 刘晓华
步入“十二五”时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推进城乡统筹将是未来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而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可以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是解决城乡统筹问题的一个新突破口。
久居“钢筋水泥丛林”的市民都渴望到山清水秀的乡野间,呼吸新鲜空气,放松紧张心情,了解播、耕、采、收知识。与此同时,生活在城郊的农民,也期望借力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市民日益强烈的休闲需求,尽快提高土地收益和生活水平。
都市人群要以怎样的途径重归自然怀抱?
在城镇化进程中,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在就业、环保、社会福利等多方面提出了挑战。
又该如何破解这道城乡统筹的发展难题?
在市民与农民、城市与农村、田头到餐桌之间迫切需要搭建通路的背景下,近些年兼具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多功能的都市农业模式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且“小荷已露尖尖角”。
如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种植农业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中,渐渐脱离了时代的步伐。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都市农业的内涵
“都市农业”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综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它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农业,是当代世界农业的新趋势和模式之一。
近年来,西方对农业发展有所觉醒,把发展农业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而都市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哥伦比亚的专家古兹曼表示,都市农业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潮流,在未来30年城镇化的过程中,都市农业的发展将带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曾是英国著名“花园城市”市长的菲利普也认为,都市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农业发展模式,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都市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菲利普说,发展都市农业,不只是种植自己所需的食物,还关系到公民权、农村转移到城市等一系列问题。都市农业让人们拥有选择有机、健康食物的权利,恢复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更重要的一点,都市农业不仅是农业发展模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能够让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放松自己的心情,享受休闲时光。
缘何发展都市农业?
建国以后,我国基本上采取城乡分治政策,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实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政策往往是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先市民后农民;在制度设计上,构筑了二元结构,严重存在“重城轻乡”倾向。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仍较突出,城乡隔离使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三农”问题的解决难度与日俱增。仅以城乡居民收入为例,到2006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达到7175元,为人均GDP的44.5%。其中农村地区人均收入3587元,城镇地区人均收入1.176万元,城镇居民收入为农村地区的3.28倍;而1985年城镇地区仅为农村地区的1.85倍,表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有缩小,为3.23∶1,但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鸿沟,仍然任重道远。
事实上,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城乡统筹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与根本途径,也是解决某些城市问题、实现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便开始由工业“反哺”农业,而我国正处在这个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构建了比较健全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并以税费制度的改革为标志,彻底地摈弃了过去通过农业提供工业化积累的源泉,而开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
步入“十二五”时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推进城乡统筹将是未来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而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可以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是解决城乡统筹问题的一个新突破口。
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流通与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安玉发表示,从投入产出的效益来讲,农业本身属于弱势产业,但都市农业较之传统农业收益能力更强,而且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城市环境,能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
各有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北京等地开展较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地涌现出了各有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北京,对都市农业有着独特的定义:以“融生产型、生活型、生态型于一体的,高端、高效、高辐射”为主要标志,以“基础完善、科技领先、产业高端、服务完备”为主要特点。在《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中第一条即明确提出“服务都市农业”,并将京郊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以建设都市型的现代农业为发展目标。
通过开发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促进了北京地区种业、设施等高效农业的稳步发展,逐步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据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市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1.98万hmz,2008年上半年,全市设施农业实现产值15亿元。通过开发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促进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快速发展。全市约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家,有400家生产单位的780多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60多家企业生产的230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有6O多家生产单位通过有机农产品转换期认证。通过开发都市农业的生活功能,观光休闲农业迅猛发展。全市发展各类农业观光园、采摘园2000多个,发展了100多个市级民俗旅游村和7000多个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通过开发都市农业的示范功能,整合科技资源,开展科技攻关,新技术、新品种及新产品推广,提升了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科技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的上海可谓寸土寸金,直至汽车行驶到崇明岛上,才会发现农业的踪迹。作为以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的上海市,是否还有必要发展农业?
“没有农业的城市是没有生命的城市。农业比重虽小,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上海农业占GDP的份额只有不到1%,但它的作用仍然是100%的。”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工作人员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也曾公开表示:“上海农业要有一定的保有量。我们丝毫不能因为大市场、大流通而忽视本地农产品的生产,丝毫不能因为农业比重小而轻视农业,丝毫不能因为粮食比较效益低而放弃粮食生产。”
目前,上海正在用现代的手段来发展农业,对于上海来讲,农业不再只是单一门类,一、二、三产业在这里有机地融合。上海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6%。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不断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江农场和松江区实施的精准农业,采用变量施肥和平衡施肥等技术,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西瓜产量提高14%~27%,水稻增产9%~13%,小麦增产18.2%,大麦增产22.2%。上海自主开发的“为农综合服务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了电视、电脑和电话的“三电合一”,让农民不用上网就能直观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成果,目前这一系统正在全市推开。
在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农作物的整个栽培过程有许多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如所有农作物的肥水、空气和温湿度,都由监控电脑按需调节供给;室顶备有雨水集纳装置,农作物的“饮用水”都是天然净水;各种蔬菜一年四季都能栽种、收获,产量要比传统栽培高出几十倍;这里还有国际首创、国内领先的储液、储气式无土栽培系统,利用此系统进行蔬菜生产,可节约成本30%以上。
在重庆,都市农业的发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重庆市长黄奇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建成一批特色农业园区”。其中于2010年启动的重庆(江津)现代农业园区,是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确定的市级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园区规划面积约为280平方公里,将建设成为集农业产业化、生态美好城镇、主题公园、数字农业、循环农业等为一体的城郊型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统筹城乡发展样板区。江津农业园区的建设充分体现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思路,具有经济、社会、环保等多重价值,有助于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副产品带来销售渠道,提高当地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可以疏散城市拥挤人口,减轻城市人口压力;扩大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促进农村开放;绿化、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和生存环境质量。
在吉林长春,万顷蔬菜基地,百顷君子兰种植园,10个农业旅游观光园,100个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瓜果采摘园等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吉林省长春市出台的《意见》中指出,到2015年,主城区农业基本实现普通粮食种植和传统畜牧业“双退出”,城区农业实现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多功能转变,初步形成以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为主体,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生态保育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北方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
如今,推动都市农业已被国内不少地方列为城市的发展重点,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如浙江义乌市出台了《2011年都市农业发展资金扶持项目立项指南》,河北石家庄市的栾城县公布了《关于2010年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优惠政策》。
发展步入更高层次
2010年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天津代表团全体会议,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要求“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壮大区县经济实力,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历经20余年,这是中央领导人首次公开对都市农业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意味着我国都市农业已经由探索、实践阶段转变为快速发展阶段。总书记的讲话对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根据目前的经验,当大城市人均GDP大约达到2000~3000美元的时候,就可能进入了“都市农业”阶段。据此标准,中国已有众多大中城市步入了“都市农业”发展阶段,并且随着城镇化的持续发展,还将有大批城镇加入这一行列。同时,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中国拥有多样的农业景观、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10)》显示,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农业产业早已超出一般意义上农业的概念,受消费者需求驱动以及新科技革命和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围绕农业生产已经派生出很多相关产业,成为一个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产业体系。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增强了都市农业产业的覆盖张力和影响力。
据预测,到2028年,全球农业产业化交易额将提升至10万亿美元,其中农产品的份额将降到10%。这意味着农产品经营的比重将逐步下降,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一系列产业将被整合到农产品供应链中,并将以此衍生出一种系统化的生产模式,这种整合的经营模式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会推动加工、营销、物流、信息技术等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今后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提速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都市农业必定具有无比广阔的前景,将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