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社会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不公的影响

2011-06-08曹波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期
关键词:对策

摘 要:合理的社会分配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利益占有欲分配关系的和谐,但由于社会阶层差异而导致的教育不公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着重阐述了社会阶层差异对社会不公的影响,并就其改善措施做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阶层差异 高等教育公平 对策

作者简介:曹波,女,(1987—),籍贯:辽宁省营口市,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历:硕士研究生

从古至今,人类都追求着公平。可以说,公平是我们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理念。而教育则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从微观上讲它惠及子孙后代,涉及到千家万户。从宏观上讲,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怎样实现以人为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公平,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

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阶层结构。社会分层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不平等的表现方式,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社会分层可以从经济、职业、文化、权利等角度进行划分,从而形成了经济分层、职业分层、文化分层和权利分层。这种社会阶层差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优势家庭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可能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即使是天赋相同的孩子由于出身的社会阶层不同也会进而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1、我国目前社会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不公影响的现状

教育公平包括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即入学机会均等,指不受经济文化、阶级、民族、种族、性别、地理等方面的影响而在入学上拥有同等的入学机会。过程公平,即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包括生均支出、学校设备、校舍、教师资历等国家投入各学校的资源大体相当;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期望值等;结果公平指取得就业成功机会的均等,即每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1.1社会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起点不公的影响

①社会阶层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必然导致教育起点不同

这是社会阶层差异对教育起点产生不公的根源。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即使上了大学,也面临着两难的境地,选择学费较低的二流专业还是学费较高一流专业。而对于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来说,更偏向于选择师资力量强大、就业前景好的学校和专业。从起点上,这种选择就影响到他们未来职业选择及社会分层。

②高考中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起点不公

现行高考录取采取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方法,各省的录取名额并未按考生数量平均分布,于是出现了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线差异极大的情况。处于优势的社会阶层多居住于一线城市,这种户籍制度无疑使他们成为最终受益者。另外,一些在金钱、权利上占据优势的群体也正是依靠自己的社会资源将自己的孩子“移民”,从而使孩子轻松考取自己如愿的学校。

③由于不同阶层之间的教育观念不同,必然导致教育起点不公

优势阶层由于工作、活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自身对于教育回报率的感受和经历,使他们的教育视野相对开阔。他们的眼光更加长远,不仅局限于经济回报,并且看重精神、地位名誉、后代素质提升的回报等。从而主观上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孩子志愿的填报,文化资源的获取上。

1.2社会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过程不公的影响

①由于国家在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上采取向重点高校倾斜的政策。所以重点高校在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均占有优势。即使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之间获取资源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来自社会底层的考生从一开始就偏向于选择二流学校及专业。而这些院校及专业与重点院校及专业在资源方面是无法相比的,这样就再次扩大了教育不公的现状。

②高额的学费迫使贫困生不得不勤工俭学,课余打工,加之贫困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把大量时间、精力放在学习上,忽视了综合能力素质培养,致使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在大学阶段锻炼自己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相反,富裕家庭子女有足够时间、精力丰富自己学习和生活。他们更多地担任学生干部,在入党、拓展人际交往、自身能力锻炼方面获得更多机会。

③优势阶层利用社会关系,使教师更为关注自己的孩子,有利于孩子个性培养。或为孩子提供更多社会资源,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

1.3社会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结果不公的影响

①来自社会底层家庭的学生由于当初在报考志愿时出于经济条件、稳妥等因素的考虑而选择学校质量不高、专业一般的学校就读,起点的不公导致过程的不公,进而是结果的不公。由于不同高校、不同学历教育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待遇不同,直接导致这些来自社会底层家庭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②由于大学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一纸文凭已不像以前一样具有巨大的竞争力。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协调、管理与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而农村学生由于先天缺少这方面的培养,社会经历单一。大学期间又忙于筹措学费和学习书本知识,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③中国从很久以来就是一个“人情关系找工作的社会”。拥有社会资本丰富的人就更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以更少的成本找到福利待遇高、稳定和提升空间大的工作,甚至一些在学历、能力上并不占优势的人也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而获得理想工作和其他稀缺性社会资源。

2、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应对策略

2.1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建立合理资助体系,加快教育改革,完善高考户籍制度

①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区域间差别是解决高等教育不公的根本措施。只有经济发展了,贫困家庭的教育经费充足了,才能使他们从根本上享有与优势家庭同等的教育资源。

②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为主体的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在校期间学费、生活费来源的基本保障制度,建立了以奖学金为主体的激励性资助制度,建立了临时贷款和困难补助制度,建立了学生勤工俭学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应杜绝名不符实,拖欠“大学生补助”的现象。

③我国现约有1553所普通高等院校。但高校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像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为数不多。所以高等教育内部应加快改革,提高普通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平等的教育资源。

④改革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增进公平。恢复高考30多年,国家在运输、网络、数据统计和信息发布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实现全国统一命题、统一录取,应该说没有不可逾越的根本性技术障碍。应当把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录取看作是全国性的一个政府行为。

2.2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加强舆论监督,使高考加分制度“阳光化”

①全社会应形成一种以能力为标准的选拔制度,不能以金钱、权利、人情关系来衡量一个人。

②加大舆论监督力量。当今社会网络信息高度发达,针对招生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就业中的不正当竞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监督力度。对“高考移民”、弄虚作假、舞弊、照顾加分现象,公众舆论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不能使原本嚴肃神圣的高考被权势、人情关系所侵蚀。

2.3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能动性

作为大学生本身,尤其是贫困大学生本身而言首先应摆正心态,不能存在偏激思想,悲观的对待人与物。其次,必须在客观上看到自己社会实践能力的缺失。在不影响正常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积累社会资源与人脉关系,从而增强自信心与安全感。

社会分层差异对高等教育不公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但教育外部因素的调整毕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且相当复杂,国家机构、社会以及个人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状况。

参考文献: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②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③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④钟宇平、陆根书:收费条件下学生选择高校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

⑤赖德生: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1997

⑥陈晓飞: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公平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

⑦刘银科: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是教育平等的有力杠杆[N],光明日报,2006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