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
2011-06-09许君琴许小诚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
许君琴 许小诚 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隐患因素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现根据医院护理工作中的实践,结合文献,对老年住院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老年住院患者现状
人口老龄化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的关注热点,而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人口学概念中,年龄在60岁以上即可称之为老年人。随着年龄进入老年期,身体器官逐步退化,适应能力、反应能力衰退,免疫力也随之下降,在住院期间的安全隐患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工作压力较大,很少有子女自愿陪伴老年患者,从而对医院的护理水平要求也与日俱增。但由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及医院管理编制的相对不足,老年患者走失、跌倒、撞伤等一些安全隐患不能得以有效解决。
安全风险分析
安全风险分析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的系统调查和分析。经调查分析显示,老年住院患者在院期间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跌倒、走失、误食、坠床、皮肤损伤等[2]。其中,走失与跌倒撞伤是安全隐患问题中最重要因素。下面仅就此两点产生原因及所存在的风险展开探讨。
走失 老年人走失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患者患有精神方面疾病,二是患者已患有潜在病症而尚未发现。走失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对于患者本身来说,因离开病房,耽误治疗时间,造成病情加重。在走失过程中,患者还有可能发生一些如车祸、撞伤等不良事件,危及生命。对医院而言,患者走失将打乱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加重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工作量及心理负担,干扰正常工作。
跌倒 跌倒是由环境、病理、生理及心理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常因生理和病理双重因素影响,加重跌倒率。经调查显示,影响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患者生理因素。老年人的视敏度较低,立体影像知觉退化,走路步态不稳,大脑感知和自身感知应激反应缓慢,立体感减弱,加之身体协调能力较弱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患者跌倒的机率。(2)院方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老年患者跌倒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服装羁绊、地面湿滑及病房采光度等都可能导致老年患者的跌倒。(3)其他因素。在饮酒过后也易引起老年人跌倒。另外,老年人长时间热水泡澡,较长时间卧床后突然改变体位,易引起大脑短暂性缺血,这些都是导致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
管理及对策
对患者走失的护理重在预防 院方必须针对患者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是否有外出习惯、外出形式和程度等)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这对进一步实施防走失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1)入院管理。患者入院时,由护士正确评估患者有走失风险的可能性,并向其家属或患者陪同人员交代其走失的危险性,要求患者24小时有人陪同,如若家属不配合院方要求,需签字确定。评估后根据要求给患者随身携带“身份卡片”,标明患者姓名、所在医院、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患者一旦走失,凭借此卡有助于警方或他人帮助其找到医院或家属。(2)针对性护理。对于脑受损或有精神问题的患者,应要求其家属或请专人24小时陪同,不能让患者独自离开病房,值班护士重点巡视;在患者走失的高发时段,护士应加强巡视,注意有外出习惯的患者,使其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一旦发生走失,应及时汇报,通知家属。对走失找回的患者,不能一味埋怨,应做好心理护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患者外出的原因,以便做好下一步的防范措施。(3)加强安全意识。院方需制定合理的、健全的安全防范制度,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强化护士安全管理意识及预见性。护士也应向家属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重视患者跌倒摔伤的预防管理 可对病房环境进行改造,使室内布局合理,活动空间充裕,清除障碍物和积水,活动范围内使地毯或地面平整[3]。同时,要帮助老人熟悉室内布局情况,加深对室内摆设的记忆;注意嘱咐老年人在改变体位时,避免猛回头和急转身等动作;服装穿着以宽松舒适为主;对行动迟缓的老人,最好穿布鞋而不穿拖鞋;更衣、穿袜时取坐姿,防止晕倒。
对于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 需要护士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细节加强注意,及时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总而言之,老年患者实施风险管理非常必要,通过风险管理实施,能增强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护士业务素质培训,使护士不断完善和更新护理知识,提高护理质量,并能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积极主动排除安全隐患,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风险系数,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1 沈渔啓.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51-752
2 陈德智.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
3 范宝华,王秀平.老年人的跌倒问题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