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涵如何实现
2011-06-08吴中博
吴中博
摘 要:格赖斯站在语用学的视角上,摒弃形式主义和非形式主义两派分歧的争辩,站在中立的立场对这场争论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把争论产生的缘由归结为双方都没有充分注意到影响会话的条件,为探寻这些一般的条件,格赖斯提出了蕴含(即隐涵)的概念以及隐涵如何实现的条件。他继承了日常语言学派的概念分析传统,用逻辑分析的形式化方法研究日常语言的意义,提出了“会话隐涵”的概念,其会话含义理论对语言哲学及逻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他对听话人在交流过程中的作用论述不充分。文章从会话双方角度出发分析隐涵实现的条件和过程,试图阐发会话隐涵的发生和效果的实现由会话双方共同作用影响。
关键词:隐涵 格赖斯
一、关于原文《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作者提出的会话隐涵实现的条件分析:
A man who,by(in ,when)saying ......mentioned in (2) is required.[1]154格赖斯在这里认为,说话者B要想实现会话隐涵,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假设B遵守会话规则,或者至少遵守合作原则。
(2)假定他知道或者认为他知道q(指被隐涵者)的提出是必需的,而该假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使说话者B说出p(指隐涵者)或假装说出p,来与假设(1)相一致。
(3)说话者B认为听者应该具备“推出或者直观的领会到(2)中的假定是需要的”这样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在听者的能力限度之内的。
格赖斯举例说明了上述隐涵条件是如何起作用的。比如:A和B正在谈论他们彼此共同的朋友C,C现在正在银行上班,A问B:“C现在干得怎么样?”B回答说:“我看他干得很不错,像他的同事们一样,他还没有入狱。”格莱斯认为B虽然违反了会话原则中的相关性原则,但是针对上述隐涵的条件(1)来看,回答问题的B作为欲实现会话隐涵的人,他的行为仍然是遵守了合作原则的,B并没有拒绝回答A的问题,因此条件(1)满足。针对条件(2),在给定的语言环境中,如果要保证B所说出的p(“我看他干得很不错,像他的同事们一样,他还没有入狱。”)不违背合作原则,即保证使p与A谈论的问题具有一致性,那么我们就必须把他说出的p仅仅看做是表面上的不相关,这就必然需要假设一个q(“C这个人是个潜在的不诚实者”)的存在,当且仅当假设说话人B认为q的时候,才能够满足条件(2)。针对条件(3)来看,当说话者B说出p(“我看他干得很不错,像他的同事们一样,他还没有入狱。”)的时候,B认为听者A有能力根据p推出或直观领会到q(指被隐涵者)。
二、分别从说话者B和听者A这两个会话的不同角色出发,分析会话隐涵实现的条件:
说话者B是隐涵发生的施动者,要想保证隐涵实现,必须假设B的任何话都是他遵守合作原则说出的。同时,说话者B要明确他的目的是必须提出q(指被隐涵者),只有这样才具备了隐涵实现的两个必要因素,才能通过p来隐涵q(指被隐涵者),否则单要素在同一语境下无法建立隐涵的关系。另外,说话者B要确定听者A具备推出和领悟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在听者A的能力限度之内的,否则超出A的社会背景,知识结构,外在身体素质状况...等这些能力限度以外,A是无法根据p来推出q(指被隐涵者)。B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可以使得会话隐涵实现。
听者A是隐涵发生的受动者,要想保证隐涵实现,在说话者B说出p后,听者A的行为也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即他必须主观去接收B所发出的信息,否则拒绝接受信息显然造成会话行为无法实施,更谈不上对于话语隐涵的理解。同时,听者A必须具备一定的推出和领悟能力,这能力必须符合说话者B对于听者A能够达到由p来推出q(指被隐涵者)这样的状态的能力要求程度。A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才可以把握说话者B的意谓,会话隐涵的效果才能得以实现,而这两点实际上也是保证会话效果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三、隐涵发生实现后,如何判断推测出q(指被隐涵者)的内容:
