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蛤仔产业发展初探
2022-04-13武建周艳波
武建 周艳波
摘要:辽宁是国内最大的蛤仔养殖基地和出口基地。本文主要分析了辽宁省蛤仔产业生产、加工及流通情况,提出当前辽宁省蛤仔产业存在问题及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關键词:蛤仔;产业发展;政对策;建议
我国的菲律宾蛤仔(以下简称“蛤仔”)养殖产量占世界蛤仔产量的9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蛤仔生产国。辽宁是国内最大的蛤仔养殖基地和出口基地。近年来,辽宁蛤仔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亟须进行各环节、多方面力量的整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1 养殖情况
养殖规模与分布:近年来,辽宁蛤仔的养殖面积保持在12万公顷以上,主要分布在丹东市、大连市(表1)。
苗种情况:辽宁蛤仔的自然野生苗种数量逐年减少,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现阶段生产用蛤苗有95%以上来源于福建、广西。由于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蛤苗繁育,这种南方蛤苗在北方养殖的现状,未来一段时期内还将持续。
养殖模式:传统的蛤仔养殖主要有滩涂养殖、潮下带养殖、池塘混养等模式。由于南方苗种不耐低温,滩涂养殖无法越冬,因此,10~20米等深线的浅海养殖模式在辽宁效果最好。浅海养殖管理相对简单,投苗后仅需定期观测、耙网拉滩及到期捕捞。蛤仔最适宜的上市规格是每公斤80~100粒,每公斤160粒~180粒的规格在市场上也有需求。适宜的采捕时间为5~11月。在东港市,通常蛤仔亩产达1.5吨~2.5吨。
重点产区养殖成本与效益:选取东港市为例,以1000亩为1个计算单位,每3年为1个养殖周期,成本、销售价格按2019年春天市场价格计算,按照静态投资估算,1000亩3年的养殖利润为300万元。其中,最大成本为苗种投入,占总成本的59.6%,占产值的38.1%。
生产者组织形式:辽宁蛤仔养殖以千亩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为主,一些大户的养殖规模超过 50000亩。规模大的养殖主体以养殖、加工和出口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为主。
1.2 加工情况
加工形式:辽宁蛤仔加工通常可划分为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一次加工指打捞后去杂质、碎贝、死贝等杂物,再经吐沙清洗后按大小实行分级的操作流程,加工后的活蛤多以大包装进入加工厂或批发市场等流通环节。二次加工指在一次加工后,进行蒸煮、速冻或调味等操作流程,通常加工成以出口为主的冻煮带壳真空蛤和冻煮去壳蛤肉,为达到出口标准,还需配备X光机、金属探测仪等设备与人工配合进行生产操作。
加工规模:蛤仔在打捞上岸后,都需要进行一次加工,辽宁每年的一次加工量在百万吨以上。蛤仔二次加工对场地、设施及人员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在专业的食品工厂进行。当前,全省有出口资质的蛤仔加工企业有30家左右,可年加工出口成品10万吨以上。
加工成本及效益:选取丹东、大连重点企业调查,蛤仔加工中的原料,占总成本的70%~84%,为最大的成本;人工费为第二大成本;水电消耗为第三大成本。现阶段蛤仔加工的综合利润率在10%~15%,利润率指(销售价格-成本)/销售价格,但不含出口退税。蛤仔一般只作为加工厂在一段时间内的一个加工产品,其他时间还有其他产品加工,如只加工单项蛤仔产品,企业成本将大幅提高。
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情况:蛤仔天然海鲜调味料加工技术,利用新鲜蛤仔的蒸煮液,除去异物、脱盐、真空浓缩、酶解、杀菌,可液体灌装,也可喷雾干燥和造粒,最终生产出蛤仔蒸煮液调味制品。调味小包装即食产品:现阶段以冷冻产品为主,在蒸煮蛤肉的基础上,调制汤汁、将蛤肉及汤汁按比例放入预定包装进行密封。调味即食蛤肉一般以麻辣口味为主,主要在网上销售。
1.3 流通情况
内销:近年来,国内除西藏等少数省区外,其他省区的省会城市及沿海主要城市都有辽宁蛤仔产品销售,销售产品以经过一次加工的活蛤为主。
进出口情况:辽宁没有过蛤仔进口记录,但却是全国蛤仔出口的最大省份,主要出口市场为日本、韩国、美国。辽宁省出口蛤仔最大的产区为丹东市,占全省蛤仔出口额的73%左右(表2)。
蛤仔产地价格:2017~2019年,辽宁蛤仔年度平均价格持续上涨,具体数据详见表3。
