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航天产品如何走上世界舞台

2011-06-07

共产党员(辽宁) 2011年23期
关键词:长征三号颗卫星中国航天

改革开放初年,数十万人的航天队伍开始从市场中“找食”。作为亲历者和决策者,曾任国家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的刘纪原日前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讲述了这段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往事。

改革开放后,国家把重点转入经济建设。航天领域科研任务大量压缩,经费也大幅度压缩。后来就提出来要用我们的运载火箭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然后依靠自身的发展推动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1986年7月17日,国务院举行会议,决定利用刚刚发射成功的“长征三号”承担这一任务。

当时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美国,因为大部分卫星是由美国生产的。中国要发射国外卫星,势必要把国外的卫星运到中国来,这就牵扯到他们卫星的技术保密问题。经过激烈谈判,中国和美国签署了三个政府间协议,美国的卫星到中国只是过境发射,入海关、出海关我们都不检查。另外,美国还规定了一共只能发射多少颗卫星等限制。那时候多发射一颗,就有2000多万美元的收入。开始定了12颗,我们想增加,美国人要减少。

那时候,我们还不是国际航天俱乐部的成员,为了扫清障碍,中国政府还承诺加入了联合国外空委三个有关国际公约。美国总统终于在1988年批准了首批8颗卫星的出境许可证,这样才签下第一个合同。1990年4月7日,我“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发射。

“长征三号”筹备发射的同时,以“长征二号丙”为基础设计的“长二捆”也获得了国际发射合同。然而,“长二捆”此时还只是一叠图纸。1988年,“长二捆”拿到了“澳星”的发射合同。按照合同,1990年,“长二捆”必须先进行一次试验发射。失败或者推迟一次,罚我们100万美元。在国际上,研制“长二捆”这样的新型火箭,都要三四年时间,但按照合同,我们18个月内就必须发射。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试验发射成功。1992年,“长二捆”发射澳星成功。“长二捆”不但让我们的火箭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1.4吨提高到5.3吨,而且为后来的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打下了运载的基础。

从1990年到今年10月,中国长征火箭共进行了32次国际发射,为国际用户发射了38颗卫星,完成了6次搭载服务,并实现了整星出口,向国际用户在轨交付了通信卫星。这些商业发射,从一个侧面加快了中国航天与国际航天接轨的步伐,带动长征火箭继续跻身世界前列,使中国继续保持航天大国的地位。

猜你喜欢

长征三号颗卫星中国航天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星链”第十、十一批卫星发射
长征火箭,例无虚发
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37颗、第38颗卫星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
一箭20星
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长征三号乙托举“三姑娘”精确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