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辽东湾高家滩沿海滩涂贝类资源调查
2011-06-06赵云龙赵文闫喜武杨增强
赵云龙,赵文,闫喜武,杨增强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
渤海辽东湾高家滩位于辽宁省营口市熊岳县,北临仙人岛,南临白沙湾,地理坐标为121°98'~122°01'E,40°14'~ 40°18'N,水域面积为 1369 hm2,自然滩涂面积为733 hm2,水深为2~3.5 m,属典型的开口型海湾,潮汐为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约为1.5 m。高家滩底质以砂质黏土为主,水质肥沃,生物饵料丰富,适合滩涂贝类的生长。滩涂贝类养殖业在高家滩有着悠久历史,养殖种类有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西施舌 Mactra antiquata、大竹蛏Solen grandis等,年产量为2000多吨,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辽东湾重要滩涂贝类养殖水域之一。作者在2008年和2009年对高家滩沿海贝类养殖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对高家滩沿海滩涂贝类资源进行综合调查,确定贝类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及生态分布,旨在为该海域滩涂贝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增殖提供参考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调查方法参照《海洋调查规范》[1],用GPS对采样断面和采样点进行定位,按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分为3个直线采样断面,每个断面设4个采样点 (图1)。
图1 高家滩滩涂贝类资源调查站位的设置Fig.1 Sampling stations of shellfish resources survey in Gaojia Beach
定量采样时,在每个采样点随机抛采样框(50 cm×50 cm×30 cm 的铁皮框)2 次[2],把采样框压入滩涂中,并挖取框内所有的滩涂泥沙,现场经40目铜筛筛选,洗净后带回室内分类、计数并称重。平时还在非采样点和捕捞生产中收集定性标本,以补充因采样工具的局限性可能遗漏的种类。种类鉴定参照文献[3-6]的方法进行。所有数据用平均值表示。
2 结果
2.1 滩涂贝类的种类组成
于2009年8月—2010年7月在辽东湾高家滩共采集贝类37种,分别隶属2纲、3亚纲、8目、19科、29属,其中马蹄螺科4种,笠贝科、竹蛏科、帘蛤科各3种,其余各科均在2种以下(表1)。统计结果显示,托氏昌螺Umbonium thomasi、菲律宾蛤仔、西施舌为优势种,占总栖息密度的90.65%,占总生物量的87.86%,其中,托氏昌螺的最大栖息密度为1276个/m2,其它种类数量稀少,出现频率低。菲律宾蛤仔、西施舌、大竹蛏、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常见经济贝类,占总现存资源量的81.75%(图2)。
表1 高家滩滩涂贝类的名录Tab.1 The shellfish catalog in Gaojia Beach
图2 高家滩主要经济贝类所占比例Fig.2 The proportion of major economiccally important shellfish in Gaojia Beach
2.2 滩涂贝类的栖息密度及生物量
对2009年8月—2010年7月 (12月至翌年2月为冰封期)定量调查采集获得的贝类标本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高家滩沿海滩涂贝类的现存资源量为3021.94 t,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08.9个/m2和 412.27 g/m2(图3)。
图3 高家滩贝类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Fig.3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density and biomass of the shellfish in Gaojia Beach
由图3可知,高家滩沿海滩涂贝类资源量季节变化较大,趋势明显,表明不同季节对贝类的生长和分布有较大影响。其中,贝类栖息密度最大值出现在7月(862.4个/m2),最小值出现在 3月(230.9个/m2);6、7、8、9 月和 10 月贝类的栖息密度均高于500个/m2,3、4、5月栖息密度均低于400个/m2。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2010年7月(546.67 g/m2),最低值出现在3月(274.68 g/m2)。分析资源量的变化趋势,是因为5—7月水温高,日照时间长,水体中饵料丰富,因而贝类大量迁移到距离基准线较远的潮间带,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逐月递增;进入夏季,贝类被大量采捕,8月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呈现下降趋势。辽东湾在2009年出现30年一遇的特大海冰灾害,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大面积水域出现冰封现象,导致大量贝类死亡,因此,2010年3月贝类的栖息密度及生物量均为最小。
2.3 高家滩贝类的生态分布
2.3.1 不同季节高家滩沿海潮间带贝类的生态分布 调查期间,高家滩沿海滩涂贝类生态分布表现为:生物量大小依次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图4)。高潮带生物量不足150 g/m2;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低潮带贝类的生物量最高(578.74 g/m2),贝类集中分布在中潮带外缘至深度基准面;2010年5—7月和2009年8月中潮带贝类的生物量最高 (658.58 g/m2),贝类集中分布在高潮带外缘至低潮带。由此可见:夏季采捕区域应集中在中潮带,春秋采捕区域应集中在中潮带外缘至低潮带。
