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衡针和毫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疗效比较

2011-06-07马文珠毛俊惠王文远陈占禄

世界中医药 2011年2期
关键词:针组毫针腰椎间盘

马文珠毛俊惠王文远陈占禄

(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100029;2北京华信医院中医科)

针灸经络

平衡针和毫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疗效比较

马文珠1毛俊惠2王文远1陈占禄1

(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100029;2北京华信医院中医科)

腰间盘突出症/针刺疗法;平衡针;常规毫针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之一是腰腿痛,针灸疗法对此具有确切的镇痛作用。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针灸疗法可以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腿痛,但是缺少各种针法镇痛效果比较的报道。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比较平衡针和毫针两种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作用,评价两者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共治疗患者61例,其中平衡针组29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26岁,平均44.8岁;毫针组32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9岁,平均46.8岁。平衡针组男性11例,女性18例;毫针组男性6例,女性26例。平衡针组病程最长为13年,最短1周;毫针组病程最长为13年,最短2天。平衡针组和毫针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经统计学统计,2组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依据。1)疼痛好发于下腰部,且向下肢放射。2)有局限性压痛点。3)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4)CT或MRI提示有椎间盘突出。5)跟臀试验阳性。6)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7)脊柱姿态的改变。8)X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其中前4项为基本根据。

2.2 纳入标准 1)符合本病诊断标准1~4条。2)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3 排除标准 1)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2)合并椎管狭窄者。3)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4 分组 通过统计软件设计随机方案,分为平衡针疗法组和常规毫针疗法组。按患者就诊时的顺序,用随机信封对方案隐藏,由针灸医师在治疗前逐一开封。

3 治疗方法

平衡针组和毫针组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20次,其中有部分患者未治完20次而提前治愈。

3.1 平衡针组 1)取穴:平衡针腰痛穴,位于前额正中线上,两眉头中点至前发际连线的中点。2)操作:平刺,进针深度约3cm(1.5寸),进针时需考虑腰部疼痛的具体部位,如腰部左侧疼痛针尖向右,腰部右侧疼痛针尖向左,采用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的酸麻胀感为主)时,即可出针。对重症患者疼痛未完全控制,可以留针。

3.2 毫针组 1)取穴:局部取阿是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夹脊穴;远端配以委中、腰痛点、阳陵泉、环跳、昆仑。2)操作: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

4 观察指标

以医生疼痛评分、SF-MPQ评分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判定标准为疗效观察指标。

4.1 医生疼痛评分 按WHO疼痛分级标准分为0~Ⅲ级。

4.2 SF-MPQ评分 可以分类测量疼痛感觉评分(PRIA)、疼痛情绪评分(PRIS)、疼痛总分(PRIT)、目测类比疼痛评分(VAS)和现在疼痛状况(PPI)。

4.3 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判定标准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依据,分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相关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指标采用秩和检验。

6 结果

6.1 医生疼痛评分 通过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的疼痛评分比较,观察平衡针和毫针疗法的总体镇痛作用。结果提示:平衡针组和毫针组在疗程结束后较治疗前都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2组间疗效在疗程结束后无统计学差异(Z=-0.327,P>0.05)。

6.2 SF-MPQ评分 平衡针和毫针疗法都有即刻镇

表1 治疗前后医生疼痛评分比较

表2 第1次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SF-MPQ各项评分比较(±s)

表2 第1次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SF-MPQ各项评分比较(±s)

分组SF-MPQ各项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治疗结束后平衡针组疼痛感觉评分7.03±4.43 5.69±3.73 1.34±1.40(n=29)疼痛情绪评分3.38±3.00 2.66±2.69 0.45±0.83疼痛总分10.41±6.76 8.34±5.86 1.79±2.08 VAS评分6.52±2.18 5.55±2.18 1.48±1.50 PPI 2.66±1.23 2.24±1.15 0.66±0.55毫针组疼痛感觉评分7.72±4.16 6.97±3.73 1.66±2.12(n=32)疼痛情绪评分2.69±2.92 2.22±2.35 0.34±0.75疼痛总分10.41±6.36 9.19±5.46 2.00±2.68 VAS评分6.75±1.81 6.22±1.62 1.59±1.68 PPI 2.69±1.20 1.38±1.16 0.69±0.59

