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河西地区某深基坑工程设计与监测分析

2011-06-12

山西建筑 2011年22期
关键词:粘土挡墙墙体

孙 茜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位于南京河西地区集庆门大街,北侧临近集庆西路,西侧临近经四西路,南侧及东侧南段与已建C区、F区接壤。A区由10幢高层住宅(16层~27层)和一个整体地下车库组成。该工程±0.00 m相当于绝对标高+7.90 m,场地自然地面相对标高-1.0 m,地下车库实际挖深5.3 m,主楼基坑实际挖深6.6 m,局部挖深8.6 m。基坑开挖面积约24000 m2,周长约640 m。

2 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2.1 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地貌属长江漫滩,基坑开挖影响深度内土层分布如下:①-1杂填土:褐灰~灰色,松散状态,主要由碎砖瓦、建筑垃圾组成,粉质粘土充填;层厚0.6 m~3.8 m。①-2素填土:褐灰~灰黄色,软~可塑,土质不均,夹植物根,主要由粉质粘土夹少量碎砖填积;埋深0.8 m ~2.7 m,层厚0.5 m ~1.7 m。②-1粉质粘土 ~ 粘土:灰黄色,软~可塑,有光泽,韧性高,干强度高,无摇振反应,含少量植物根系;大部分缺失,埋深 0.5 m ~3.5 m,层厚0.4 m ~2.0 m。②-2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灰色,流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局部稍有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含腐殖物,层理发育,局部夹少量粉土;埋深 1.2 m ~ 3.9 m,层厚 9.0 m ~13.0 m。②-2a粉细砂:灰色,稍密~中密,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低,层理发育,夹有薄层粉质粘土、粉土;埋深10.7 m ~15.5 m,层厚2.5 m ~8.0 m。

2.2 水文条件

场地地下水类型分为表层潜水和下部弱承压水,潜水主要赋存于填土及新近沉积土层中,水量小,透水性及给水性相对较弱。弱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砂性土层中,水量较丰富,透水性较好。野外勘探期间所量测的地下水位,在地面下0.3 m~1.6 m,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水位受季节性变化影响,年变化幅度在0.5 m ~1.0 m。

3 基坑周边环境

基坑北侧地下室外边线距离集庆西路约16 m,路崖有电线杆。西侧地下室外边线距围墙8.0 m~10.0 m,围墙外为经四西路,西北角距电线仅9 m左右。南侧及东侧南段与已建C区、F区接壤。已建C区和F区建筑物为管桩基础,设有一层地下室。

4 支护结构方案选型

该工程位于南京河西地区,场地上部分布土层主要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土质差[1],是基坑安全事故高发区域,支护方案必须安全可靠,但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工程造价。本工程地下车库实际挖深5.3 m,按常规采用深搅桩重力式挡墙支护,但主楼基坑实际挖深6.6 m,局部挖深达8.6 m,按常规需采用灌注桩或SMW工法加一层内支撑方案[2]。如果这样设计,基坑的安全是有保证的,但造价高,工期长。由于基坑到马路有一定距离,可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卸土减压。如果水泥土抗拉强度不够,在外排深搅桩中插钢管分配弯矩。

4.1 支护结构选型

根据“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的设计原则,通过分析和计算,本设计支护形式如下:1)基坑南侧及东侧南段与已建C区、F区地下车库接壤部位采用放坡开挖;2)对于靠近马路挖深5.3 m范围,采用格栅式深搅桩挡墙支护形式,桩顶2.5 m以上采用1∶1放坡。对深搅桩前后排插毛竹(构造);3)对于挖深6.6 m范围,采用格栅式深搅桩挡墙支护形式,桩顶卸土2.5 m,卸土平台宽4.0 m;对深搅桩前后排插φ48×3.5小钢管(构造),如图1所示;4)对于挖深8.6 m范围,采用格栅式深搅桩挡墙支护形式,桩顶卸土2.5 m,卸土平台宽8.0 m,由于深搅桩抗拉强度不满足,外排深搅桩中插φ108×4钢管(参与计算)。

4.2 深搅桩中插钢管计算模型

由于钢管插在深搅桩中,深搅桩凝固后,钢管与深搅桩之间产生很大的握裹力,使得钢管与深搅桩共同作用,类似于钢筋与混凝土的作用关系,所以深搅桩中插钢管的内力计算,可采用刚度分配法计算,分别验算水泥土和钢管的强度。对于深搅桩重力式挡墙的外部验算(抗倾覆、抗滑移及抗隆起),不考虑钢管作用,按常规计算。

