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娱乐至死》的几点思考

2011-06-08周蕾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期
关键词:娱乐至死电视消费主义

周蕾

摘 要:在如今的媒体时代,由电视输送的各种形式的娱乐节目已经形成了文化垄断,侵占了人们大部分精神消费的领地。消费主义的暗流涌动,娱乐潜滋暗长、悄无声息又堂而皇之地渗透进了生活的各个角落,麻痹人的精神,最终让人心甘情愿、毫无反抗地加入娱乐的狂欢中,娱乐至死。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娱乐至死”的成因、现状和后果,希望能够找到抵制“娱乐至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电视 消费主义 娱乐至死

一、 娱乐至死的成因

1.传媒娱乐化的内动力——消费主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浪潮的汹涌,消费时代悄然而至。人们消费时装,消费美食,消费别墅,当然也开始消费文化。电视节目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本身就具有商品的属性,追求收视率和利润,而娱乐性强的节目能赢得大众的市场,获取更大的利润,对媒体的引诱力也就越大。2005“快乐中国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年度赛事之中,湖南卫视、蒙牛乳业集团与上海天娱传媒公司在一场全民选秀活动中造就了一个乳业巨头和一个以娱乐内容为主的品牌频道双赢的神话;去年热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杜拉拉升职记》,这些影片中植入广告竟多达二十多处,电影成了加长版的“电视广告”。可见,在当今时代中,娱乐早已形成了一个产业,它与市场紧密结合,以利益的最大化为根本目的。

2.大众的娱乐需要

电视的普及使得文化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属品,大众的消费者地位迅速提升。在消费主义的鼓动下,大众的文化需求开始增加。而随着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因此寻求解压的方式也日渐多样化和快节奏化了。浮躁的气息已使人们无暇也无愿坐下来读一本好书了,快餐式的娱乐仿佛成为了人们解压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2005年“超级女声”的大获成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提升了受众的地位。在媒体设计的互动格局中,在从“看”到“被看”的角色转换中,大众不再是电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在场者,他们可以自己动手选出自己喜欢的选手和明星,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得到了虚幻的心理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节目自然也就创造了收视奇迹。还有,像芙蓉姐姐、凤姐一类的草根民众,他们出位的言行通过商业炒作无形中转化为大众的疯狂需求,作秀成为一些明星偶像和“网络红人”像招惹大众青睐的杀手锏,仿佛“秀”得越离奇、越古怪,大众感觉越过瘾。大众需要笑料,没有笑料就无法得到心理满足,娱乐的日常化使人们忘记了美的真正所是,在一次性的“娱乐快餐”中,诗意的栖居和理想的关怀消失得无影无踪。

二、 我国娱乐节目的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电视娱乐节目,娱乐节目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电视娱乐节目带来了新的理念,丰富了节目样式,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另一方面又因其内容雷同、创意的缺乏以及品位的低俗而日益遭人诟病。当超级女声红遍全国时,我们知道这是娱乐;当我们为小沈阳“眼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中捧腹大笑时,我们知道这是娱乐;当我们在为“快乐大本营”、“梦想中国”欢呼尖叫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也是娱乐。形形色色的娱乐节目充斥电视频道,嘉宾一个个“奇形怪状”,主持人哇哇乱叫,没有一点激荡人心的美学品质。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零散不全的新闻,而且是没有背景、没有结果、没有价值,没有任何严肃性的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成了纯粹的娱乐。”①2010年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我爸是李刚”事件,虽然网络和电视各路媒体以“正义的姿态”站出来追踪事件的进程,谴责肇事的罪犯,同时并深度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刻内涵,但是,这一切并没有能够逃脱新闻事件的“潜规则”,火热地炒作几个星期后再也看不到关于这个事件的任何消息。其实,“李刚”事件只不过是新闻盛宴的一个美味的作料,它充分證明了电视新闻的娱乐性。再比如说央视的王牌栏目《艺术人生》,这个节目表面上看上去温情脉脉,丝毫没有一般娱乐节目喧闹、聒噪的特点,嘉宾与主持人交流的过程中就让观众与之产生触动和共鸣,甚至流下眼泪。但是,并不是说不吵闹的就不是娱乐的,温情的表面不能掩盖这个节目娱乐的本性,嘉宾的眼泪、主持人煽情的话语,都是这个节目吸引眼球的砝码,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这也是这个节目的高明之处。所以,波兹曼总结说“电视节目的‘可信度并不是讲述者曾经发表过的言论是否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它只是指演员或报道者表现出来的真诚、真实或吸引力。”②

三、娱乐化的后果及出路

娱乐可以缓解紧张,放松心情,对健康有利,所以我们不反对适度的娱乐。但是一旦娱乐成为操控话语和思维的霸权者时,我们必须以清醒的目光审视娱乐的负面效应。大众视域中的快乐是建立在放弃意义追问和现实思考的前提下的,这种快乐背叛了理性的光芒,辜负了理想的烛照,放弃了诗意的缠绵。娱乐时刻开出一副笑脸,笑脸背后是对人无孔不入、无时不在的驾驭和控制,当理想的火光渐行渐远时,歌星在唱“今天是个好日子”;当你感到人生境遇的困苦时,情景喜剧在喧嚣着廉价的笑声。电视的娱乐化使得人们缺失了对深层意义探求的,大众时代的艺术只创造了一种对冷酷现实的无力的补偿。因此,周宪指出:“消费社会的理论范式强调的是欲望的文化,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都市化的生活方式,这一倾向体现在艺术领域,便是热衷于肤浅化、表层化的游戏、反讽效果,回避心灵、情感、激情和内在性矛盾冲突,注重于感性、感官、欲望的表现与满足。”③

但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错误归咎于电视,波兹曼说“不是说公众信息失去重要性都是电视之过”,与之相反,正是作为客体的我们在使用娱乐时无休无止、肆无忌惮,最终造就了今天的“娱乐狂欢”的现实。面对“娱乐至死”的现实,人们不能坐以待毙。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波兹曼提出了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创作一种告诉人们怎样看电视的新节目,但是波兹曼自己又否定了这个途径,因为这种节目虽以电视批评的面目出场,但是还是要依赖电视而存在,那就难逃电视娱乐性的潜规则。第二个方法则是通过教育来控制电视。波兹曼认为学校应该帮助年轻人学习解读“文化中的象征”,并疏远某些“信息形式”,“我们希望学校应该把这样的任务纳入课程之中,甚至成为教育的中心。”⑩也就是说,在娱乐大面积入侵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时代,学校应该担负起塑造青年人分辨是非能力的责任,担负起提升青年人审美水准的责任,担负起造就青年人理性思考的能力,只有通过加强学校的基础教育,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才有可能保证未来的人们能够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精神的净土,才能在高雅的文化中找到心灵的安顿之地,抵抗娱乐的侵蚀和腐化。

注释:

①②分别选自波兹曼:《娱乐至死》,章燕,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86页。

③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 2 期。

参考文献:

[1]波兹曼:《娱乐至死》,章燕,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5月版。

[2]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 2 期。

猜你喜欢

娱乐至死电视消费主义
Film review:WALL·E
今时今日,再说“娱乐至死”有点out了
“编码解码”视域下“娱乐至死”理论的思考
电视如何借力新媒体提升传播力
电视健康节目的受众与定位探究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从数据分析看我国体育报纸的“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