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秉忠诗论之自然观浅析

2011-06-08尹红霞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期
关键词:门户自然

摘 要:秉忠生于金元之际北方的邢州,于苏轼备受推崇的北方总体文学风气的影响下,刘秉忠的诗论,自然亦不免受到苏氏诗学的沾溉。刘秉忠于诗歌创作,亦以自然为宗,强调无滞之心,“但能直往无凝滞,不自然时也自然”;其外,刘秉忠还反对标榜门户。于金元之际文论重视情实,以宗经致用为号召的情形下,刘秉忠的论诗之重天机自然,于同时有一定特色,对全面评价金元之际北方诗坛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自然 无滞 门户

作者简介:尹红霞,邢台学院中文系讲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元明清方向,2003年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

刘秉忠现存文学著述绝大部分是诗与词,其诗论则见于三十九首以诗论诗的作品,此三十九首诗作,散见于《四库全书》载六卷本《藏春集》及现存《永乐大典》残卷所录秉忠诗中。

关于秉忠诗论,学术界目前尚无专篇论述出现,文学批评史中也绝少涉及,仅顾易生等人的《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中简为论及,其中言及刘秉忠诗论云:“——故总的说来元初北方文学批评的新的特点便是重视诗文的内容。就内容而言又可分为两方面,一是以纪实言理,以事功教化为目的;另一是抒发个人情志,因而带有自适自娱的倾向。大致说来,刘秉忠、郝经、王恽、姚燧等偏于前者,李治、胡祗遹偏于后者。”对此,笔者以为不够合适,不敢苟同。刘秉忠诗论不见其言事功教化,其诗《夏日遣怀》云:“吟写总为闲伎俩,且将消遣日长天”, 《元史》本传亦称其“每以吟咏自适”,其籍诗歌以自娱,并非作为其辅助教化、发明理道的工具,今具体阐述如下。

元初文学整体构成中重要一源是与南宋对峙的金源文学。金源一代文学不仅取径较宽,成就亦卓然。正如《金史-文艺传序》所言:“金用武得国,无以异于辽,而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有非辽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而金世短促,其所成就的“树立唐宋之间”的文学也就自然成为元初文坛的现成遗产。金继承北宋统治着中国的北方,于诗文创作及诗文批评方面自然深受北宋的影响。而于北宋诸家,又受苏、黄影响尤甚。元好问《跋赵秉文和拟韦苏州》云:“百年来诗人多学坡、谷”,遗山之师赵秉文曾被誉为“金源一代一坡仙”,遗山本人亦被时人称作“巍然坡、谷复出也。”

秉忠生于金元之际北方的邢州,其时正所谓“中州隔绝,困于戎马,风声习气,多有得苏氏之遗,其为文亦曼衍而浩博矣。”于苏轼备受推崇的北方总体文学风气的影响下,刘秉忠的诗论,自然亦不免受到苏氏诗学的沾溉。苏轼文学思想于金源北方影响最大的.是其于<<与谢民师推官图>>中以流水所喻的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创作思想..其《自评文》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又“夫其之为文者,非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花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其所谓“随物赋形”、“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创作观与于金元之际诗文理论的影响随处可见,如赵秉文《竹溪先生文集引》所云:“——古之人虚饰,因事遣辞,形吾心之所欲言者耳。间有心之所不能言者,而能形之于文,斯亦文之至乎?”王若虚于其《滹南诗话》中所言“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及“随其所自得而尽其所当然”之语等,均可见秉承苏氏之处。

刘秉忠于诗歌创作,亦以自然为宗。秉忠评杜诗云“规矩方圆称物施”“清雄骚雅随情赋”,又其《吟诗》中云:“骚雅清雄随事赋,纵横长短可题裁”。无论是“称物施”,还是“随事赋”、“随情赋”,都意在强调诗歌创作须出于自然,正如其以水作喻所言:“水平忽有惊人浪,盖是因风击起来。造语若能知此意,不须特地骋奇才”。作诗如若是无风起浪,便不合自然之旨了。于诗歌自然的要求,刘秉忠主要论及以下几点:

(一)无滞之心:“但能直往无凝滞,不自然时也自然”

刘秉忠称颂元好问诗云:“九天直上无凝滞,更看银河一派流”,不仅于诗,其于书法之妙、音乐之美亦云:“鹅头转处无凝滞,一段风流老更成”其二,《藏春集》卷四)、“高情远韵无凝滞,发作声音指下弹”,然何谓“无凝滞”?刘秉忠以为便如“碧水悠悠入东海,白云曳曳上宾天”(《自然.》)一般本之天机自然.。

