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11-06-07任莉赟马向明
任莉赟,马向明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任莉赟,马向明
(浙江省临海市中医院,浙江 317000)
针刺;推拿;颈椎病;眩晕
笔者以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与药物治疗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所治对象为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0岁,平均46岁。对照组28例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9岁,平均38岁。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诊断标准[1]。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针刺
取百会、风池、大椎、颈夹脊穴、内关、太冲等穴。各穴均以平补平泻,中等量刺激,以局部得气为度。其中百会穴,针与头部呈45°夹角快速进针,使针尖到达帽状腱膜下层,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约0.5寸;针风池时针尖对准对侧鼻尖方向,进针1~1.5寸;大椎及颈夹脊穴斜向脊柱方向刺入0.5寸;内关、太冲以垂直进针0.5~1寸,产生较强酸胀麻感。
2.1.2 推拿
患者先取坐位,术者站立其后,以一指禅推、㨰法、拿法、拍击等手法放松其颈项部及肩背部,时间约10 min,再重点按揉风池、夹脊穴、百会、内关、合谷等处,每处约1 min。然后患者仰卧位,颈下不加枕头,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于3、4、5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抬起,并向后拔伸约3 min,术者以食、中、无名三指腹着力,沿着督脉及椎旁左右各一条线,共三条线平推,每条线3~5遍,最后在颈椎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45°左右。然后一手托起颈部,另一手托其头顶部,在颈椎前屈10~15°情况下左右旋转至最大幅度,并分别作一个有限制的增大幅度的旋转动作。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治疗2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盐酸氟桂利嗪片(西比灵)5 mg,每日1次, 14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 眩晕等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无复发。
好转 眩晕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随访期间,偶有加重,治疗后减轻。
无效 眩晕症状无改善或减轻,随访期间,眩晕症状时有发生,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
3.2 治疗结果
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以虚实并存,气血虚为本,瘀阻为标。百会位于巅顶,升提阳气止晕;风池可祛风止眩,合百会醒脑开窍;颈夹脊穴可疏通局部经气,活血祛瘀。推拿手法能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拔伸牵引和扳法有松解颈椎周围软组织黏连,拉开椎间隙,滑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椎基底循环,直接解除或减轻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压迫。西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其存在较多副反应,易产生依赖性。
2010-11-23
任莉赟(1977 - ),女,主治医师
1005-0957(2011)06-0414-01
R246.2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