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某医院2010年成分输血与手术相关性分析

2011-06-07张砚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手术台红细胞血浆

张砚

输血是治疗、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临床医疗中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1]。随着血液分离技术的发展,输血已从传统观念的输全血逐渐发展为成分输血。目前国内外都把成分输血的临床实际用量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及一名临床医生掌握与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也是医院等级评审的必备条件,是当今世界输血事业的发展方向[2]。近几年来,我国成分输血发展较快,成分输血已为绝大部分医院特别是大型医院临床医师理解并接受。虽然成分输血做到了一血多用,但还是经常出现医疗机构用血紧张现象[3]。为了解各种血液成分制剂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本研究对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用血量与手术量进行统计分析,为血库及医疗机构科学调配血液和促进成分输血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设计专门的输血和手术情况调查表,并指派专人对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1~12月份输血科与手术室的统计报表进行数据收集,调查内容包括成分输血用量、手术次数等指标。所有资料用Excel进行录入和分析,主要采取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揭示成分输血与手术次数的关系,α值为0.05。

2 结果

2.1 医院成分输血构成分析

调查资料显示,该院全血用量仅占用血总量的0.18%,成分输血率达到99.82%,其中红细胞占33.67%,血浆占33.95%,血小板占20.88%。见表1。

表1 某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用血量情况统计 U,%

2 用血量与手术量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显示,1~12月份中,手术量最高的是11月份,占全年的10.15%;其次是3月份,占全年的9.09%。用血量最高的是8月份,占全年用血总量的10.6%;其次是12月份,占全年用血总量的10.22%。红细胞用量最高的是3月份,占全年用量的11.47%,其次是12月份,占全年用量的10.66%。血浆用量最高的是12月份,占全年用量的10.4%;其次是9月份,占全年用量的9.57%。血小板用量最高的是8月份,占全年用量的17.14%;其次是12月份,占全年用量的9.44%。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发现,1~12月份手术台次与用血总量、血小板用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426 7,0.072 8,P>0.05,故不可以认为血总量、血小板用量与手术台次用有相关关系。但1~12月份手术台次与血浆用量、红细胞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1 9,0.636 9,经统计学检验,P<0.05,提示血浆用量、红细胞用量与手术台次数有正相关关系。见表2。

表2 不同月份的手术量与用血量及其构成 U,%

3 讨论

成分输血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可以提高疗效,充分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为成功手术保驾护航,同时还可以减少因输全血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该院2010年成分输血率高达99.82%,表明该院的成分输血比例达到较高水平,其中以血浆、红细胞用量所占的比例较高。研究显示,医院用血量的多少与医院的患者人数、手术量、病种及病情等因素有关[5,6]。本研究证实,成分输血量和手术次数存在正相关关系,特别是红细胞及血浆用量与手术量呈正相关(P<0.05)。调查发现,用血量较多的8月、11月、12月和3月中,这些月份大多为择期手术的高峰期。因此,了解医院的患者与手术高峰月份,可以帮助血库及医疗机构科学地调配血源。医疗机构管理者应在手术高峰时段配备较充足的血源,特别要保障红细胞及血浆供给量,并随着血源情况有计划地安排择期手术,让成分输血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1]倪剑红.临床输血管理与控制略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9):145-146.

[2]张树平.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J].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6.

[3]肖源,徐钢.湖北省血液净化事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5):277-278.

[4]严彬,李月,朱万政,等.血液净化中心感染管理的预防措施[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3):238-239.

[5]王玫.血液净化中心医院感染的管理与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7):1631-1632.

[6]张砚.医院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6):381-382.

猜你喜欢

手术台红细胞血浆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麻药
切胃减肥真相
生意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修理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