诗歌创作要做到自然而“无凝滞”,秉忠以为首先创作主体需破弃拘执,正如其赞东坡所云“无滞胸怀长洒落”,心的无滞,即不为物情所累,破除我与非我的对立与限界,把自我融于自然之中,同时还须破除理智的束缚,无思无虑,才可能神动而天随,与造物者游。《金刚经》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正如刘秉忠在他的诗中所诠释的“见色明心方是暗,闻声悟道转为迟。断头船子无牵绪,自在沧浪东复西”,即是在纷纭世态中保持住超越于是非利害得失之上的清净心。而这种清净心的获得离不开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刘秉忠于《禅颂十首》其九云:“春风展叶桥头柳,腊月开花水畔梅。万事随缘真省力,何须心头冷如灰。”这样随缘自适,虽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从而获得逍遥物外的精神的自由。

秉忠身为禅宗曹洞宗传人,同时又与临济宗名僧海云相交,并曾“与全真道者居”,其为学“凿开三室,混为一家”,思想受二氏影响较深,其治心多引庄禅佛老之说,这与北宋诗论相承,而北宋能够真正契入禅理,“深悟实相,参之孔老”,把性自清净的禅悦与逍遥齐物的庄周思想结合起来,拓展了文学创作的心灵境界和思维空间的作家正是影响了有金一代文学的苏轼。苏轼在《送参寂寥师》中主张将僧人的空静用于诗人的观物,所谓“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静默的观照是诗人把握万物运动和生命节奏的基础。其门人秦观《心说》云:“心不在我”、“心不在物”、“心不在物我之间”,然而“虽不在我,未始离我;虽不在物,未始离物;虽不在物我之间,而亦未始离乎物我之间者,此心之真在也。譬如虚空焉,虚空者即之不亲,远之不疏,万物方有则与之有,万物方无则与之无,俯仰消息,唯万物与之具失”,秦观这里所言之“虚空”,与苏轼所谓空静一样,指心灵排除杂念后的收视反听、凝神不分的状态而言,与老庄所讲的“虚静”意思相近,刘秉忠所言“物情宜向静中观”,亦为此意。秉忠之谓“无滞之心”,正是构成禅境的心灵实相,也是艺术灵感诞生时的心理状态,正须心之澄净、胸怀无滞,诗作便能本之自然。

其外,刘秉忠还反对标榜门户。

刘秉忠《为觉大中言诗四首》其二(《藏春集》卷四)云:“七情六义一心中,言语还因感处通。李杜苏黄无二律,后生徒苦立家风”。并指出诗歌风格差异的造成,只是由于“清雄骚雅因题赋,古律篇章逐变生”,诗歌题材不同,诗人所感不同,风格便自有差异,没有必要分门别户。此与金末文学所表露出的“泯去门户,不主一家”相承续,金代文学较多的接受了苏学的宽容精神,虽上承北宋,然不受北宋的局限。

秉忠诗论以自然为宗,其以为无论李、杜、苏、黄,其诗风虽异,却都出之自然,其于学习古人作诗的规矩绳墨,由于过分强调天机之自然而有所忽视。刘秉忠与“收有金百年之元气,著衣冠一代之典型。辞林义薮,文模道程,独步于河朔者几三十年”的元好问关于文学有过书信往来,秉忠原文已佚,今存元好问答复秉忠之《答聪上人书》其中有云:“——乃今得方外三四友如上人者,其自幸宜何如哉。上人天资高,内学富。其笔势纵横,固已出时人畦畛之外。唯前辈诸公论议,或未饱闻而餍道之耳”,可见与秉忠所强调的天机自然不同。金末师古风尚盛行,遗山所论与师古风尚有关。元初诗文批评从总体上继承了金代的复古风气,如与秉忠同时的郝经所云“词源更不穷西汉,诗律惟知效晚唐”,郝经等人从风雅之义、雅正之音出发,主张复古,推尊唐诗,构成了元初诗学批评的主音。然于秉忠诗论,并无此类议论。于诗论别开一面,自有其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文渊阁本:四库全书[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缩印本卷

[2]明.永乐大典 [M], 北京:中华書局, 1982

[3]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

[4]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

[5]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M],北京:中华书局,2001

猜你喜欢

门户自然
关隘:要道门户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投资拉美“门户”——智利
门户经济构造开放高地——“三个经济”特别报道之三
基于内外网门户系统的研究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中小型高校图书馆门户的设计与实现——以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门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