图4 高家滩潮间带滩涂贝类的生态分布Fig.4 The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shellfish in the intertidal zone along Gaojia Beach
2.3.2 高潮带贝类的分布 马蹄螺科为优势种群。高潮带宽度相对中潮带和低潮带较窄,约50 m,主要栖息着耐干燥和耐高温的托氏昌螺[7]、单齿螺 Monodonta labio、锈凹螺 Chlorostoma rusticam、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等。托氏昌螺最为典型,呈圆锥形,体型较小,散布在高潮区内的滩面上,无论涨潮或退潮,很少钻入沙内,栖息密度最大为1276个/m2。靠近中潮区零星分布有西施舌、菲律宾蛤仔。
2.3.3 中潮带贝类的分布 蛤仔、西施舌为优势种群。中潮带宽度最长,约200 m,贝类物种丰富,采集贝类累计32种,以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长竹蛏Solen gouldii、西施舌为主,是经济贝类的主要分布区。进入夏季,贝类大量分布于中潮区带,西施舌最高生物量为 1397.46 g/m2,蛤仔最高生物量为1523.55 g/m2。锈凹螺、扁玉螺 Neverita didyma、秀丽织纹螺Nassarius festiva、紫贻贝Mytilus edulis、文蛤、中国绿螂Glauconome chinensis为常见种类。
2.3.4 低潮带贝类的分布 文蛤、竹蛏为优势种群。低潮带大部分时间浸在海水里,只在大潮落潮的短时间内露出水面,宽度约150 m。主要分布有文蛤、长竹蛏、西施舌、菲律宾蛤仔、大竹蛏、异白樱蛤Macoma incongrua、红明樱蛤Moerella rutila。春秋两季水温偏低,大量贝类迁移到低潮区至浅海内缘,此时,主要经济贝类集中分布在低潮带内。
3 讨论
3.1 贝类资源的合理利用
高家滩沿海滩涂贝类资源丰富,托氏昌螺现存量为580.76 t。限于人工采捕方法和其个体小、经济价值低等原因,渔民不对托氏昌螺进行采捕和管理,导致该螺资源的浪费,同时该螺也与其它经济贝类竞争饵料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应对该螺进行合理利用:1)托氏昌螺隶属马蹄螺科,壳质坚实稍厚,壳面光滑,壳低且呈圆锥形,缝合线处有红褐色螺旋线环绕,体长为0.3~0.8 cm,肉质丰满。托氏昌螺虽不能食用,但却是食螺鱼类的天然饵料,按饵料系数60计算[8],将该螺作为饵料可产鱼9.67 t,增殖创汇14.51万元人民币。2)托氏昌螺的外壳经加工可成为精美的工艺品,以增加仙人岛的旅游特色,创造经济价值。
托氏昌螺初秋集中分布在高潮带,夏季分布在中潮带,生活习性为水温较高时裸露在泥沙表层,此时采用拖网捕捞,既不影响其它经济贝类的生长,又能大量捕获托氏昌螺,为其它经济贝类提供更加充足的生产空间和饵料。
3.2 滩涂贝类增殖的措施
滩涂贝类增殖的措施如下[9-10]:1)高家滩贝类养殖采用自然放养的方式,贝苗人工补充少,常见的菲律宾蛤仔、西施舌、大竹蛏等几种经济贝类的生物量均低于养殖容量。据相关报道资料,辽东湾高家滩沿海滩涂贝类养殖容量为4534.94 t[11],而现存量仅有3021.94 t,因此,应加大苗种的投入,实施幼贝人工放流增殖。
2)禁止大量拖捞贝类,规定捕捞区和捕捞量,严禁滥捕。高家滩现存经济贝类中壳长为15~25 mm的幼贝占47.13%,渔船拖捞往往会导致幼贝大量减少,种群资源遭到破坏,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建议将3—4月或9—10月确定为贝类的禁捕期,保证经济贝类的正常繁殖;应限制贝类的采捕规格 (<25 mm),限制捕捞时间和捕捞工具等。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资源管理,使高家滩沿海滩涂的贝类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国家海洋局.海洋调查规范[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谢恩义,蔡英亚,叶宁.湛江高桥红树林贝类资源调查[J].吉首大学学报,2007,28(5):81-86.
[3]舒凤月.青岛沿海潮间带的贝类资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3):84.
[4]齐钟彦.中国经济软体动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齐钟彦,马绣同,王祯瑞,等.黄渤海的软体动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6]徐凤山.中国海双壳类软体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7]王晓华,朱龙,罗世菊,等.山东蓬莱沿海岩相潮间带贝类的垂直分布[J].海洋湖沼通报,2003(4):79-83.
[8]侯冠军,胡贤江,潘庭双,等.女山湖贝类资源调查和增殖措施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02,29(2):68-70.
[9]黄梓荣,张汉华.广东江门浅海贝类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J].齐鲁渔业,2005,22(9):22-24.
[10]吴进锋,张汉华,梁超愉,等.广东沿海西施舌资源及增殖保护对策[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22(3):68-69.
[11]杨增强.渤海湾高家滩文蛤养殖容量及生物能量学研究[D].大连:大连海洋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