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督针刺疗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2011-06-08胥林波何燕妮
胥林波,何燕妮
调督针刺疗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胥林波1,何燕妮2
(1.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四川 617067;2.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校医院,成都 610054)
观察调督针刺疗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免疫球蛋白的影响。将10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调督针刺疗法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0.05)。调督针刺疗法能够改善颈椎间盘突出症免疫球蛋白指标。
针刺疗法;椎间盘移位;督脉;牵引术;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发病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椎管内,从而造成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和脊髓受压,引起头痛、眩晕;心悸、胸闷;颈部酸胀、活动受限;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胀痛;步态失稳、四肢无力等症状和体征,严重时发生高位截瘫危及生命。颈椎间盘突出不仅引起患者的不适,而且对患者的免疫也有一定影响。笔者采用调督针刺疗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53例,并与常规针刺配合牵引治疗50例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为2008年至2009年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42±10)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平均(3.09±2.44)年。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8岁,平均(43±9)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10年,平均(3.02±2.2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①临床症状表现为早期有上肢无力、肌肉萎缩、麻木、疼痛、反射减退,中期有下肢无力、下肢捆绑、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有时候伴有大小便障碍等,晚期可出现偏瘫、四肢瘫;②改良Hoffmannsign征试验阳性或弱阳性,伴有或不伴有下肢肌张力增高等;③颈椎MRI或CT显示颈椎硬膜囊受压迫或脊髓受压、变形;④除外肌萎缩型侧索性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颈段督脉穴(大椎、陶道、阿是穴)、后溪,外关穴,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针刺治疗结束后进行牵引治疗,选用日本伊藤TM-200全自动电脑牵引床,根据患者体重及病变的位置,选用6~15 kg、15°~30°角度的仰卧位间歇牵引20 min。针刺与牵引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取曲池、后溪、外关穴,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针刺治疗结束后进行牵引治疗,选用日本伊藤TM-200全自动电脑牵引床,根据患者体重及病变的位置,选用6~15 kg、15°~30°角度的仰卧位间歇牵引20 min。针刺与牵引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记录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指标。患者空腹,于治疗前后分别抽取静脉血3 mL,使用不加抗凝剂的黄头管采集,由检验科专人负责检验。检验方法为免疫比浊法。设备采用ROCHE MODULR P生化分析仪。试剂采用ROCHE配套试剂。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其中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0.05),提示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效果明显。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免疫球蛋白比较 (±s,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对照组比较2)<0.01,3)<0.05
4 讨论
近年来,椎间盘的自身免疫在CSM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被认识,多种研究资料表明,椎间盘突出可以导致机体的免疫学异常和局部慢性炎症的发生。退变突出的颈椎间盘产生的炎症反应在颈椎病的发病中同样起重要作用[2]。
免疫球蛋白其主体是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抗体,免疫球蛋白上的Fc部分可以与免疫球蛋白Fc受体的细胞结合,IgG的Fc段可以结合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有利于它们吞噬覆盖抗体的病原体,对细胞起刺激作用,IgG1的Fc段可以和NK细胞上CD16结合,诱发NK细胞对覆盖抗体的靶细胞杀伤,即ADCC效应;IgM其Fc上有5个Clq的靶点,因此激活级联反应很强。
国内学者[3]研究也发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血清IgG、IgM增高,认为椎间盘组织的抗体主要为IgG和IgM。IgG和IgM与椎间盘退变突出密切相关,在补体的协助下,IgG和IgM可裂解溶酶体酶,从而加速和加重椎间盘退变,引起椎间盘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4-7]。我们的研究提示,治疗后IgG、IgA、IgM可降低(<0.05)。免疫球蛋白的改善与临床症状的改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总督一身之阳气,为“阳经之海”,具有调节阳经经气作用。当督脉病变时,由于督脉气血外溢,使阳气阻滞不能交会调达于四肢而成,故出现肢体麻木[8]。根据现代医学理论,督脉电针可以改善损伤局部组织的血液微循环,且又能促进脑脊液流动,减轻SCI部位的水肿和血肿的压迫及粘连,从而扼制了脊髓继发性损伤的进行[9]。此外,督脉电针可不同程度阻止和改善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相应组织出现的退行性改变,缓解痉挛[10]。通调督脉可以改善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消除局部的炎症,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1] 耿建红,吴毅文.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5,14(4):228-233.
[2] 项耀钧,沈洪兴,李家顺.脊髓型颈椎病退变椎间盘局部细胞炎性因子的变化[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7):788-790.
[3] 李军,刘淼,朱丽萍.腰椎间盘突出症自身免疫水平与腰退痛严重程度的关系[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0,21(2):150.
[4] 周海东,姜兴鹏,陈伟,等.电针配合浮针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5):312-314.
[5] 王文远.关于颈肩腰椎病反应点规律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3):133-135.
[6] 陈志祥.针灸分阶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20-21.
[7] 陈夏燕.深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3):21-22.
[8] LIN Xian-ming. Functional Feature of “Five Yang Acupoints”in Governor Vessel[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8, 6(3):184-186.
[9] 徐斌.脊髓针为主综合方法治疗外伤性截瘫286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0,10(2):7-9.
[10] 许建鹏,王明久,刘学茹,等.以督脉电针为主治疗脊髓损伤80例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4,10(6):13-15.
The Effect of Du Meridian-regulating Therapy on Immunoglobulins in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1,-2.
1.,617067,; 2.,610054,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u meridian-regulating therapy on immunoglobulins in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One hundred and thre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a treatment group of 53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50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Du meridian-regulating therapy plus trac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plus traction. Post-treatment changes in immunoglobuli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immunoglobulin G, A and M in both groups of patients (<0.01).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immunoglobulin G, A and M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0.01,<0.05).Du meridian-regulating therapy can improve immunoglobulins in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Acupuncture; Intervertebral disk displacement; Du meridian; Traction; Cervical disc herniatio
R246.2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9.615
1005-0957(2011)09-0615-02
攀枝花市科技局支持项目计划(2008cy-s-2)
胥林波(1965 - ),男,主任医师
201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