在探讨“说话者说出p后,他想要通过p所隐涵的q的内容是什么”之前,我们必须首要确定的是他说出的话是否具有隐涵的功能,即先判断他的行为是否属于隐涵的行为,这自然需要利用上述会话隐涵得以实现的条件来分析,此后才可以结合说话者的身份,说话的时间,以及表述话语时的特殊场合等等来探究q(指被隐涵者)的内容,也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推测出q。
仍引用上述例子说明,通过隐涵条件判断说话者B作出了隐涵,那么他目的是想通过说出p而使听者领会q的涵义,这是B通过说话实际想要实现的效果。在该例子中,如果没有特定的语境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合理的解释的q就有无数意义,而实际上说话者说出一句话p,它仅仅对应说话主体的某一个意向,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某个语境中说出某句话时,说话主体的意向是具体一定的,它是相对固定的。显然这些可合理解释的q具有的无数意义,与说话者唯一确定的意向之间存在非对称性,此刻必须结合说话者B的身份,他与所谈论的第三者C之间的关系好坏等来使得对于q的意义的解释符合B的意图,该例子中q所隐涵的意思有:C可能是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的人;C的同事们都是些品行不可靠的人;……等。在该例中,格赖斯推断出的B的话中隐涵着“C是潜在的不诚实的”,他所作出的这个推断是从听者A的角度出发的。当A听到B的话时,起初肯定会有些吃惊,觉得B的回答有些与他的提问不相关,但立刻他可以通过B的语气,表情,以及B一贯的认真含蓄的处事风格,判断出B的回答肯定是仅仅围绕他的提问的,他并不是在玩笑,由此听者A就判断出B的答话肯定隐涵着其他意思,于是听者A就会从回答者B所表达出的p中去探求被隐涵q的具体意思。这时A可能会想:C在银行上班,工作性质与金钱的诱惑关系密切,听说过许多银行职员容易禁不住诱惑而违背职业准则受到法律制裁,B说C(“我看他干得很不错,像他的同事们一样,他还没有入狱。”),于是A就可以了解到回答者B的意思实际是说C可能在工作中也存在和他的银行同事们类似的不规范的职业操守,这是属于可能性的判断,不是必然性断定,所以A得出推理结论:C是潜在的不诚实的。“C是潜在的不诚实的。”无疑是q(指被隐涵者)的具体意义。由上可看出,在判断筛选q(指被隐涵者)的具体意义的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它涉及听者的认知结构,价值取向,社会背景等,所以会话隐涵发生后,能否达到会话效果,使A通过p正确的推出q,即:使A能够正确的领会说话者B的意向,这其中的影响因素是来自于会话双方的。
四、会话隐涵中的p和q(指被隐涵者)之间关系得以建立的条件:
会话隐涵过程中,说话者B通过说出p来隐涵q(指被隐涵者),二者是隐涵和被隐涵的关系,但显然,并不是所有的语句都可以交错的建立这种关系,除了p和q(指被隐涵者)之间的严格的相对应性外,他们要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效果,同时这又不可避免的受到风俗文化传统的影响,因为不同的风俗文化传统直接影响语句中词的用法,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地域内的用法不同,词的不同用法就决定了词的不同意义,同时也使得同一个语句在不同语境具有了不同的意义,而完成会话隐涵的基本手段要借助于组成会话的语句,现在如果说对p和q(指被隐涵者)这些语句的意义解释不固定,自然不能建立隐涵和被隐涵的关系。隐涵中的p和q(指被隐涵者)之间关系得以建立的条件,我想我们还是要遵循社会惯例,尊重日常生活。
此外,会话隐涵中的p和q隐涵和被隐涵关系的建立条件,更重要的是考虑会话行为的施动者和受动者分别对于p和q的意义的理解,如果会话双方对p和q的理解存在偏差,也不能完成说话者想要达到的会话隐涵行为的效果,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听话者通过p理解为它隐涵了X,而不是理解为说话者想要表达的被隐涵者q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仍然是实现了会话隐涵行为,只是这次会话不能达到说话者的预期交流效果,听者不能把握说话人话语的意谓。也就是说,会话隐涵中的隐涵和被隐涵关系的建立,要考虑社会总体环境和会话双方的个性特征。因为会话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交流,是沟通交流的方式之一,它本身属于一种社会活动。
参考文献:
[1]格赖斯:逻辑与会话[A]。《THE PHILOSOPHY OF LANGUACE》。
[2]江怡:分析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0。
[3]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0。
[4]王路:走进分析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