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产品价格波动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兼论农民利益的保护

2011-06-04陈立兴李庆广生旭广

地方财政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大蒜波动价格

陈立兴 李庆广 生旭广

(1.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辽宁 110002;2.人民银行葫芦岛中心支行,辽宁 125000)

2008年以来,尤其是2010年四季度以来,农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大,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化,农产品价格波动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经济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如何看待总需求和流动性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在价格大幅波动过程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利益如何保护?在全国上下积极应对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当前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及特点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2010年农村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展望会”发布的《2010年农村政策执行报告》认为:从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供求形势看,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供求基本平衡,大豆、棉花、糖料等部分品种产需缺口增大;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趋势明显,部分品种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气候异常变化、通胀预期增强、成本上升拉动以及国际价格传导、游资炒作等因素相互叠加,市场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虽然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加大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力度,但2011年5月份以来,尤其是5月中旬以来,部分食品价格环比再现回升势头,使得市场对物价形势的担忧再起,通胀压力居高难下。尽管从国内总体情况来看,2011年农产品价格带来的物价不确定因素仍处于相对可控,一方面来自国内持续的流动性收缩和外围可能的流动性环境改变,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总需求的适度收缩,将有助于稳定通胀预期,同时稳定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趋势,另一方面,中国抵御外部冲击,特别是应对输入性通胀的能力不断增强,也将有利于控制物价水平过快上涨,但是,6月、7月当月CPI涨幅连创新高,分别达到6.4%和6.5%,下半年仍存在CPI超预期和冲高的风险。

从近期农产品价格变化情况看,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农产品总体呈现较大幅度的涨价势头。调查显示,除2011年春夏之交山东、河南等地蔬菜价格出现短期下降外,总体上呈现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其中,玉米、绿豆、生猪等东北常见、常用农产品价格,已经比十年前上涨了1-2倍之多。2011年1-5月,玉米、生猪价格上涨更为明显,仅仅5个月时间,玉米价格上涨了47%,生猪价格上涨了52%。

2.波动幅度大,通胀压力居高难下。近一段时期,农产品价格波动十分剧烈。部分品种的上涨幅度高达50%-70%左右,如2010年6月份的绿豆、2009年的大蒜,亦有部分品种下降幅度高达33%-50%,如2011年5月份云南的莴笋、2011年4月份山东的芹菜;与上年同期相比,大蒜、绿豆价格上涨更是高达220%-263.64%。从农业部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走势看,5月上旬总体仍呈震荡回落势头,但从5月中旬开始,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又从177.9不断上行至近期的184。

3.每次波动都有幅度较大的代表性品种。一是2009年春夏之交,主要是绿豆、大蒜大幅度涨价;二是2010年秋季,是以白菜为代表的蔬菜,和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三是2011年春季,以山东、河南等华北、华中、西南地区出现的芹菜、莴笋、圆白菜等保护地蔬菜下跌,农民亏本;四是2011年春夏之交主要是猪肉价格的迅猛上涨。

二、当前农产品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金融危机影响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形成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密切相关,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增大了波动的范围。

1.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断增长的需求,部分原因在于供应不足。2007年到2008年第2季度,美国和中国主要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明显上升。但是2008年第3季度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了50%-60%。此后,加上各个国家为应对危机推出了各种直接和间接增加流动性的刺激政策,特别是美元的过量发行大大加剧了危机过后农产品价格通胀,到2011年8月份,主要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已经达到或者超过2007年底的水平,而且仍处于上升趋势。因此,农产品价格在逐步走出低谷的同时,特别是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将推动原材料成本和用工成本的上升,加剧下游产品价格的大范围持续波动。

在2011年较高的通胀压力下,国内紧缩的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减少流动性的政策将会延续。但是,由于欧州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和美日等国从本国经济出发,仍然实行的低利率政策,全球通胀趋势能否迫使其逐步回归抵御通胀的阵营还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短期内全球货币政策不匹配将给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调控农产品价格、抑制通货膨胀带来较大压力。

图1 2007年以来美国和中国重要农产品期货指数

2.2008年以来的流动性扩张是影响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从货币角度看,与总需求变动密切联系的另一宏观变量是流动性。全球流动性可以视作大宗商品价格的领先指标。对于流动性与农产品价格的相关关系,其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流动性增加带来的通胀预期,放大供给冲击的影响;二是流动性扩张带来的金融需求(包括投机性需求)放大了需求的波动。因此,2008年下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转为适度宽松,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国内金融机构贷款的快速增长之后,流动性的快速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2011年,虽然货币政策已经转向稳健,但经过了多次上调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之后,CPI仍然在6、7月份连创年内新高,说明流动性扩张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及其传导效应将持续一段时间。