治疗前平衡针组较毫针组SF-MPQ各项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平衡针组和毫针组第1次治疗前SF-MPQ各项评分较第1次治疗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针组和毫针组疗程结束后较治疗前SF-MPQ各项评分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2组间疗程结束后SF-MPQ各项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6.3 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判定标准 平衡针组共29例,治愈9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治愈率31.1%,总有效率100%;毫针组共32例,治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治愈率31.2%,总有效率100%;疗程结束后2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

6.4 治疗次数与治愈率的关系 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提前治愈,平衡针组和毫针组的治愈率只有在第8次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Z=-1.82,P=0.034,P<0.05),其余各次治疗的治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第8次治疗前平衡针组治愈5例,治愈率17%,而毫针组治愈1例,治愈率3%,且在第4~16次治疗前(即第3~15次治疗),平衡针的治愈率较毫针稍高,这提示平衡针疗法比常规毫针疗法疗程短。

图1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的比较

7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西医的诊断,中医并没有此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应归于“腰痛”“腰腿痛”“痹证”这一范畴内。中医认为多种因素可以引起疼痛,大多数医家认为产生疼痛的基本病机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但是,气血运行障碍是其最根本的病机所在。从疼痛的根本病机可知疼痛的总体治疗原则是“通则不痛”,具体方法有通经止痛、散寒止痛、理气止痛、活血止痛和养血止痛等。

平衡针疗法通过针刺中枢神经分布在周围神经上的特定靶穴来调节、修复大脑基因程序,使失衡、紊乱、破坏的中枢管理程序系统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间接地依靠患者自己去调节、修复、治疗患者自身的疾病。平衡针的腰痛穴位于额部正中,此部位是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的眶上神经分布区域,正是这些神经受到了良性针刺信号后,迅速传递于大脑中枢调控系统,启动了连续的平衡调控,快速修复自身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从而完成了平衡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的镇痛作用。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的方法,发现平衡针疗法和常规毫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的疗效相当,但是平衡针疗法的即刻镇痛作用有较常规毫针疗法显著的趋势。本研究采用医生疼痛评分、SF -MPQ评分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判定标准,主要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愈率和未治愈患者的疼痛缓解速度和程度,比较了平衡针和常规毫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结果提示这2种疗法的疗效相当。但是平衡针疗法采取的腰痛穴为单一穴位,通常情况下不留针,它的即刻镇痛作用较明显,且在第4~16次治疗前(即第3~15次治疗),治愈率较毫针稍高,这就对减少医师的劳动和减轻患者的疼痛有重要意义。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平衡针的即刻镇痛作用确实较毫针强;实验样本量较小,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治疗医师的水平不同等。通过对未治愈患者的疼痛缓解速度和程度的分析,发现2组患者的疼痛都有随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缓的趋势,这提示:对未临床治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坚持针刺治疗对缓解腰腿痛是有帮助的。另外,平衡针的即刻镇痛作用有轻微的反弹,而毫针的镇痛作用可以持续。通过对治愈和未治愈患者的综合比较,提示42岁以下的男性,病程在1个月内,轻中度疼痛和焦虑、抑郁的患者,临床治愈的可能性较大。该研究还发现,平衡针和常规毫针疗法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这对缓解患者的疼痛也是有益的。

(2010 -12 -06 收稿)

国家973项目(200706512704)痛作用,通过观察第1次治疗前后SF-MPQ评分的改善程度,比较2种方法的即刻镇痛作用。结果提示:平衡针组和毫针组第1次治疗前后SF-MPQ各项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针组第1次治疗前后疼痛总分和VAS评分分别较治疗前下降了20%和15%,而毫针组分别下降了12%和8%,提示平衡针的即刻镇痛作用有较毫针显著的趋势,见表2。平衡针组和毫针组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SF-MPQ各项评分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2组间疗程结束后SF-MPQ各项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猜你喜欢

针组毫针腰椎间盘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6针及10+x针穿刺活检术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中长导管在感染科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直式采血针与蝶翼针采血针在外周静脉采血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丹参针、灯盏花素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D-二聚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