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硒宝治疗小儿厌食症30例效果评价
2011-06-08赵荷
赵 荷
(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妇幼保健站,山西 天镇 038200)
小儿厌食症是中医学的一个疾病名称,是由于寒湿困脾,停饮中焦,胃不受钠,症见见饭摇头,多食则呕,大便时干时溏,夜寐不安。观患儿面色ā白,神倦,形体较瘦,舌质淡,苔白滑。长久就会引起西医所说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由于摄入不足的一种营养缺乏症。诊断营养不良的基本测量指标为低体质量,生长迟缓,消瘦,小儿生长与体质量的测量质参照2005年九市效区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测量值。判断营养不良的指标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符合一项。符合一项即可作出营养不良的诊断。中、重度营养不良常见有各器管系统功能紊乱,严重影响了小儿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因此,小儿厌食症的早期干预,减少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发生已成为儿科医师近年来关心的课题,自山东锌硒宝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锌硒宝推广应用后,对小儿厌食证有了突破的进展[1-3]。我科室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门诊收治的小儿厌食症,其中对30例患儿应用锌硒宝治疗1~3个月,并随防观察1年,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站儿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门诊收治的6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全部符合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全部排除小儿消化道畸形的外科疾患以及先天性心脏病,肝炎综合症等,影响小儿食欲的疾病。60例当中,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5岁;其中轻度营养不良30例,中度营养不良22例,重度营养不良8例。将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营养不良的程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急性期间采用相同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病因治疗;调整饭食,患儿因长期厌食,摄入过少,已适应低营养的摄入,过快增加摄入量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故饮食调整的量和内容应根据实际的消化能力和病情能量的需求逐步完善,不能操之过急。两组患儿在用上述方法的同时,在改善消化功能方面进行对比治疗,方法如下:
对照组:给予B族维生素和胃蛋白酶,胰酶等以助消化,乳酸菌素促进正常生长,中药参苓白术散调整脾胃功能,必要时胰岛素注射降低血糖以增加饥饿感提高食欲,补充锌硒宝以外的其它锌剂提高味觉敏感度。
研究组:用锌硒宝治疗,改善消化功能。其规格0.25g/片。用法:0.5~1岁,每次半片,1~2岁,每次1片,3~5岁,每次1片半,每日3次。疗程最短1个月,最长3个月。
1.3 疗效评价指标
食欲改善时间的长短、体质量、身长的增长程度;上感、肺炎、腹泻的发病情况。
2 结 果
通过1年的随访观察,食欲改善时间见表1;体质量身长的增长程度用生长曲线图观察,按五等级划分方法见表2、3;上感、肺炎、腹泻患者次见表4。
表1 食欲好转时间(d)
表2 体质量增长程度
表3 身长增长和度
表4 上感、肺炎、腹泻发病次数
经过以上4表对照,研究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由于80%的小儿厌食症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小儿生长发育的关健时期,需充足的营养素供给,当营养素供给充足且比例恰当,可使生长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小儿患厌食症如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使小儿患严重的营养不良,可影响体质量和身高的增长及智能的发育。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实验室检查:小儿厌食症与体内缺乏微量元素锌有关,缺锌使小儿味觉功能下降,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同时厌食症的患儿经询问病史和血铅测量,70%的铅含量高,铅全占据锌、钙等二价离子的通道,影响锌、钙的吸收,造成小儿锌缺乏症,低钙血症,使免疫功能下降,还有厌食症的患儿B族维生素缺乏。
锌硒宝之所以能较明显地改善小儿厌食症,源于它独特的有效成份:锌、硒、碘、蛋白质粉,乳酸钙,葡萄糖酸亚铁,葡萄糖酸锌,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2,亚硒酸钠。其中的碘作为谷光甘肽的过氧化酶的成份,具有抗氧化作用,调节免疫;硒与金属的结合力很强,能与体内的铅等有毒重金属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而解毒,排毒。所以,锌硒宝作为一种安全而有效的药物,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已被临床证实,且口服吸收好,口感好,小儿易于接受。
如何正确应用锌硒宝?首先必须掌握它的适应症,认真查明小儿厌食症的原因,伴随的其它疾病,立即解除危及生命的开发症。等患儿病情平稳,能口服进食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疗程要足,它不像去痛片吃一粒下去就可以止疼。根据病情选择疗程,最短1个月,最长3个月;如缺锌严重患儿可反复使用2~3个疗程。在临床使用前后未见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因它是人体内的必备营养素。且按常规量也不会引起过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目前,只确认山东锌硒宝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市场上其它锌硒宝未经临床验症,效果尚不明确。
[1] 乔模.儿科民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3.
[2] 毛萌. 儿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2-75.
[3] 何庆南. 儿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