(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

从最近几年受灾面积与食品价格上涨情况的变化关系看,2004年CPI中食品价格涨幅达到9.87%,其中粮食价格涨幅达到26.42%,但当年全国受灾面积仅3711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自1999年开始的连续5年下滑以及粮食产量2003年的减产5.77%是导致2004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2007年,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都是近年来相对较大的年份,当年以及2008年的食品价格涨幅连续两年维持在两位数。2009年全国受灾面积达到4721万公顷,但当年CPI中食品价格涨幅仅有0.75%。2011年4月至6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一遇”旱灾以及继之而来的洪涝灾害,在短期内引发了全国粮价平均上涨15%左右的波动,但旱灾并未对我国小麦生产构成实质性损失,预计2011年全国水稻和小麦供求较为宽裕,只有玉米因为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增长供求偏紧,库存量会下降,加上占全球玉米产量40%的美国农业部发布供需报告,第九次宣布削减玉米供给预期的消息,价格逐月小幅上升。因此只要政府调控得力,粮价就会实现稳定,带动农产品价格整体稳定。

此外,我国粮食价格年内继续上涨的推动因素,既有土地、农资、劳动力成本上涨推动及异常天气等方面的影响,也有国家进一步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影响。2011年稻谷、小麦不同品种的提价幅度最低近6%,最高超20%,这必然会影响市场价格上涨。还有就是国际农产品期货正在不断创新高,会通过油脂、油料等品种传导到国内,也会反过来推动国内粮价上涨。

(三)流通环节影响

蔬菜这一季节性极强的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者购买的整个流程中,源头上出现菜贱伤农、谷贱伤农的主因是农民没有议价能力,末端的消费者又没觉得菜便宜的主因是“最后一公里”成为商家加价最大环节,这种“两头受气”的局面说明当前农民和消费者双双处在被动地位。

1.菜农没有能力决定菜价。调查发现,某村每年棚菜产量有数千吨,品种有辣椒、黄瓜、茄子等,除附近城市外,还远销到武汉、哈尔滨等南北大城市。与其他蔬菜产地一样,面对远近收购商,菜农都没有菜价决定权,基本上是收购商给啥价就得卖啥价。所以如此,菜农和菜商都明白,大部分蔬菜采摘下来后就得尽快卖出去,否则,哪怕耽误一天菜不新鲜了价格就会受很大影响。菜农没有能力储藏蔬菜,从大棚里摘下后就必须卖掉,这样才不会受到损失。正因为是这样,菜商在菜农家门口也敢决定菜价。所以对于菜农来说挣多挣少都决定于菜商。比如,最近这段时间菜商上门收购的菜价比去年同期明显低了很多,但是,菜农虽然钱挣得少了也得卖出去。如果觉得价格太低不卖,那么几百斤甚至上千斤蔬菜带来的损失就更大。因此,不论哪的菜农都没有菜价的决定权,而是受制于第一级菜商。

2.“最后一公里”加价幅度较大。一级批发商从菜地里收购蔬菜后,再批发给二级批发商,有的地方还会有三级批发商,但多数都是经过两级批发后便到了零售商贩或者超市。虽然一二级批发商要承担着收购、运输、装卸等成本,并且把这些成本都要加进菜价之中,但是,两级批发的加价空间并不大,原因是靠量来挣钱。最大的加价环节在小商贩。由于小商贩从进菜到把菜卖给消费者之间距离很短,基本运输工具是电动或人力三轮车,所以蔬菜流通环节习惯将之称为“最后一公里”。这“最后一公里”也就是小商贩在一些品种上的加价空间近乎100%。对此,小商贩也有自己的解释,得去掉一些损耗,还要承担当天可能卖不掉带来的损失。

对于零散的消费者来说,买菜过程中很难跨越这“最后一公里”,当然也没有定价权,都是商贩卖啥价就买啥价,如果嫌价格高小商贩是不会降价卖的。除非剩下的量大或者蔬菜存放时间过长变得不新鲜才不得不降价销售。

最近一段时间,政府部门为缓解蔬菜在“最后一公里”大幅加价问题,采取了大棚超市对接、建立小区蔬菜配送站等多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最后一公里菜价上涨的幅度,但大部分措施和做法都处于临时的和局部的探索阶段,短时间内难以对大局产生实际影响。同时,这些做法本身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和其他副作用,利弊尚在两可之间。

3.粮食生产收购环节同样存在农民缺乏议价能力问题。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在出售余粮的方式选择上,近五成农户选择等待企业或个人上门收购;在获取粮食价格的主要途径方面,超过五成农户“自己跟邻居或亲朋好友打听”或与“与上门收购者商量”,仅有两成左右的家庭会选择“看电视或上网”以及“向收购企业或粮库打听”;在卖粮时机的选择上,农民主要出于价格、储存能力和资金松紧状况等几方面的考虑,北方农民一般有四个卖粮高峰,一是新粮上市,二是年末贷款到期,三是春节,四是春耕之前,这几个卖粮高峰基本上与资金松紧状况有关,尽管有六成的农户选择“价格合适的时候再卖”,但最晚在春耕之前必须出售绝大部分余粮,而近四成农户则是“无法长期储存,尽快出卖”,完全没有议价能力。

农产品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助推农产品价格波动向下游传导,进一步造成CPI涨幅居高不下。

三、农产品价格波动中农民受益状况

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农产品经过了收购、批发、零售三个环节。如果把整个环节中农产品产生的增值收益切分为三块,那么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分到的部分是最小的一块。