重点产区品牌情况:2000年和2001年,农业农村部批准对“庄河杂色蛤”和“东港杂色蛤”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一批冻煮杂色蛤或蛤肉的出口企业在开发国内市场时,注册了商标,打造企业自身品牌,但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还较少。
电商市场开发应用情况:当前,辽宁蛤仔产品销售依然以传统渠道为主,企业自己运营的电商店铺效果不太理想,线上营销能力有待提高。经调查,2019年,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四大平台涉及蛤仔产品的商铺数量在500余家,其中辽宁店铺仅50余家。
2.1 高产抗逆的优良新品种覆盖率低
目前,福建等地的南方苗种多为野生型,或野生与家化的过渡型群体,基因型不稳定,对高密度和病原体的侵染不适应。特别是南方苗种在辽宁滩涂及3米水深以内浅海无法越冬,造成大量滩涂荒芜。据保守估计,辽宁有约2/3的沿海滩涂被废弃,如果可以进行蛤仔养殖,每年可实现产值75亿元。
2.2 公共捕捞区的投苗和捕捞秩序还未形成
原有部分经营主体在公共捕捞区海域进行蛤仔养殖,但由于近年来管控比较严格,公共捕捞区海域养殖蛤仔难以审批,且投苗后经营者难以实现独家捕捞。如果这部分海域不再养殖,辽宁省的蛤仔养殖规模和产量将有所下降,目前已形成的产业优势将陆续丧失。
2.3 养殖企业没有市场定价权
近年来,辽宁大量的一次加工活蛤销往国内市场,但产品附加值不高,一方面是市场价格惯性的关系,终端市场售价难以短期上调;另一方面是众多供应商未形成产业或行业联盟,导致恶性竞争或遭受采购方的压价,在市场价格上未形成话语权。
3.1 加速优质抗逆蛤仔品种研究与推广
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建辽宁渔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品种研发基地,为蛤仔新品种研发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利用辽宁野生土著蛤仔亲本或土著蛤仔培育的新品种在南方繁育苗种,采用南北合作的接力方式进行中间育成,再运回辽宁投放养殖,逐步解决南方苗种在3米以内浅海和滩涂不能越冬和长途运输导致蛤苗投放后成活率低的问题。
3.2 建立公共捕捞区蛤仔养殖开发新秩序
以庄河与东港为试点,在符合国家海域使用、环境保护等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协调好养殖、捕捞等环节各经营主体的关系,建立共同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有序地在公共捕捞区海域进行蛤仔投苗及捕捞,稳定产业规模,保障原料供给。
3.3 探索蛤仔产地拍卖市场建设
以东港为试点,建立完善东港蛤仔公共品牌运行机制,制定行业标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蛤仔养殖、一次加工及销售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科学配置场所、设备及电子信息平台,建立集产品初选、仓储、物流、检测、拍卖、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批发市场,最大限度保障辽宁蛤仔养殖与加工的效益,进一步发挥主产区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
3.4 开发金融产品
加强对全产业链的监控和研判,为开发金融及保险产品提供数据支撑,推动蛤仔产业信息、技术与资金的融合。针对养殖环节风险研发保险产品,探索蛤仔产品期货和蛤仔养殖收入保险,提高养殖环节投资保障。将海域使用、厂房、加工设备、货物订单、核心技术等要素与生产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及期货进行组合开发,创新金融产品,推动产业升级。
3.5 开展线上销售跟踪研究与信息服务
协调阿里、京东等大平台获取相关产品销量、价格、市场走向等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为企業新产品设计、市场定位、包装及宣传提供支撑和信息服务,促进终端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
资金资助: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20BJY023)系列成果。
作者简介:武建(1983-),男,副高级农艺师。
*通讯作者:周艳波(1975-),女,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