4.3 地下水的处理

场地下部存在微承压水层,对于挖深5.3 m和6.6 m范围抗突涌验算满足规范要求,不需要降水减压;局部挖深8.6 m,抗突涌验算不满足规范要求,采取管井降水减压。

5 监测结果及分析

根据基坑开挖的深度、面积、所处的周边环境条件等因素,基坑开挖监测项目设置四项:

1)桩顶圈梁(压顶梁)的水平位移监测:沿压顶圈梁顶面每隔20.0 m左右布设1个水平位移监测点,共布设25个监测点。基坑水平位移基本向坑内方向发展,开挖第1层土(2月8日),挖土对连续墙侧移影响很小,变化曲线接近于直线。开挖第2,3层土时墙顶水平位移增量较大,开挖坑底至地下室施工期间,曲线变形增量较小,变形渐趋稳定,见图2。从变形量大小来看,基坑中部的水平位移发展最快,而两侧的水平位移量较小,这符合基坑的“长边效应”理论[3]。

2)基坑周边道路的沉降监测:沿基坑周边道路每隔15.0 m左右布设1个道路沉降变形观测点,累计布设24个观测点。影响地表沉降的因素主要有:a.地下水位的下降引起土的固结沉降;b.支护墙体的位移引起周围地表的凹陷[4]。由于在监测过程中地下水位变化不大,故地表沉降主要是由支护墙体的位移引起的。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地表下沉量增大,开挖第3层土至浇筑垫层前地表下沉速率较大,在完成底板浇筑后,沉降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地面最大沉降值为-8.1mm,见图3。每开挖一层,坑后地表都有一定量沉降的增加,每层形成的沉降分布曲线形状相似。

3)支护结构外侧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测斜):在基坑支护桩外侧土体中共布设10个深层位移监测孔,各测斜管深度预计平均管长为11.0 m。开挖阶段,墙体变形最大、最危险的地方不在桩顶而出现在基坑中部到2/3基坑深度处(约基坑面下3.5 m位置)。从开挖至浇筑底板期间墙体上部位移增量较大,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最大累计位移量发生在 CX4管口下3.5 m,其值为27.3mm,见图4,满足变形控制标准。

4)基坑周边建筑物的沉降监测:在基坑南侧C区已建房屋上分别布设沉降变形观测点。道路沉降监测点R14累计沉降量最大,其值为9.1mm,未超过报警值,说明基坑的开挖对周边房屋的影响较小。

从监测结果看,各项监测结果均未超过报警值,深搅桩未出现开裂现象,周围房屋、道路变形很小,在设计控制范围内。

6 结语

1)对于基坑挖深大于6.0 m的软土地区,一般采用灌注桩或SMW工法加一层内支撑支护形式。本设计充分利用场地条件,通过卸土减压和深搅桩中插钢管,使得深搅桩重力式挡墙支护形式在本工程中成功应用,节省了造价,缩短了工期,保证了基坑顺利开挖和周围道路、房屋的安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2)基坑深层土体开挖会引起较大的墙体侧移和地表沉降,且这部分土体变形不可完全恢复。应尽量加大墙体嵌固深度,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深层土体开挖后的暴露时间。基坑开挖到底后,及时浇筑垫层和混凝土底板,降低基坑开挖卸荷引起的土体侧移和地表沉降。

3)在施工时要处理好各工序的穿插、衔接与组织,周密合理的组织施工可以有效减少基坑工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基坑开挖到底至浇筑底板这段时间更应引起重视,合理安排好分块施工的顺序。

4)信息化施工是基坑工程取得成功的保障。本工程对关键部位(道路,附近建筑物)进行全面监测,保证了基坑的稳定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1] 黄广龙,张 枫,卫 敏,等.某软土深基坑险情分析与处理[J].岩土力学,2009,30(6):1735-1739.

[2] 陈忠汉,程丽萍.深基坑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刘国彬,王卫东.基坑工程手册[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李 琳,杨 敏,熊巨华.软土地区深基坑变形特性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7,21(4):136-173.

猜你喜欢

粘土挡墙墙体
浅谈UHPC在异形曲面墙体中的应用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及墙体保温技术分析
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承重型3D板墙体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秸秆砖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
粘土玫瑰DIY
河道生态挡墙的计算分析及实际应用
粘土多肉萌萌哒
粘土仙人掌
浆砌石挡墙排水体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