以上一轮大蒜价格上涨为例,在甘肃民乐县,永固、洪水、民联、三堡、丰乐、新天等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大蒜。某农户家以前有1亩2分地种大蒜,2010年只种了2分地。8月份,他以2.8元/公斤的价格,卖了收获的不到2000斤大蒜,纯收入2400元。而2年前,1亩2分地的大蒜,只能给他带来1000元左右的收入。

虽然跟以前相比,种植大蒜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户仍觉得比较亏。2010年8月上旬,大蒜刚上市的收购价为2.60元/公斤,8月中下旬,收购价格便达到了14元/公斤,仅仅10多天的时间价格翻了5.5倍。但是蒜农们看到蒜价高、市场行情好,大多数在大蒜刚上市时就早早卖掉了,有的甚至连种蒜都卖掉了。由于无法预料市场价格,多数农民在大蒜价格真正开始上涨之前,自己家里就没蒜了。大蒜种植有“春分不在家,立秋不在地”一说,每年8月初,收购商们都会开着货车,来到田间地头收购,农户们除了留些来年的种蒜,其他的都卖掉了。

由此可见,在大蒜产业的产销链条中,农民既是最基础的生产者,又是最弱势的获利者。虽然大蒜价格猛涨,但农民并非是最大的赢家,其原因是80%的农民在新鲜大蒜刚出土收获就出售了。田间地头或农家庭院的初始收购价格与市场高位销售的价格相差悬殊,农民只是获得了初始最低收购价的效益。因此说,虽然农民确实在农产品上涨中获利,但是,如同每一次农产品价格上涨一样,农民却不是最大的赢家。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测算,农民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总收益中,仅能分到14%左右,70%以上被经销商和零售商分享。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产销信息不对称,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行情变化的判断往往是主观预测,面对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大起大落的经营怪圈,农民的生产经营受生产周期限制,总是滞后于市场的波动,赶不上市场波动的节点。因此,有些地方政府在应对蔬菜价格上涨幅度较大问题过程中,尝试采取“农超对接”的经销模式。

“农超对接”就是通过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以及学校、酒店等终端用户与蔬菜批发市场直接对接,减少中间批发环节达到平抑农产品价格的目的。然而,受制于种植面积少、种植规模小、产品加工和物流配送能力低、结算手续繁琐等因素,“农超对接”模式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一些面向外地销售的农产品,大部分是通过中间销售商卖到省内外其他市场,仅在本地实现“农超对接”,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其实是很少的。

四、稳定农产品价格,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一)逐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降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影响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扩大财政补贴范围、增加融资渠道等方式积极引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水平,通过市场主体间的共生与协作,形成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资源互补和信息共享。适时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品直接进入批发市场,鼓励与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直接对接,有效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逐步改变我国农村市场集中度低,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困难多,信息滞后,农民议价能力低等问题,在最大程度上改变农业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各级政府和农业生产管理部门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主要农产品价格动态监测、发布制度,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合理安排下期种养产品和生产规模,有效防止盲目投产所造成的农产品积压滞销的风险,打破以往“农产品价格上涨——盲目投产——产量增加——价格下降——盲目减产——产量减少——价格上涨”的循环,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

(二)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最大限度保护本农产品生产积极性

在整个农产品的产销过程中,农民利益成为弱势,原因很多。一是信息源不够“快”。从整体上看农民文化水平和对市场的分析能力肯定处在一个最低层次上,与收购商相比处于劣势地位。二是相对于农产品的组织群体没有或者不够健全,现在虽然产生了一些农民合作组织,但还很不成熟,运行过程中考虑自身的利益多,很少考虑农民的利益。三是村级组织——村委会只是立了“一块板”,大多数没有真正发挥其为农民服务的应有职能。因此,在加大财政直接补贴力度和扩大补贴范围的同时,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研究财政补贴新方式,促进农村水、电、通讯、金融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三)改进财政补贴和其他农产品价格调控手段,促进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

近几年,由于农产品价格对CPI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出台了多种措施调控农产品价格,对增加农民收入、平抑价格波动幅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财政对农业的各类补贴措施。有些措施如粮食直补等补贴保持相对连续和稳定,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有些补贴如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则随着土地集中耕种程度增加,实施一段时间后补贴范围逐渐减少。从辽宁调查的情况看,没获得财政补贴的农村家庭比重就从2008年的14.55%增加到18.86%;还有很多措施如对生猪养殖的各项补贴都是临时性的,在短期内能够起到一些作用,但长期看可能成为下一次大幅波动的诱因。另外,据调查,2008年以来,财政补贴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2010年财政补贴收入占总收入1%以下农村居民家庭比例超过六成,比2008年增加6-7个百分点,因此,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水平的提高,财政补贴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小,需要不断改进财政补贴与其他调控措施相结合,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大蒜波动价格
种植大蒜要注意啥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微风里优美地波动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大蒜养生法
种大蒜
防病抑咳话大蒜
干湿法SO2排放波动对比及分析
价格
价格