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菌检验结果失误的临床分析

2011-06-09武翠娥

河北医药 2011年19期
关键词:标本细菌检验

武翠娥

在临床实验室诊断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细菌检验[1]。该方法有助于对患者的感染性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同时加强疾病传播的预防与控制。近年来,临床上细菌出现多重耐药性,使得患者感染的治疗日益困难[2]。因此,实验室细菌的检验应具有很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并且能够及时地分析出药敏结果,这对于快速诊断患者的病情,及时作出治疗计划至关重要[3]。但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基层医院单位,经常会存在设备简陋、人员认识不足或者责任心不强的现象,因此会发生检验失误。本研究对细菌检验的失误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1至6月发生细菌检验失误病例1256份进行总结归纳,并根据检验失误出现的原因进行归类,主要包括:标本的采取,包括采取标本的时机是否恰当,方法是否准确;标本的运送,包括标本运送方式及保存是否正确;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方法是否规范和鉴定手段是否精确等四方面。根据检验失误情况,制定科学的整改计划,在现有条件和人员基础上,将整个细菌检验的过程规范化,将规范化以后2009年7月至12月发生的细菌检验失误情况与原来进行对比,进一步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提高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断效率。

1.2 方法 整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加强细菌检验部门与临床科室之间的联系,定期听取临床科室意见及业务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加深医护人员对检验部门的了解;(2)开展业务讲座,使检验医护人员对检验技术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包括各项检测指标的范围、误差来源及标本的操作方法等;(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针对细菌检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规范、科学的操作规程,使各项检验工作正规化、科学化、规范化;(4)建立医疗质量反馈系统,对以往的治疗信息进行收集、总结和归纳,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并给予解决。同时,对医疗质量、细菌的检验效果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完善管理内容和调整管理对策。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实行整改之前,半年内发生细菌检验失误例数为1256例,其中标本采取阶段320例(26.3%),标本运送 442例(32.6%),分离培养技术方法82例(7.4%),鉴定手段412例(33.7%);在整改以后,细菌检验失误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仅为274例,其中标本采取72例(29.1%),标本运送67例(25.8%),分离培养技术方法6例(3.2%),鉴定手段109例(41.9%)。见表 1。

表1 实施整改前后细菌检验失误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细菌的检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对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操作、质控等方面重视,为临床提供准确、有效的检验结果[4]。研究表明,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工作认识不足,对其影响力不甚了解,容易在主观上不够重视,造成细菌检验工作的最薄弱环节。为了提高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

3.1 没有应用正确的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在细菌提取过程中,正确的采集和处理标本是提取工作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标本的采集是在患者没有使用抗生素之前或者在其停药期间,那么就会直接导致致病菌的检出率偏低,甚至不能培养出细菌。究其根本原因,应该是临床医师或操作人员对细菌的培养步骤不熟或者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即遇到感染的患者,立刻采取二联、三联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措施,直到疗效不够理想时,才应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检验人员未严格地进行无菌操作。在采集尿液和血液样本时,无菌操作不够严格,导致样本受到污染,从而致使细菌培养结果不理想,鉴定和判断过程存在困难,造成检验的药敏结果用来指导临床用药时,治疗效果不理想;标本处理措施不规范。部分标本采集后应当经过处理后再进行接种,例如:痰液样本的培养步骤是先用无菌盐水漂洗,然后捣碎,取碎痰渣进行培养有助于提高检验的阳性率。否则,易造成培养出的细菌为口腔正常菌群。另外,清亮的尿液样本,伤口冲洗液标本等,需要先经过离心取沉渣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检验的阳性率。如果未经任何处理便接种,培养出的菌落不仅少,而且容易被误认为是污染菌而被放弃。对于少量的脓性分泌物标本,工作人员应用潮湿的棉签取样,避免标本在运送途中干燥,从而降低培养菌检测的阳性率[5]。如果标本为脓性的胸腔积液,则需考虑是否有厌氧菌感染,在常规培养过程中不能长出细菌,此时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在接种的同时,需进行革兰染色,如果培养无阳性率,则要把革兰染色的检测结果上报,可作为临床医生的用药方向的参考。

3.2 忽视细菌检验申请单。通常情况下,细菌检验申请单会详细注明标本的来源和送检目的等。检验人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准确地检测出目标病原菌,可以少走弯路,提高诊断效率[6]。例如:检验人员忽略送检申请单,标本为胸腔积液,但是仅将其做一般的培养,而忽略革兰染色步骤,这样会导致漏检厌氧菌,直接造成检验失误。

3.3 适宜培养基的选择。在培养细菌过程中,培养基的选择是否适宜是关系到分离目的菌的结果的重要步骤,因此,所有细菌检验工作人员都应对常见的致病菌有深刻认识,包括其生长条件、鉴别特点等。例如尿道分泌物的培养,不仅需要接种血平板,而且还要加种巧克力平板防止部分苛养菌漏检。对于痰液标本,培养还需要加种麦康凯,抑制止痰液中的杂菌,从而促进革兰阴性杆菌的生长[7]。

3.4 未能准确区别污染菌。在细菌检验过程中,未能准确区别污染菌很容易造成细菌检验的失误。污染菌的存在会引起培养结果的假阳性,因此在培养基的制作与标本接种的过程之中,需要严格地进行无菌操作,制作好的培养基,需要随机抽样进行培养,检验其是否收到污染,若长菌,则不能再用[8]。根据菌落是否在划线上来识别污染菌是一种有效的鉴定办法,此外,看细菌的生长趋势是判断污染菌的另一个途径。

3.5 没有给细菌提供最佳生长环境。细菌生长时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一般需要5% ~10%的二氧化碳,然而很多医院不能提供二氧化碳培养箱,如果在检验过程中直接将接种好的平板放于普通孵箱中,容易造成细菌的长势不好,甚至于根本不长。

3.6 工作人员认识不足,致使部分致病菌漏检。痰液标本里通常细菌很杂,工作人员如果经验或认识不足,常造成部分致病菌的漏检[9]。在痰液标本培养过程中经常忽略流感嗜血杆菌,同时粘滑口腔球菌常被误认为是微球菌,该球菌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应该引起检验工作人员足够的重视。

3.7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出现失误。在培养出致病菌以后,菌种的鉴定需要按照规范的途径进行。革兰阴性杆菌必须通过染色、氧化酶等试验才能初步定为肠杆菌科、非发酵菌或弧菌科等,即使是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也必须遵循这条线路。如果这些程序被忽略,则以菌科的编码管或鉴定卡进行非发酵菌的鉴定会导致失败[10]。

细菌的检验工作难度较大,耗时在开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新菌株或者新问题。因此需要基层工作人员不断加强细菌学方面理论和实践学习,培养高度责任心,不断总结经验和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准确作出诊断,及时控制感染。

1 康珊熙,刘锡忠主编.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37.

2 潘立,张芳,连西兰.实验室细菌质控检验结果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84-85.

3 徐英春.临床细菌学血培养操作规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24-126.

4 马筱玲,李桂琴.尿培养操作规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087-1089.

5 李仲兴主编.诊断细菌学.第1版.广州:黄河文化出版社,1992.454.

6 张凤梅.临床细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744-745.

7 王勇,李忠波.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167-1168.

8 张卓然主编.临床细菌学和细菌检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8.

9 刘泽春.基层卫生微生物检查质量控制.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10:622.

10 黄永存.临床细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28-29.

猜你喜欢

标本细菌检验
昆虫标本制作——以蝴蝶标本为例
伟大而隐秘的细菌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细菌大作战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细菌大作战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